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12 第二課 一心不亂

一心不散亂,

盡攝諸善法。

──《大智度論》

【提要】

禪宗以參禪打坐為要務,所謂「若人靜坐須臾頃,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紛紜擾攘的世事人情,要做到「一心不亂」並不容易,如果能學習在鬧時鍊心、靜時養心、坐時守心、行時驗心、言時省心、動時制心,清楚知道自己的心思舉動,不任憑妄心浮動,便能真正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正文】

在這個世界上,和我們最親近、關係最密切的,就是我們的心。心是我們的主人,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認識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家本來真面目,因此做不了自己的主人,唯有了解自己的心,才能認識自己,所以說「修行要修心」。

談到修心,翻開三藏十二部經典,無處不在說明觀心、淨心的重要,無處不在指陳心的妙用。所謂「佛語心為宗」、「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唯其心淨,則一切國土皆淨」、「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宇宙萬象由心而生」、「迷與覺不離自心」、「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等等,佛經中對心的譬喻更是不勝枚舉,例如:(1)心如猿猴難控制;(2)心如電光剎那間;(3)心如僮僕諸惱使;(4)心如國王能行令;(5)心如泉水流不盡;(6)心如畫師描彩繪等,可以說佛教就是一個談心、修心的宗教。

心又名法身、真如、自性、法界、法性、如來藏、佛性等,心有多種名稱,表示「心」有千變萬化的思慮與妄想,因此經常「三心二意」、「心猿意馬」,甚至「鬼迷心竅」的鼓動著眼、耳、鼻、舌、身去做各種壞事,使得我們受苦受罪,甚至輪迴生死,因此《八大人覺經》說:「心是惡源。」

心又名「自性清淨心」,表示心的本性是清淨的。有一首偈語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我們的心就像一池湖水,湖水如果波瀾不興、澄澈清明,則天上的明月自能投映湖心;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的心能不被雜念妄想、五欲塵勞所汙染,能保持心平氣和,不動盪擾攘,時時保持心湖的澄澈寧靜,自然能夠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1。如何才能找到自己、認識自己的真心?關鍵就在於如何「止心一境」,保持「一心不亂」。

如何讓我們這顆「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心達到「一心不亂」?儘管各宗各派提出種種的理論以及實踐法門,但是真要做到「一心不亂」並不容易,尤其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紛紜擾攘的世事人情,要對境不動念更是困難。不過,如果能夠時時抱持著與人為善、從善如流的心,凡事不與人計較、比較,不嫉妒人有,不因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而動心,不把時間心力放在談論人我是非、追逐財富名位上面,進而安住在慈悲喜捨、感恩知足、充實自我、服務人群等自利利人的修行上,如此則不為物累情遷,不為閒事煩心,自然能活得安心自在、解脫逍遙!

【註釋】

*1本來面目:禪宗用語,指的是人人本自具有的自性清淨心。

【習題】

1.為什麼修行要修心?

2.佛經對「心」的譬喻有哪些?

3.如何達到「一心不亂」?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