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60 般若

六度以般若為眼睛,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可見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是向內求呢?還是向外求呢?你向外求得科學、哲學等知識,總是世智辯聰,不若向內悟得的般若。般若是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智慧。人生有了般若,就能泯除人我對待,跳脫無明煩惱。

般若甚深微妙,它是諸佛證悟的境界,為了方便大家了解,我將它分為四個層次,即:眾生所了解的般若是「正見」;聲聞、緣覺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而真正的「般若」,唯有三世諸佛知道,也就是要到成佛之後,才能真正認識的般若。

《般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悟,就是般若。般若與智慧不同,更不等於知識。因為智慧、知識有善有惡、有正有邪、有利有弊。而般若的人生,則具諸正見,不容易被外境煩惱所轉,因而起惑、造業、受苦。因此,只要我們對世間的看法正確了,這就具備凡夫的般若智慧了。

而聲聞、緣覺等聖者,看世間一切都是緣起而有。緣起說明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都不是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藉由各種因緣條件和合之下,才能現起和存在。

因此,想要獲得快樂的人生,就須培植好因好緣;想要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就應該廣結善緣、改善因緣,而不是一味在果報上計較、怨天尤人,使自己陷入無明、煩惱的流轉中。

再下來,菩薩所體會的般若就是「空」。空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謂「真空生妙有」,因為空才能有。宇宙世間因為有虛空,才能容納萬有,如口袋空了才能放錢,鼻子空了就能呼吸,腸胃空了,才能活得很健康。

能了解正見、緣起、空,已經不容易了,要認識「般若」就更困難了。般若究竟是什麼呢?

般若是諸佛親證諸法實相的一種「圓明本覺智」,是離一切迷情妄想的「清淨無分別智」,是通達一切法自性本空、本無所得的「真實無相智」。

般若不僅在徹悟諸法實相,離一切虛妄得解脫,更重要的是,菩薩行六度波羅蜜時,以般若為眼,則能喜捨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離於我執,精進不生驕慢,禪修不戀定境。所謂「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意思是,五度是世間法,有了般若才能成為出世間法。

例如,布施有了般若,就能三輪體空;持戒有了般若,就能饒益眾生;忍辱有了般若,才能無生法忍;精進有了般若,才能奮而不懈;禪定有了般若,就能證悟覺道。因此五度要能成就「波羅蜜多」,一定要以「無所得」的般若為方便而修。

總說「六度」的修行,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慳貪,亦令人受惠受益;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毀犯,亦不毀犯他人;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傷害他人;修精進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修禪定行,不但自不散亂,亦教人不散亂;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痴、邪見,亦教人不愚痴、邪見。所以,菩薩的六度精神是積極且意義深遠的,是能幫助我們建立美好人生的善法,是保持生命不斷學習的熱情,終而邁向圓滿的究竟之地。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