字級大小:

A-

A

A+

p232 第五七課 不求名聞利養

不求名利不求榮,只麼隨緣度此生;

一個幻軀能幾時,為他閒事長無明。

──唐‧洞山良价


【正文】

這首偈語要我們「不求名利不求榮」,不求個人的安逸、榮耀、成就,應該為國家社會求大、求好、求榮耀。如何做到只為大眾,不為私己呢?像佛光人的信條「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1,功德歸於檀那*2」,就是一種無私無我的德行。

人在世間生活,若把人我是非看得太認真、太計較,日子不免紛紛擾擾,所以要能放下一些,隨緣一些,像皮箱一樣,用時提起,不用就放下。否則一直提著不放,不嫌累贅嗎?需要時又提不起,不是很不方便嗎?

「只麼隨緣度此生」,人在世間上,不要只顧一己的得失,要能順應因緣;有機會能多為國家社會著想、為大眾造福利,就應努力奉獻服務,廣結善緣。

想想「一個幻軀能幾時,為他閒事長無明*3」,人生不過百年光陰,何必為了過眼雲煙的人事紛擾而牽腸掛肚,徒然增長自己的無明煩惱?正如無門慧開禪師*4的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所以說,不要將個人的瑣碎閒事記掛心頭,但有益於大眾的事,則要積極為之,如:修橋鋪路,是利他利己的無量功德;濟危扶困,是成人之美的好事;對於社會福利的工作,更應該盡心護持。

試想,人活在世間上,懶惰懈怠是數十年,自私自利也是數十年,何不積極為大眾多做點事?為社會的安和樂利多多造福呢?

世間萬法,要靠種種的因緣和合,才能成就;因此大眾就是我們的因緣,社會、國家也是我們的因緣,有了眾緣,才有個人的存在。能夠感謝因緣,把這些因緣聚集起來,再分享、利益給大眾,才是生命最高的價值。

【註釋】

*1常住:意指寺廟。因寺廟是佛住的地方,不是臨時的,是恆常的,是法住的地方,是真理所在之處,亦是僧侶所居之處。所以,供養佛、法、僧三寶所在之地,名為「常住」。

*2檀那:即施主、布施者。檀那又稱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貧窮海,故稱檀越。

*3無明: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

*4無門慧開禪師: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廣習經論,於南峰石室獨居禪思,忽有省悟,乃出禮謁諸山尊宿,得法於江蘇萬壽寺月林師觀禪師座下。晚年居於西湖邊,宋理宗(趙昀)曾詔至選德殿說法,為宮中祈雨得感應,遂敕賜金襴衣,及「佛眼禪師」之號。

【習題】

1.略述本篇文章的宗旨。

2.關於世間的「名」和「利」,你有什麼想法?

3.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人我是非?

4.生活中,我們應該感謝哪些因緣?

5.請分享一則為社會服務的心得。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