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08 第七六課 第一法

謙讓恭敬是保身第一法,忍耐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涵養包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自在是養心第一法。

                ──《星雲法語》


【提要】

中國是一個講究修身養性、崇尚人倫道德的民族,五千年來,百家諸經無不以謙讓、恭敬、忍耐、包容為美德,多少古聖先賢,也依此為修養或傳家之寶。待人處事時,要懂得謙恭禮讓,才能明哲保身;與人共事時,要懂得忍耐,以和為貴;待人時,必須相互尊重與包容,才能得到彼此的敬重;最後,生活要少欲知足,才能恬淡自在、身心泰然。我們若能將這四句話當成座右銘,那麼,無論做人或做事,相信就能所做皆辦。

【正文】

常聽人說:「這是最好的方法」、「這是最究竟的方式」、「這是最圓滿的態度」。最好、最究竟、最圓滿,就是「第一」的意思。做人、做事如果能找出「第一法」,必能所做皆辦。「第一法」有四點:

第一、謙讓恭敬是保身第一法:俗云:「出拳不打笑臉人。」與人相處,要能謙虛、讓步,對人恭敬、和順,這是與人和平相處的重要基礎。弘一大師曾說:「吾見進而不止者敗,未見退而自足者亡。」自古以來,只聞謙讓與恭敬能消災滅罪,未見因謙讓與恭敬而釀就災禍者。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懂得謙讓恭敬,才是一個文明人應有的禮節,也是個人的保身之道。

第二、忍耐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與人共事,態度要安詳、從容,不可衝動、毛躁,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有些人常因生活上的一點小事,不能忍一時的口舌之快,因此惹來禍端,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歷史上,韓信的「胯下之辱」,勾踐的「臥薪嘗膽」,不都因忍耐安詳才能忍辱負重、等待時機,終而得以施展生平抱負嗎?安詳忍耐是寵辱不驚、浮沉不懼的表現;安詳忍耐是理智、沉著和自信,所以,忍耐安詳才是處事的第一法。

第三、涵養包容是待人第一法: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但是「敬人者人恆敬之」,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先要有包容別人的涵養,能原諒他人,能有不與人計較的胸襟,才能獲得別人相等的對待。就如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故能奠定霸業;劉邦原諒陳平收受獻金,更厚賜財物,讓他生活無有匱乏,故能安邦定國。一個人有包容別人的心,則「縱遇冤家也共和」,故能廣納賢良、善結人緣。明人薛瑄說:「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涵養包容是立業之道,也是待人的第一法。

第四、恬淡自在是養心第一法:一個人,不管如何做人、處事,養心是最重要的!養心之道,如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對於世間的功名富貴要能看輕,人我之間的是是非非要能恬淡;唯有清心寡慾,才不會被外物所迷惑,才能不被利慾所牽絆。《八大人覺經》說:「少欲知足,身心自在。」所以恬淡自在是養心的第一法。

做人處世,先要懂得方法與巧妙,才能八面玲瓏,才能明哲保身,才能身心泰然。

做人處世的「第一法」有四點:

一、謙讓恭敬是保身第一法。

二、忍耐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三、涵養包容是待人第一法。

四、恬淡自在是養心第一法。

【習題】

1.略述保身、處事、待人、養心的「第一法」。

2.歷史上,有哪些忍辱負重的故事?

3.詳述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的緣由。

4.日常生活中,你如何養身和養心?

【延伸閱讀——知足常樂】

身高過人不足羨,

腳踏實地好遠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