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3 頓漸平等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當中,「禪宗」自菩提達摩東來,五傳到了弘忍,五祖門下分出南、北二宗。「南宗」以惠能為中心,「北宗」以神秀為代表,史稱「南能北秀」,又稱「南頓北漸」。

所謂「南頓北漸」,即:惠能大師行於南方,駐錫在曹溪的寶林寺,他認為「心性本淨,本來是佛,識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所以主張「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頓悟教說」。另一方面,神秀大師住在北地的荊南玉泉寺,他主張「佛性人人本具,但為客塵所覆,必須透過時時修習,拂塵除垢,才能成佛」,因此重視「息妄修心」,強調「漸修漸悟」的禪法。

由於南宗禪重在頓悟,北宗禪主張漸修,彼此對於修行的方法,認知不盡相同,因此一直紛爭不斷。而這個當中,造成頓、漸分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六祖和神秀兩位大師,他們對戒、定、慧這個根本佛法有不同的看法。

神秀大師以〈七佛通偈〉來解釋戒、定、慧,他說:「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這種解釋明顯可以看出,是一種對待法,要人不做惡事,要去行善。這種法門是接引大乘人,同時也可以勸小根智的人。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對於真正的佛法不容易深入的話,很簡單的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戒、定、慧。

而另一方面,六祖惠能大師則以「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來解釋戒、定、慧。惠能大師講的是心地法門,只要心地無非、無痴、無亂,那就是戒、定、慧,還要另外再找什麼戒、定、慧呢?還有什麼另外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呢?所以這一種道理是接引最上乘人,是勸大根大智的人,是頓悟的法門。

另外,對於「頓漸之爭」,我們還要了解,什麼是頓?什麼是漸?頓漸之間到底有什麼分別?所謂「頓」,就是突然,這裡面沒有時間,沒有過程,是當下的,是即時的、迅速的、直接的,好像石火電光,就是那麼一刻,一下就悟了,不容許你思想,不容許你猶豫,不容許你考慮;你分別、猶豫,那就不是禪了。所謂「漸」,它是有次序性的,有連續性的,如時鐘,滴滴答答,持續地向前進行。

簡單說,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之教法,稱為頓教;依順序漸進,經長時間修行而覺悟者,稱為漸教。

「頓漸」之說,其實是後世門徒強加分別的。實際上,在《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開宗明義就說:「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換句話說,佛法本來沒有頓漸之別,只是眾生的根機有鈍有利,所以說「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當初六祖惠能大師初見五祖弘忍的時候,五祖問他從哪裡來,惠能回答:「從嶺南來。」五祖說嶺南是獦獠,獦獠沒有佛性。惠能即刻反駁:「人有南北,佛性哪裡有南北呢?」

意思是,人有南方人、北方人,但是佛性是不分南北的。也就是說「人有利鈍,法無頓漸」,所以佛法不必用頓漸來分別;因為「理上有頓悟,事上要漸修」。因此,認真說起來,學佛修行,要想一下子就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凡事都要一步一步來,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所以過去的禪師們,有很多人都是先悟後修,他先覺悟,悟了以後要修,修道以後,還要再慢慢體證。故而「頓漸」應該要相互包容,不管是頓門或是漸門,應該「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就如華嚴五祖圭峰禪師,他把修行分為:漸修頓悟、頓修漸悟、漸修漸悟、頓悟頓修四種。

不管是漸修頓悟、頓修漸悟,或是漸修漸悟、頓悟頓修,大家應該要互相包容,互相容許異己的存在,不要在法上做無謂的比較。佛法不是學說,不是拿來作研究用的,佛法是讓我們修行悟道的,只要我們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當下就能完成自我。所以不管頓也好,漸也好,都是修行法門,應該是「頓漸一如」,不要去互比高下。就如阿彌陀佛與藥師佛,難道我們還要去分別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嗎?因此,所謂「榮的由他榮,枯的由他枯」,學佛不但要「行解並重」,對於「頓漸一如」,我們也應該要有這樣的看法才是。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