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一類【經義】 /
- 016-018佛法真義(共3冊) /
- 016佛法真義1 /
- 佛法義理 /
- p085 四大不空
p085 四大不空
我在童年時,常聽到社會人士揶揄出家人說:「和尚是財色酒氣,四大皆空啊!」其實,這個社會把「四大皆空」誤會了。「四大」非關「財色酒氣」,而是指「地水火風」;就以《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見「四大皆空」實際上是「四大皆有」。
「空」和「有」是體和相的關係,空是體,有是相,二者相即不二。比方說,當我們把手握起來是拳頭,張開來是手掌。但是一下握拳,一下張開,又是什麼呢?它是手掌,也是拳頭;它既不是手掌,也不是拳頭。拳頭、手掌看似不同,其實它們來自同一個本體──手。
「空」就好比這隻手,「無」和「有」好比拳頭和手掌。本來是「無」的,因緣聚合成為「有」;本來是「有」的,因緣離散成為「無」。「空」的本質統合了「有」與「無」的表相;「空」與「有」不一不異,就好比手和手掌不一不異的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有了「空」才可以建設「有」。像茶杯空了才能裝茶,房間清空才能住人,身體的器官,如鼻子不通、血管阻塞等等,就是體內的空間狀況異常。甚至在人我的相處與國家的發展上,如果民眾的心中不「空」,充滿了成見、怨恨,不能包容彼此,則不僅經濟的成長停滯,社會的建設萎縮,個人的生命、財產也有危險之虞。
以此觀之,「空」與人生的各種現象(有)關係至深。所謂「空容萬象是吾家」,佛教說「空」說「有」,原本是為了讓世人正確地認識「有」,從而放下對於「有」的執著,回歸「空」容萬象的本來面目。然而一般人不解「空」義,或望之卻步,或以此詬病佛教為消極之教,認為信仰佛教,則天也空,地也空,人也空,事也空,什麼都是空的,這樣的世界不是很可怕嗎?
有鑑於此,我將「四大皆空」解釋為「四大皆有」,並寫了一首對聯:「四大皆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亦非真。」所謂「四大皆空示現有」,說明沒有「四大」──地、水、火、風,就無法成就世間的事物,因為每一個東西裡面都含有地、水、火、風四大,而每個單一的元素裡面,又涵蓋有四大元素,重重無盡的彼此含攝、相容。
例如:堅硬性的骨頭是地大,潤澤性的血液是水大,溫暖性的體溫是火大,流動性的呼吸是風大,四大結合成為人的身體。如果「四大不調」,亦即地、水、火、風其中一大有了缺失,就會產生疾病,甚至如果體溫過低,或是沒有了呼吸,人就無法生存。所以說四大假合的人體,本性是「空」。
又如,一朵花的生長需要土壤,就是地大;需要水分,就是水大;需要陽光,就是火大;需要流通的空氣,就是風大。假如沒有四大,花朵就不能成長。因此,因緣聚合才能存在,因緣離散就不能存在。因緣聚散無常是什麼意思?就是「空」。「空」,不是沒有了以後才「空」,而是在「有」的時候就是「空」。「空」才能「有」,不「空」就不能「有」。
所謂「五蘊和合亦非真」,「五蘊」是「我」的代名詞,因為我人的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積聚而成。儘管五蘊身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並非實有,然而在變動不已的表相下,流轉的生命形體,本質的佛性卻是恆久不變的。佛教以生命本質無以名之,取其能建設萬有,勉強稱之為「空」。
所以,不認識「空」的人,以為人死之後,什麼都沒有了;但真正了解「空」的人,對於生死並不畏懼。因為「空」裡面有死也有生,有生也有死;不要以為死了就沒了,死了還會輪迴再生。生命的本質如同虛空一般,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生命是不死的!
讓眾生從輪迴不息的生命現象(有)中,探究本來具足的真如自性(空),是佛陀示教利喜的目的。可惜的是,後代佛弟子或曲解佛意,或不識機理,將生氣盎然、能生妙有的「真空」,說成死氣沉沉、一無所有的「頑空」,以致上焉者一進佛門便急著遁世避俗,下焉者因不明空理而毀佛謗教。
因此,我說「四大不空」,是為了回歸佛陀的本懷,希望世人能學習佛陀空有不二的智慧,深觀宇宙萬「有」的真理,奉行佛陀的慈悲喜捨、六度萬行,從自利利他的實踐中,體現「空」之無限的建設性、包容性、不變性與平等性。
- 016佛法真義1
- p026 自序
- 佛法義理
- p 038 皈依三寶
- p041 受持五戒
- p045 布施
- p048 持戒
- p051 忍辱
- p054 精進
- p057 禪定
- p060 般若
- p063 慈悲
- p068 苦
- p072 空
- p075 無常
- p078 無我
- p082 中道
- p085 四大不空
- p089 四聖諦
- p092 四無量心
- p095 四攝法
- p100 四依止
- p103 四法界
- p105 四弘誓願
- p108 三世因果
- p111 十二因緣
- p114 涅槃
- p117 解脫道
- p122 菩提心
- p125 畢竟空
- p128 煩惱即菩提
- p131 一即是多
- p134 動靜一如
- p137 聞思修
- p140 轉識成智
- p143 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 p145 「體相用」的真義
- p149 平等
- p152 信仰
- p155 發心
- p157 慚愧
- p159 懺悔
- p162 發願
- p164 回向
- p167 因緣果報
- p170 不二法門
- p174 如是我聞
- p176 福慧共修
- p178 老病死生
- p181 了生脫死
- p184 佛光四句偈
- p187 唯我獨尊
- p189 施無畏
- p191 兩足尊
- p193 阿彌陀佛
- p196 佛母是誰
- p199 輪迴的譬喻
- p201 自依止,法依止
- p204 諦聽
- p206 信受奉行
- p208 施受平等
- p212 八正道
- p215 八風
- p218 六和敬
- p221 法同舍
- p223 一滴水
- p225 心的譬喻
- p229 心如工廠
- p231 平常心
- p233 心外無法
- p236 方便
- p239 悟
- p242 三好
- p245 四給
- p248 六根
- p251 修行
- p256 感應
- p259 放下
- p261 捨得
- p263 福田
- p266 財富
- p269 普賢十大願
- p273 四經中的四不
- p277 四小不可輕
- p280 生公說法
- p282 言語道斷
- p285 生死事小
- p288 戒的真義
- p291 忍的真義
- p294 因果的意義
- p298 如來十號的意義
- p301 苦行的意義
- p304 愛欲的昇華
- p308 命運與因緣
- p310 祈福與消業
- p313 加持和救護
- p315 疑問與戲論
- p317 善惡業報
- p320 基因改造
- p322 非法布施
- p324 不當的「依止」
- p328 胡說八道
- p331 人創造神明
- p334 關於靈魂
- 017佛法真義2
- 佛學思想
- p008 佛陀在哪裡?
- p011 行佛
- p014 我是佛
- p017 佛佛道同,光光無礙
- p020 同體共生
- p023 地球人
- p026 得大涅槃
- p030 提放自如
- p033 頓漸平等
- p037 男女平等
- p040 平等的重要
- p043 發心的次第
- p048 給的意義
- p051 皈依
- p054 五和
- p057 七誡
- p060 歡喜
- p064 吉祥
- p067 放光
- p070 舍利
- p074 苦行
- p077 棒喝
- p080 偶像
- p083 禪和子
- p085 常不輕
- p088 殉道
- p092 報恩
- 096 消災免難
- p100 以法為家
- p102 我是誰?
- p105 自己解決一切
- p107 我在眾中
- p109 不要而有
- p112 給人因緣
- p115 互相添油香
- p117 做己貴人
- p119 財神是誰?
- p122 有佛法就有辦法
- p125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 p128 不忘初心
- p131 享有的妙處
- p134 非佛不作
- p137 儲財於信徒
- p139 一半一半
- p142 心中有人
- p146 人生的價值值多少?
- p149 人生無量壽
- p151 逆向思考
- p154 無理與無情
- p157 日日是好日
- p160 退讓原來是向前
- p163 出家無家
- p166 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
- p170 天地人
- p174 孝順
- p177 與病為友
- p179 三分師徒,七分道友
- p182 傳承
- p185 金剛不壞
- p188 袪邪顯正
- p192 本尊與分身
- p195 求籤和法語
- p198 信仰與恐怖
- p201 殺生與殺心
- p204 放生與放死
- p207 佛教與政治
- p210 佛教與環保
- p215 環保與心保
- p218 玄談與實務
- p224 般若與智慧
- p228 沙彌十戒
- p232 八敬法
- p235 大乘非佛說
- p238 白衣上座是末法時代?
- p242 草木是否能成佛?
- p245 地獄會空嗎?
- p247 《阿彌陀經》點名簿的意義
- p251 為神秀禪師定位
- p255 為「媽祖」定位
- p260 地宮
- p264 十八羅漢
- p266 金喬覺
- p269 天龍八部
- p271 割肉餵鷹,捨身飼虎
- p273 不逆人意
- p275 眼觀鼻,鼻觀心
- p277 祖師從苦行出身
- p281 十修歌
- p284 獻唱給誰
- p287 我們需要三個家庭
- p289 寺院如加油站
- p292 為信徒留歷史
- p294 出家的年齡
- p297 出家人能擁有什麼
- p299 童真入道,半路出家
- p301 新傳教方法
- p304 佛教教歌
- p307 危機意識
- p310 器官捐贈
- p313 臨終關懷
- p317 關於《白蛇傳》
- 018佛法真義3
- 佛教常識
- p008 佛陀會生氣嗎?
- p011 羅漢有殺盜淫嗎?
- p015 天堂地獄在哪裡?
- p018 六祖大師不識字嗎?
- p021 貴人在哪裡?
- p024 住在哪裡?
- p027 信仰的種類
- p031 短期出家的真義
- p033 教旗的意涵
- p036 選佛場
- p039 神通
- p042 閉關
- p044 開光
- p046 頭香與頭鐘、頭鼓
- p050 點燈
- p053 合掌
- p056 禮拜
- p060 過堂
- p063 供養
- p067 過午不食
- p069 行腳托缽
- p071 福報
- p074 出家
- p078 和尚
- p080 知客
- p083 善知識
- p085 護法
- p088 隨喜功德
- p090 供僧的真義
- p093 素食的利益
- p096 往生
- p098 神明
- p101 鬼
- p104 非人
- p106 童男童女
- p109 菜姑與師姑
- p114 菩薩與義工
- p117 觀世音
- p120 摩訶薩
- p122 雲水行佛
- p124 方便教化
- p130 佛陀十難
- p135 龍華三會
- p137 耶輸免難消災障
- p140 香港是僧侶開闢的
- p144 真西遊記
- p148 走江湖
- p150 一頭霧水
- p154 美麗
- p157 四威儀
- p159 輕聲慢語
- p162 海青長衫
- p164 式叉摩那
- p169 如意寮
- p171 天下第一經
- p175 討債
- p177 不老不壞
- p179 一麻一麥
- p181 出家與還俗
- p183 土地公
- p186 當代菩薩
- p196 趙樸初菩薩
- p201 楊仁山菩薩
- 佛門行事
- p206 革新佛教
- p208 以清規代替戒律
- p211 僧制改革
- p214 關於戒律問題
- p218 課誦的改良
- p222 人生禮儀
- p225 三寶節
- p228 佛學會考
- p231 檀講師
- p233 佛光親屬會
- p235 春聯祝賀
- p238 佛化婚禮
- p241 滴水坊
- p244 百萬人興學的意義
- p248 短期出家
- p251 夏安居
- p254 行腳
- p257 參訪
- p260 朝山
- p264 密行
- p267 共修
- p270 香會
- p273 法會
- p275 化緣
- p278 奠基
- p280 長明燈
- p282 初夜、中夜、後夜
- p285 水陸法會
- p290 八關齋戒
- p293 六齋日
- p297 五十三參
- p300 說唱弘法
- p302 以音聲作佛事
- p307 寺院興學
- p309 事業要宣揚佛法
- p313 宗教立法
- p319 佛教的運動
- p321 佛教的建築
- p324 佛教師友
- p328 「傳承」的重要
- p331 僧讚僧
- p334 國家與宗教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