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1 受持五戒

在佛教裡,各宗各派對佛陀所開示的教法,儘管在義理思想上各有主張,但對佛陀所制定的戒法,則是一體共遵的。

佛教徒受持戒法,就好比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受持五戒則是信仰的實踐。戒的本質是不侵犯,從不侵犯中,完成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因此,戒為一切善法的根本,受持五戒可以增長信心、智慧,生出功德,人身平安,增加道念,防非止惡,獲得尊重,人我和諧。五戒即:

第一、不殺生。主要是不侵犯人的生命,進而尊重他人的生命自由。佛教雖然不強制人人吃素,但要能做到不輕易殺生,所謂「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所以,不殺生就是不侵略、不傷害他人的生命,進而從「人權」普及於「生權」的保護。

第二、不偷盜。不可以非法將別人的財物占為己有,即「不予而取」,要尊重他人的財產自由。不予而取,無論自取、教他取、見取隨喜,皆為不當。如:順手牽羊、違法貪汙、吞沒寄存、欺罔共財、經營非法、詐騙投機等,都是佛教所不容許的非法所得。

第三、不邪淫。邪淫,指的是夫妻正常關係之外的感情生活,會造成家庭不幸、社會混亂,因此不邪淫而能尊重他人身體、名節的自由,不但家庭能幸福美滿,國家社會也能因此安定、和諧。

第四、不妄語。妄語有惡口、兩舌、綺語、說謊等,如果因為自己的一句話造謠生事、毀謗他人名譽,破壞別人的好事,讓別人因此受到極大的傷害,就是妄語。所以不妄語就是要尊重而不侵犯他人的名譽與信用。

第五、不飲酒。五戒裡的「不飲酒」,廣義來說,就是不亂吃、不接近會傷害自己身體健康、使自己心智迷亂的物品,像嗎啡等毒品,不但會侵害自己的身心,也會將個人的名聲、金錢、人緣吃光;又如喝酒,酒是刺激性飲料,飲酒過量,酒也等於是毒品。所以,不飲酒就是要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健康及智慧。

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但從根本上來看,只有一條戒,即「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他人,自己更能自由。持守五戒,其實就是體現自由民主的真義。綜觀那些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大都是觸犯了五戒才被判罪坐監;所以受戒是守法,能夠受持五戒的人,才能免除身心的恐怖憂惱,進而享有真正的自由、平安、喜樂和尊嚴。

一般佛教徒都曉得布施修福,這是以身外之物來利人,只要有施捨心的人都可以做得到。受持五戒,是以止惡行善的戒行來達到自心的清淨,進而尊重他人,能帶給社會一股無形的內在穩定力量,每個人都能享受最大的自由,此不侵犯他人的功德,比布施還要來得更大,所以佛陀常讚歎五戒為「五大施」。

此外,佛教的「五戒」,禁止殺、盜、淫、妄、酒,和中國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也有共通之處,如: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亂吃曰智;只是儒家的「五常」僅止於勉人律己,而佛教的「五戒」,則從消極的持守不犯,進而積極的尊重利他,根本精神即尊重他人的自由、不侵犯他人。如此,不殺生而護生,自然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喜捨,自然能發財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自然身體健康。

所以,受持五戒,從自利來說,如同在福田裡播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能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從利他來講,五戒是淨化人心的良藥,一人受持,一人得益;萬人受持,萬人得益;如果全國人民共同受持五戒,這個國家必定是個安和樂利、自由民主的國家。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