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80 第九四課 般若空性

菩薩正法城,般若以為牆,

慚愧為深塹,智慧可卻敵。

──《華嚴經》

【提要】

「般若」,譯為智慧,但不完全正確,因為「智慧」涵義膚淺,有善有惡,有正有邪;般若是純淨善美的,是真實無漏的。因此般若就是我們本來的真面目,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陀為了幫助眾生達成此一目的,在他住世說法四十九年當中,僅僅般若就談了二十二年,留下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指引著眾生證真實以脫生死,由此可見般若對我們的重要性了。

【正文】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有「經中之王」之稱的《華嚴經》共有六十卷(另有《八十華嚴》),而《大般若經》則有六百卷。其中《心經》雖只有二百六十字,卻代表《大般若經》的全部精華所在。《心經》所闡述的是「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也就是教我們如何用「般若」觀照諸法空性,進而認識自己。

「般若」讀音「ㄅㄛ‭ ‬ㄖㄜˇ」,是智慧的音譯,因為它的涵義比我們觀念中的智慧還要深廣,境界還要高超;而且智慧有善有惡、有對有錯,般若是純淨善美的、是真實無漏的,所以古來都稱「般若」,而少用「智慧」來表達。

世間上的事物沒有一樣是恆常不變、獨立存在的,但眾生的智慧不能了達這些真相,唯有般若才能洞悉這些事物的無常性、無我性(無獨存性),知道一切現象不過是多種因緣條件的假合而已,所以有般若就能認識「緣起性空」,就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佛經上說:「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

般若有三種:(1)實相般若;(2)觀照般若;(3)方便般若。方便般若是推理判斷一切諸法的差別相;觀照般若是洞悉一切諸法的真實相;這兩種般若的妙用都發自於實相般若,所以說實相般若是般若的本性,是眾生自己本來具有的。

「般若」在中國是很通俗的名詞,但是念的人多,懂的人少。般若有很高的境界,從凡夫到二乘、菩薩、佛,有層次上的深淺不同。凡夫的般若是正見,二乘的般若是因緣,菩薩的般若是空,佛的般若是般若。凡夫只要具有正知正見,就可以勉強稱得上是有般若智慧了,真正的般若則要到證悟成佛才能證得。

「般若」是什麼呢?「般若」不是語言可以解釋的,以文字語言來解釋的,不是般若,只是知識。勉強言之,可以取譬為「鏡子」,一個人不管胖瘦美醜,只要在般若的鏡子前一照,當下實相現前,馬上還你本來真面目。平時我們誦經拜佛、聽經聞法,做種種的功德,就是要擦亮心中的鏡子,心淨則般若現前,有了般若,即使遭受人家的批評毀謗、無理打罵,都可以視為消災,甚至被人家倒債了,都可以當成還債想,所以有了般若,人生的境界就不一樣了,「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因此,學佛除了要涵養慈悲心之外,還要具足觀空的般若智慧。

【習題】

1.何謂般若? 般若和智慧有什麼不同?

2.凡夫、二乘、菩薩的般若是什麼?

3.為什麼說有了般若,人生的境界就會不一樣?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