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0 第十九課 三轉法輪

於諸善法中,知時宜修習,

能究竟超越,生老病死苦。

──《本事經》

【提要】

佛陀成道後,三度演說四聖諦妙義,稱之為「三轉法輪」。第一次為「示相轉」,指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為「勸修轉」,勸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三次為「自證轉」,證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佛陀三轉法輪的用意是要我們能夠辨識苦的本質。在辨識後,要親身體驗修行八正道,離苦得樂,證得圓滿的安樂。

【正文】

《法華經》云:「佛以一大事因緣故,降誕於世。」所謂「一大事因緣」,就是「示教利喜」,也就是說,佛陀為了要把他所證悟的真理告訴眾生,讓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期能「離苦得樂」,因此示現人間。他成道後,住世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所以「佛教」其實就是佛陀的教育法,而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佛陀對眾生所作的身教與言教的記錄。

佛陀成道後第一次說法,是在鹿野苑對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佛教史上稱之為「初轉法輪」。

佛陀在這次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諦法,內容就是告訴五比丘,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間,就像一間著了火的房子,充滿了生死輪迴等痛「苦」,因此不可戀棧久住;而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有貪瞋痴等煩惱「集」聚而來;不過,所幸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清淨的自性,只要這份自性顯現出來,就能滅除一切生死煩惱,而獲得一個寂「滅」快樂的涅槃境界;而要到達涅槃之境,只有一條「道」路,就是要修行六度萬行,要持戒行善,要奉行八正道等。

佛陀第一次這麼開示之後,並不放心,因此再一次耳提面命,希望五比丘能夠確實知道人生的實相是苦,斷除一切造成痛苦的業因,希望他們都能獲證寂靜無為的快樂,因此要他們勇猛精進修道。

佛陀開示過後,為了激發五比丘求法向道的信心,於是不厭其煩的再以自己的實際體證做一番「現身說法」:人生是苦我早已知道,並且我已斷除一切苦因,同時獲證解脫之樂,因為我已經完成修道的歷程。

佛陀這樣再三的對五比丘演說四聖諦的妙義,稱之為「三轉法輪」:

第一次為「示相轉」,將四聖諦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以便五比丘了解,內容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為「勸修轉」,勸誘五比丘修持四聖諦的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內容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第三次為「自證轉」,告訴五比丘自己已經證得四聖諦,勉勵五比丘只要勇猛精進,必能和我一樣證得四聖諦,內容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從佛陀為五比丘三轉法輪,可以看出佛陀教化眾生的慈悲與智慧,佛陀是最懂得教育之道的偉大教育家,他循循善誘、析理透徹、觀機逗教、擅於應病與藥,他對任何根基的眾生,都能契理契機的說各種法,讓眾生獲得法益,佛陀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所謂「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不管做任何事,懂得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佛陀為我們留下最好的教育典範。

【習題】

1.試述佛陀三轉法輪的內容及過程。

2.佛陀為什麼要三轉法輪?

3.請分享讀後心得。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