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8 課誦的改良

在佛教裡,出家人除了以弘法為家務,以利生為事業之外,每天還少不得要有自己的密行,或是與大家一起的修行功課。例如,在漢傳佛教裡,有所謂的「五堂功課」,也就是指早課、早餐過堂、午餐過堂、午殿、晚殿。只是現在的出家人,大概都不知道什麼叫「五堂功課」了。

五堂功課的第一堂課,就是早課。早晨起來,要先上早殿,與諸佛菩薩接心。修道的人,要有精進不懈的心;像公雞報曉、鳥獸覓食。勤奮的動物,也都是很早就出現;你若不勤勞,生存就會有困難。因此修道的人,對於晨起早課,都非常的珍惜。

然而過去的早課,一般都是誦念楞嚴咒、大悲十小咒;念了三、五十年,也不了解其中的意義,也不懂得佛法。假如你改念不同的經文,你對佛法就可以懂得很多。所以我過去主張,每一個禮拜可以讀一本經,到了一個禮拜的最後一天,就把這本經講說一下,然後再換另一部經。你能利用早課的時間閱讀經典,就是一種自我內心的調適、淨化,智慧和身心都會有進步,而不是只在口中誦念,卻不知其真義,這就減少了修行的力量。

早殿後用早齋,這是第二堂功課。那不只是過堂吃飯而已,那也是一門修行。「齋堂」又稱「五觀堂」,就是吃飯時要做五種觀想;或者說,吃飯前要發願: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這也是早晨的一堂功課。

現在國際佛光會的會員最普遍的,不管什麼時候,都會稱念「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這是內修的自我涵養;「惜福結緣利人天」,這是外弘的利生化世;「禪淨戒行平等忍」,這是治學的思想方針;「慚愧感恩大願心」,這是自他的人格圓成。這四句偈,可以說包含了內修外弘、自他圓成的義理思想;所有的佛法,其實都包含在裡面了。 

第三、中午午餐。佛經裡說,早上為人天食,中午為佛子食,所以中午過堂會念供養咒、打齋結緣,一切如法,所謂施者、受者,同等功德。

第四堂功課,稱為午殿。因為午後人最容易昏沉、懈怠,不知道時間如何消磨、度過,所以有規模的叢林,在下午都會有一堂午殿。念些什麼、唱些什麼?各家不同,各有宗風。

第五、晚課。晚上施食,跟十方法界六道的眾生結緣;或者誦經,向佛菩薩懺悔發願。

這五堂功課,在中國行持了多年。不過,時代在進步,現在的五堂功課,也需要做個檢討,這些都有如法、合理嗎?一天當中,光是到殿堂與佛接心、課誦,就要三次;三次加起來至少花費五個小時左右,時間是否要那麼長,需要再研究看看。每天花這麼多時間做五堂功課,那麼寺務誰來發心服務呢?還有誦經時,需要站立誦念嗎?甚至都要跪拜唱誦嗎?修行不是要虐待自己,修行也要講究身心輕安自在,在非常舒適的狀態之下念佛、念法、念僧,會更有感受。

因此,關於五堂功課,不管是為了度眾、接引眾生,或是對自我的修持,我覺得課誦的改良,確有必要。例如,在時間上,如何再精簡;在意義上,可以再來研究。你說唱梵唄,也可用現代的歌曲來讚頌佛陀;你說讀經文,也可以讀論典、讀現代的作品;藉由課誦的機會,也可以跟佛陀對談、講話接心,現在的祈願,就等於過去讀告白,這都是很好的修行法門。

不過,最重要的修行法門,還是自己要能跟佛陀印心,即使是三、五分鐘,也比幾個小時的唱、念、喊、叫,更有意義。

所謂「修行」者,就是要修正不對的行為,更重要的是修心。心裡很多的汙穢、煩惱、貪瞋、愚痴,要經過修行,藉由佛法來洗滌,讓它慢慢減少,這才是做課誦的意義;而不是只在形象上的功課累積,卻不知佛法真義。因此,我們應該在精神的層次上,獲得修行的體驗,這樣才有意義,才有價值。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