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0 第四四課 見機行事

修行的目的不在見機行事,

最主要是不讓煩惱產生出來。


通常我們提到「這個人懂得見機行事」,如果他本人聽到,一定很高興,覺得人家是在讚歎他。但是,此處要講的「見機行事」,卻不是這樣,因為見機行事,還不如洞察機先、防患未然。固然有些人說見機行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靈巧,但在這種情況下,所做出來的事情會周到嗎?會完全正確嗎?不見得吧!所以說與其見機行事,不如防患未然,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就能夠預料到,而且阻止它發生,這樣才是高手。

譬如:我們稱讚某人會開車,會開車的條件,不只是自己不去撞人,還要不讓別人撞到我們,能夠不讓車禍發生,這才是真正的高手。日本曹洞宗的開山祖師,道元禪師曾說過:「見機行事不是高手,修行的目的也不在見機行事,最主要是不讓煩惱產生出來。」

有一則譬喻這麼說的:

從前,有位武林高手調教了很多弟子,一天,有位弟子從一群野馬旁經過,突然間野馬一腳踢過來。還好這個弟子身手十分矯健,臨機應變,躲開了野馬這一擊,大家看到了,都給予掌聲。回去以後,他很得意的告訴師父:「很多人肯定我的武功,說我能夠見機行事,臨危逃脫,武功很高超。」

師父聽了,不但臉上沒有露出高興的表情,反而說道:「你錯了!你是我最糟糕的徒弟。武功的目的,不在見招拆招、見機行事,而是在於如何施展自己的功力,讓對方不要出招,不把手裡的刀劍舞出來,這才是我要教你們的目的。你以為能見機行事就是高手嗎?我真正的高徒,是讓對手不施展他的招術。」

所以,人生旅途上,無論修行或做事,千萬不要以為投機取巧或見機行事,就可以獲得結果,偶爾的成功純屬僥倖,還是會有疏漏,與其見機行事,不如洞燭機先,防患於未然,這樣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

【題解】

孫中山先生曾說:「法律防患於已然,佛法防患於未然。」相對於世間法律而言,佛教的戒律更有洞悉先機的智慧,這在佛教中又稱為「防非止惡」。從五戒、菩薩戒,到僧團的戒律,性質都在於「防非止惡」。又有「四正勤」,內容包括:除斷已生之惡、使未生之惡不生、使未生之善能生、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如此杜絕「非」與「惡」的成形,自然不會產生種種罪行,更不用談到刑罰了。佛經有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會時時戒慎恐懼,不令惡因生成;眾生卻要等到果報現前,才感到煩惱痛苦,甚至怨天尤人。

【習題】

1.為什麼見機行事不如防患未然?

2.做人處事如何洞察機先?試舉例說明。

3.文中的武林高手如何調教他的徒弟?

4.試述閱讀本文的感想。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