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4 關於戒律問題

提到佛教的戒律問題,一般佛教徒都懂得,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甚至佛教的三學:戒、定、慧裡,也是以戒為首。戒的重要,由此可知。

但是,戒是僧團的根本,卻也因為戒律的問題,導致佛教產生很多的糾葛、分歧,讓佛教不能發展、弘揚。現在的戒律傳行依據,有《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十誦律》等;因為版本太多,因此這個人要以這個戒本傳戒,那個人要依那本戒本傳戒,結果傳出了佛教好多的執著、好多的議論,反而增加了僧團的複雜與不和。

尤其,不知道是從誰開始,提倡要沿用大迦葉尊者所說「佛已制戒,不可更改;佛未制戒,不可增加」,因而更加造成今日佛教發展的阻礙。其實,即使當初大迦葉真有講過這些話,那是在他那個時代,或者有某些必要的因素而說;但是佛陀的戒律是宣揚國際的,而每一個地方的文化、氣候、生活、語言、習慣等,也是不能統一的。就等於現在的憲法,先進的國家都不斷在修正、更改,總要能適合當代社會、人民的需要。

佛教的戒律也是一樣,要能順應時代、民情,才能為大家所奉行,否則就形同虛設。例如:偏袒右肩,北方的佛教徒能奉行嗎?為了保暖,他只有不奉行,不做佛教徒;這樣一來,戒律不就阻礙了佛教的發展嗎?雖然說「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但我們今日需要的是,訂立一個全佛教界都能共同遵守的戒條。

我們從佛教史來看,當初原始佛教已經為了戒律的紛爭,分了多少部派;現在的佛教界,還在研究使用哪種戒本,這早就不合時代了。你研究這個戒本、那個戒本,誰來奉行?所以戒條不要繁瑣,今天的佛教界,只要大家能把佛陀的根本大戒奉行,那就是一個標準的佛教徒了。再說,當初佛陀也講過「小小戒可捨」,為什麼不依佛說而來制定新的戒律,讓大家都能切實奉行、持守呢?

過去中國的祖師們就很聰明,他們不去碰觸戒律這一塊,他為叢林另立清規來代替戒律。所以,戒律在過去的諸大叢林裡,已經形同虛文,每一個叢林都有自己的清規,清規就是他的戒律。

過去我曾經參加中國佛教會,當時政府有心想要訂立「宗教法」。後來內政部就有人倡議,政府不可以訂定宗教法;因為宗教具有神聖性,一般的在家人士怎麼能管到神聖性的宗教呢?他認為還是由各個教團、僧團、叢林、寺院,自家訂定、擬修戒條後,再向政府立案就好了。

我覺得政府還是有開明的觀念,只是我們的佛教徒趕不上時代的思潮,一直停留在往昔古老的陳腔濫調中,對佛教一點實際的益處也沒有。過去也說,在家信徒不可以研究戒律,研究了戒律,他就會來要求僧團應該要守戒。這是當然的,既然有戒條,你怎麼可以不遵守呢?所以僧眾不可以阻礙學者研究,重要的是,我們要實踐。

我的意思是,佛教需要戒律,但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共遵的、扼要的、重要的基本戒條。如果說怕起麻煩、糾紛,不如大家今天不管他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凡是修道者,一律以根本大戒為所修、所行。不能共遵的部分,也可以說哪幾家什麼版本,哪幾個人什麼版本,但是不要太複雜,細節規範由各個團體自理,我想如此會減少佛教很多的紛爭。

進一步說,當初佛陀創立佛教,就是反對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的不合理修行,不但不合民情、人性,也沒有佛法的平等、普遍、必然性。例如,當時倡議「過午不食」,這是在印度那種炎熱的地方,熱得只想喝水,才能持午;但是在寒帶的地方,沒有吃飯來補充熱量,他能生存嗎?

所以,我對於今天倡導過午不食的人,覺得他應該要去研究當初的印度,和現在世界佛教各地的需要。過去因為沒有電燈,晚上托缽也不方便,所以下午四點、五點就睡覺休息了;現代大家都工作到十一點、十二點,能過午不食嗎?再說,從醫學保健的角度來看,中午十一、二點吃過飯後,要到隔天早上才能再吃,中間十幾個小時沒有東西讓腸胃消化,對身體的健康是很不利的。

我們也很贊成最好大家都不吃飯,樹木花草還要澆水,我們甚至連水都不要喝,不是更有修行嗎?很多喜歡修苦行的人,乾脆禁食、斷食、不食不是更好?現在佛教有這許多的異說,我們能讓它來擾亂佛教未來的前途嗎?所以,在此我們不得不呼籲,希望佛教界的大德們,大家能聚集在一起,共同來研究、討論,對於佛教這些類似的問題,究竟該何去何從?希望能給予現代佛教一個正確的遵循之道。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