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9 普賢十大願

在佛門修行,將來能不能成道,就看你是否有發心和願力。當初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曾發「若不證悟菩提,誓不起此座」金剛般的誓願;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莊嚴極樂淨土;藥師如來、觀音菩薩各發十二大願,以其願心莊嚴琉璃世界,尋聲救苦,解救苦難眾生,可說發願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

在叢林寺院裡,出家人每天做早晚課時,會發「普賢十大願」,作為修行的目標,期能圓滿佛果。普賢十大願真正的意涵是什麼?我以現代語言來詮釋,即:

一者、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禮敬諸佛就是尊重一切眾生的人格。若我們能夠人我互調,體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然會尊重對方。《法華經》提到一位常不輕菩薩,逢人就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禮敬諸佛雖說是對他人人格的尊重,但學習尊重對方的同時,自己的人格必然也能向上提升。

二者、稱讚如來──是語言的布施。如來也不一定指佛,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果我們對每一個人,能多一點語言的布施,那就是稱讚如來。當初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一起修行,釋迦牟尼佛卻早十劫成佛,就是多修了讚歎法門。讚美不僅讓我們在為人處世上多一些方便和助緣,同時也是修行得道的重要關鍵。

三者、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佛教裡的供養,種類很多,而最好的供養是清淨的身、口、意三業供養,即:「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心中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當我們以語言讚美,以真心誠意、歡喜尊重為供養,就是最好的結緣。

四者、懺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佛教不怕人犯戒,就怕犯過而不懺悔。我們穿的衣服髒了,用水清洗就會乾淨;內心煩惱,有了業障,用懺悔的法水可以洗除乾淨。佛世時,造下五逆重罪的提婆達多,也是因懺悔而得救。所以,反省、懺悔能讓我們從心的牢獄中釋放,得到安心、自由、寧靜。

五者、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修學佛法者,希望將來福田能有所收成,也要隨時播種,但聚集功德需要用歡喜清淨的發心。比方說隨口讚歎、隨手服務、隨喜微笑、隨財布施、隨力支援、隨心歡喜。像佛世時,毗舍佉因聞法心生歡喜,隨喜布施一件珍珠衫,而成就了精舍的建造,嘉惠僧信四眾有一個聽經聞法、修學佛道的地方。隨緣、隨喜就是佛法;隨喜,自己並沒有減少什麼,反而能獲得更多善緣好運。

六者、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當初佛陀在鹿野苑三轉法輪,所謂「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層次清楚分明,許多眾生皆蒙其利。如今佛陀雖已不在,我們每一個佛教徒也可以做真理的化身,自己隨時隨地也可以轉法輪,隨時隨地、隨緣隨喜地為人說法布施。

七者、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雖然現在已無法見到佛的真身,不過,如果你能懂得世間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是諸佛菩薩,那麼護持有佛法的大德常常在世間弘法,這也是功德一件。

八者、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隨眾,因經常跟隨佛陀左右修學,所以速證聖果。如今佛已入滅,我要怎麼常隨佛學呢?我要如何去追隨智者、善知識呢?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要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自己有佛法就有辦法,就是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學佛就是要放棄自己的執著,以方便善巧來化導,讓身邊的人感到和悅,願意隨你學習佛法。像佛教的「隨類應化、同事攝受」、儒家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都是化世的慈悲與智慧,如此才能應機說法,觀機逗教。

十者、普皆回向──是法界的平和。所謂回向,就像把錢存到銀行裡,有「寄存」之意。「回向」的原理正如手持蠟燭去引燃其他蠟燭,不但蠟燭本身的光明不曾減弱,反而因點燃其他的燭光,使室內更加光明。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佛菩薩發了願,正如學生訂了功課表,有了目標、動力,才能循序漸進的逐步實現理想。因此,做人必須要立志發願,立志才有目標,發願才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