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首頁 /
- 第一類【經義】 /
- 佛法真義(共3冊) /
- 佛法真義1 /
- 佛法義理 /
- 041 受持五戒
041 受持五戒
在佛教裡,各宗各派對佛陀所開示的教法,儘管在義理思想上各有主張,但對佛陀所制定的戒法,則是一體共遵的。
佛教徒受持戒法,就好比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受持五戒則是信仰的實踐。戒的本質是不侵犯,從不侵犯中,完成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因此,戒為一切善法的根本,受持五戒可以增長信心、智慧,生出功德,人身平安,增加道念,防非止惡,獲得尊重,人我和諧。五戒即:
第一、不殺生。主要是不侵犯人的生命,進而尊重他人的生命自由。佛教雖然不強制人人吃素,但要能做到不輕易殺生,所謂「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所以,不殺生就是不能侵略、傷害他人的生命,進而從「人權」而及於對「生權」的保護。
第二、不偷盜。不可以非法將別人的財物占為己有,即「不予而取」,要尊重他人的財產自由。不予而取,不管自取、教他取、見取隨喜,皆為不當。如:順手牽羊、違法貪汙、吞沒寄存、欺罔共財、經營非法、詐騙投機等,都是佛教所不容許的非法所得。
第三、不邪淫。邪淫,指的是夫妻正常關係之外的感情生活,會造成家庭不幸、社會混亂,因此不邪淫而能尊重他人身體、名節的自由,不但家庭能幸福美滿,國家社會也能因此安定、和諧。
第四、不妄語。妄語有惡口、兩舌、綺語、說謊等,如果因為自己的一句話造謠生事、毀謗他人名譽,破壞別人的好事,讓別人因此受到極大的傷害,就是妄語。所以不妄語就是要尊重而不侵犯他人的名譽與信用。
第五、不飲酒。五戒裡的「不飲酒」,廣義來說,就是不亂吃、不接近會傷害自己身體健康、使自己心智迷亂的物品,像嗎啡等毒品,不但會侵害自己的身心,也會將個人的名聲、金錢、人緣吃光;又如喝酒,酒是刺激性飲料,飲酒過量,酒也等於是毒品。所以,不飲酒就是要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健康及智慧。
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但從根本上來看,只有一條戒,即「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他人,自己更能自由。持守五戒,其實就是體現自由民主的真義。綜觀那些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大都是觸犯了五戒才被判罪坐監;所以受戒是守法,能夠受持五戒的人,才能免除身心的恐怖憂惱,進而享有真正的自由、平安、喜樂和尊嚴。
一般佛教徒都曉得布施修福,這是以身外之物來利人,只要有施捨心的人都可以做得到。受持五戒,是以止惡行善的戒行來達到自心的清淨,進而尊重他人,能帶給社會一股無形的內在穩定力量,每個人都能享受最大的自由,此不侵犯他人的功德,比布施還要來得更大,所以佛陀常讚歎五戒為「五大施」。
此外,佛教的「五戒」,禁止殺、盜、淫、妄、酒,和中國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也有共通之處,如: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亂吃曰智;只是儒家的「五常」僅止於勉人律己,而佛教的「五戒」,則從消極的持守不犯,進而積極的尊重利他,根本精神即尊重他人的自由、不侵犯他人。如此,不殺生而護生,自然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喜捨,自然能發財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自然身體健康。
所以,受持五戒,從自利來說,如同在福田裡播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能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從利他來講,五戒是淨化人心的良藥,一人受持,一人得益;萬人受持,萬人得益;如果全國人民共同受持五戒,這個國家必定是個安和樂利、自由民主的國家。
- 佛法真義1
- 026 自序
- 佛法義理
- 038 皈依三寶
- 041 受持五戒
- 045 布施
- 048 持戒
- 051 忍辱
- 054 精進
- 057 禪定
- 060 般若
- 063 慈悲
- 068 苦
- 072 空
- 075 無常
- 078 無我
- 082 中道
- 085 四大不空
- 089 四聖諦
- 092 四無量心
- 095 四攝法
- 100 四依止
- 103 四法界
- 105 四弘誓願
- 108 三世因果
- 111 十二因緣
- 114 涅槃
- 117 解脫道
- 122 菩提心
- 125 畢竟空
- 128 煩惱即菩提
- 131 一即是多
- 134 動靜一如
- 137 聞思修
- 140 轉識成智
- 143 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 145 「體相用」的真義
- 149 平等
- 152 信仰
- 155 發心
- 157 慚愧
- 159 懺悔
- 162 發願
- 164 回向
- 167 因緣果報
- 170 不二法門
- 174 如是我聞
- 176 福慧共修
- 178 老病死生
- 181 了生脫死
- 184 佛光四句偈
- 187 唯我獨尊
- 189 施無畏
- 191 兩足尊
- 193 阿彌陀佛
- 196 佛母是誰
- 199 輪迴的譬喻
- 201 自依止,法依止
- 204 諦聽
- 206 信受奉行
- 208 施受平等
- 212 八正道
- 215 八風
- 218 六和敬
- 221 法同舍
- 223 一滴水
- 225 心的譬喻
- 229 心如工廠
- 231 平常心
- 233 心外無法
- 236 方便
- 239 悟
- 242 三好
- 245 四給
- 248 六根
- 251 修行
- 256 感應
- 259 放下
- 261 捨得
- 263 福田
- 266 財富
- 269 普賢十大願
- 273 四經中的四不
- 277 四小不可輕
- 280 生公說法
- 282 言語道斷
- 285 生死事小
- 288 戒的真義
- 291 忍的真義
- 294 因果的意義
- 298 如來十號的意義
- 301 苦行的意義
- 304 愛欲的昇華
- 308 命運與因緣
- 310 祈福與消業
- 313 加持和救護
- 315 疑問與戲論
- 317 善惡業報
- 320 基因改造
- 322 非法布施
- 324 不當的「依止」
- 328 胡說八道
- 331 人創造神明
- 334 關於靈魂
- 佛法真義2
- 佛學思想
- 008 佛陀在哪裡?
- 11 行佛
- 14 我是佛
- 017 佛佛道同,光光無礙
- 20 同體共生
- 23 地球人
- 26 得大涅槃
- 30 提放自如
- 33 頓漸平等
- 037 男女平等
- 040 平等的重要
- 043 發心的次第
- 048 給的意義
- 051 皈依
- 54 五和
- 057 七誡
- 60 歡喜
- 064 吉祥
- 067 放光
- 070 舍利
- 074 苦行
- 077 棒喝
- 080 偶像
- 083 禪和子
- 085 常不輕
- 088 殉道
- 092 報恩
- 096 消災免難
- 100 以法為家
- 102 我是誰?
- 105 自己解決一切
- 107 我在眾中
- 109 不要而有
- 112 給人因緣
- 115 互相添油香
- 117 做己貴人
- 119 財神是誰?
- 122 有佛法就有辦法
- 125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 128 不忘初心
- 131 享有的妙處
- 134 非佛不作
- 137 儲財於信徒
- 139 一半一半
- 142 心中有人
- 146 人生的價值值多少?
- 149 人生無量壽
- 151 逆向思考
- 154 無理與無情
- 157 日日是好日
- 160 退讓原來是向前
- 163 出家無家
- 166 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
- 170 天地人
- 174 孝順
- 177 與病為友
- 179 三分師徒,七分道友
- 182 傳承
- 185 金剛不壞
- 188 袪邪顯正
- 192 本尊與分身
- 195 求籤和法語
- 198 信仰與恐怖
- 201 殺生與殺心
- 204 放生與放死
- 207 佛教與政治
- 210 佛教與環保
- 215 環保與心保
- 218 玄談與實務
- 224 般若與智慧
- 228 沙彌十戒
- 232 八敬法
- 235 大乘非佛說
- 238 白衣上座是末法時代?
- 242 草木是否能成佛?
- 245 地獄會空嗎?
- 247 《阿彌陀經》點名簿的意義
- 251 為神秀禪師定位
- 255 為「媽祖」定位
- 260 地宮
- 264 十八羅漢
- 266 金喬覺
- 269 天龍八部
- 271 割肉餵鷹,捨身飼虎
- 273 不逆人意
- 275 眼觀鼻,鼻觀心
- 277 祖師從苦行出身
- 281 十修歌
- 284 獻唱給誰
- 287 我們需要三個家庭
- 289 寺院如加油站
- 292 為信徒留歷史
- 294 出家的年齡
- 297 出家人能擁有什麼
- 299 童真入道,半路出家
- 301 新傳教方法
- 304 佛教教歌
- 307 危機意識
- 310 器官捐贈
- 313 臨終關懷
- 317 關於《白蛇傳》
- 佛法真義3
- 佛教常識
- 008 佛陀會生氣嗎?
- 011 羅漢有殺盜淫嗎?
- 015 天堂地獄在哪裡?
- 018 六祖大師不識字嗎?
- 021 貴人在哪裡?
- 024 住在哪裡?
- 027 信仰的種類
- 031 短期出家的真義
- 033 教旗的意涵
- 036 選佛場
- 039 神通
- 042 閉關
- 044 開光
- 046 頭香與頭鐘、頭鼓
- 050 點燈
- 053 合掌
- 056 禮拜
- 060 過堂
- 063 供養
- 067 過午不食
- 069 行腳托缽
- 071 福報
- 074 出家
- 078 和尚
- 080 知客
- 083 善知識
- 085 護法
- 088 隨喜功德
- 090 供僧的真義
- 093 素食的利益
- 096 往生
- 098 神明
- 101 鬼
- 104 非人
- 106 童男童女
- 109 菜姑與師姑
- 114 菩薩與義工
- 117 觀世音
- 120 摩訶薩
- 122 雲水行佛
- 124 方便教化
- 130 佛陀十難
- 135 龍華三會
- 137 耶輸免難消災障
- 140 香港是僧侶開闢的
- 144 真西遊記
- 148 走江湖
- 150 一頭霧水
- 154 美麗
- 157 四威儀
- 159 輕聲慢語
- 162 海青長衫
- 164 式叉摩那
- 169 如意寮
- 171 天下第一經
- 175 討債
- 177 不老不壞
- 179 一麻一麥
- 181 出家與還俗
- 183 土地公
- 186 當代菩薩
- 196 趙樸初菩薩
- 201 楊仁山菩薩
- 佛門行事
- 206 革新佛教
- 208 以清規代替戒律
- 211 僧制改革
- 214 關於戒律問題
- 218 課誦的改良
- 222 人生禮儀
- 225 三寶節
- 228 佛學會考
- 231 檀講師
- 233 佛光親屬會
- 235 春聯祝賀
- 238 佛化婚禮
- 241 滴水坊
- 244 百萬人興學的意義
- 248 短期出家
- 251 夏安居
- 254 行腳
- 257 參訪
- 260 朝山
- 264 密行
- 267 共修
- 270 香會
- 273 法會
- 275 化緣
- 278 奠基
- 280 長明燈
- 282 初夜、中夜、後夜
- 285 水陸法會
- 290 八關齋戒
- 293 六齋日
- 297 五十三參
- 300 說唱弘法
- 302 以音聲作佛事
- 307 寺院興學
- 309 事業要宣揚佛法
- 313 宗教立法
- 319 佛教的運動
- 321 佛教的建築
- 324 佛教師友
- 328 「傳承」的重要
- 331 僧讚僧
- 334 國家與宗教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