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6 第四五課 守戒

守持戒法如瓔珞,可以莊嚴身心;守持戒法如明燈,可以照破痴暗;

守持戒法如甘霖,可以解除乾旱;守持戒法如城池,可以抵擋魔外;

守持戒法如良藥,可以醫療煩惱;守持戒法如水囊,可以解除乾渴;

守持戒法如明師,可以導正方向;守持戒法如護照,可以方便遠遊。

──《佛光菜根譚》


【提要】

戒如軌道,規範我們的身心行止;戒如寶劍,斷除我們的貪心欲念。守戒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持戒就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慈悲心與菩薩道的具體表現,也是使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守持戒律,應把握戒的基本精神,才不會拘泥於戒條的形式,而能與時俱進,發揮安頓身心,淨化社會的功能。

【正文】

《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持戒是修學佛道的基礎,一切善功德皆由持戒而來。

佛門中的戒律,依在家、出家的不同,持守的戒律也不一樣,雖然戒律的分類有多種,該遵守的戒條繁多,但總括起來,不外是要守護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清淨。

佛世時,在舍衛城中有一個人聽了佛陀的說法,便皈依三寶,出家修行。當時有一位尊者為他解釋戒律:「法友啊!這個名為一種戒,這個名為二種戒、三種戒、九種戒、十種戒、多種戒。這個名為小戒,這個名為大戒,這個名波羅提木叉*1的制戒,這個名為根本的制戒,這個名為行為的淨戒。」‭ ‬

比丘聽了之後,心想:「我要受這麼多的戒,恐怕不容易,如果不能完全守戒,出家有什麼意義呢?不如還俗,將來成家後,做些布施善行還比較好。」

於是他就跟尊者說:「尊者啊!我不能守這麼多的戒,不能守戒的話,出家又有什麼利益呢?我還是還俗吧!」

尊者說:「既然你要還俗,至少要去向佛陀道別吧!」

於是,尊者就帶他去見佛陀。佛陀問明來龍去脈後,說道:「比丘啊!你不必守那麼多戒,但有三種戒,你一定要遵守。」

比丘道:「佛陀啊!要遵守哪三種戒呢?」

佛陀說:「今後你只須守身、口、意三業,謹防造作身口意的惡業,好好受持這三種戒,便能解脫快樂。現在你可以回去,不要還俗了。」

於是比丘歡喜地向佛陀發願,必定嚴守此三戒,從此智慧日增,過了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戒,主要的作用是防非止惡,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他人,進而尊重別人,彼此尊重、不侵犯便能得自由,所以受戒也不是束縛,佛教徒要持守戒律,教團才會清淨無諍;人民要遵守法律,社會才會安定祥和。

【註釋】

*1波羅提木叉:指防止身業之殺生、偷盜、邪淫,口業之兩舌、惡口、妄語、綺語等過,遠離諸煩惑業而得解脫所受持之戒律。

【習題】

1.試述「守戒」有哪些利益。

2.戒的主要作用及根本精神是什麼?

3.為什麼受持「身口意」三種戒,便能解脫快樂?

4.說明戒律與法律不同之處。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1.國家的法律,不是用來定人罪行,而是依法守法,規範自己的行為;佛教的戒律,不是用來拘束行為,而是依戒守戒,獲得身心的自由。

2.受戒容易守戒難,發心容易恆心難,忍苦容易忍氣難,尊上容易尊下難,共無容易共有難,依人容易依法難,依神容易依佛難,為己容易為人難,聽法容易行法難,處眾容易處閒難。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