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93 六齋日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吃」是維持生命存在的第一要素;但是,吃要能吃得健康、吃得文明、吃得有文化,這才是一個文明的現代人應有的素養。

現在舉世都在風行「素食」,素食已經成為世界上非常流行、非常文明的一種文化與美德。說到素食,一般人都會聯想到佛教,因為在佛教的經典裡,倡導一切眾生都有平等的生存權;一切眾生的生命都應該受到同等的尊重與保護,所以佛教反對殺生。

佛教主張素食,可以說最為適合現在這個重視生態環保、提倡生權平等的時代潮流。但其實佛教最初並沒有提倡一定非要素食不可,早期印度的佛教僧侶,托缽乞食,都是隨緣隨喜,信徒布施什麼,就吃什麼;後來佛教傳到中國,才開始提倡素食。

不過到了現在,印度的鐵路餐館都是素食;印度的素食人口,是全世界第一名。在美國,雖然不像中國提倡素食那樣徹底的尊重生命;不過他們不准虐待動物,這也是愛護生命,這在文明社會裡,也算是非常美好的文化了。

中國佛教對護生的提倡,比儒家更為徹底,儒家只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在佛教則基於「不斷大悲種」的理念,勸人不要殺生,也就是為了實踐佛陀的慈悲精神。

在早期,佛教也配合中國文化,對於素食的問題,也有所謂的吃「三淨肉」,就是「不見、不聞、不疑」不為己而殺;也就是說,如果不方便素食,那麼方便吃「肉邊菜」,或吃「三淨肉」,也會吃得比較安心。

甚至於也有人提倡吃早齋,或是吃三、六、九;不過在佛教裡,基本上對在家的信徒,有所謂的「六齋日」。就像基督教,一個月放假四天,叫「禮拜日」;在佛教則是一個月有六天,叫「六齋日」,凡是佛教徒,也要到寺廟裡去受八關齋戒。

六齋日,就是農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在這六天當中,要到寺廟裡去受八戒一齋。「八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再加上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香花鬘塗身、不歌舞觀聽;「一齋」就是這一天應該素食、持齋。

但是,也有人把他解釋成要過午不食,要力行出家的生活。其實,現在的社會結構形態早已經改變了,過午不食已經不合乎時代的要求,所以現在一般提倡「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個倒也滿合乎健康衛生的意義。

不過,這個「六齋日」,主要就是要讓信徒學習出家人的生活,能夠安貧樂道,少欲知足,增加修行上的功行,所以在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倒也非常適合。

在早期的中國大叢林裡,還有所謂的「放香日」,因為一個月當中,總要有一點空間、時間,讓所有修道者處理個人的事情。例如,要清洗、縫補衣服,要有自己特殊的空間寫一封家書等,所以給他一些假日,叫「放香」。

放香日,一般排在初一、初八、十四、二十三,也近於六齋日。總之一句,佛教對於修道的生活,是很人性化的,不是強迫要你苦修,完全不給你一點時空的自主性。所以,在我們的感覺,過去中國大陸上有四天的放香日,和基督教的星期日,意義上大致都是差不多的。

不過,這個六齋日,它是不分出家、在家,大家都要奉行六齋日。甚至於連國家的國王,過去對於飲食,也規定每逢星期五禁屠一天,或是倡導素食幾天;只是偶爾一次不能發生影響,不如佛教訂六齋日,明確的訂定,讓整個社會以六齋日做為工作、修行、生活上的依循。

再說「六齋日」,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儒家講「天地人」,六齋日對於上天來說,給予生命的保護;對於大地來說,讓萬物多一點養分,給它施肥、給它水量;對人來說,增品進德。因此,六齋日可以說合乎「天地人」,所以過去儒、佛也都有共同的地方。儒家講仁義,佛教講慈悲;儒家講恕道,佛教講悟道。不管講恕道、講悟道,都是對於這個人世間,建立良好的風氣,樹立美好的榜樣。

但現在的假期,好像都已失去了這個意義,大家認為放假就是吃喝玩樂,沒有想到要增品進德;也不是把它用來做為個人事務的處理,或是家居人人的團聚,或對萬物的愛護,意義完全不同了。所以我覺得,對於六齋日這種良好的文化,應該由我們的國家,或由我們佛教的社團,再把它加以提倡才是。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