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02 以音聲作佛事

佛教裡有個名詞,叫做「佛事」。這個名詞的意義很廣,凡所有與佛陀或佛教有關的事情,都應該叫作佛事。但現在的人卻往往把「佛事」二個字給說得狹窄了,例如有人往生了,就會聽到說,要替他超度放燄口,替他做一堂「佛事」。

其實,「佛事」這個名詞的使用,我想應該不只是這麼簡單。假如我今天辦了一個水陸無遮大會,這是佛事;我開壇講經,這也是佛事;我接受信徒供養,並為他們開示、說法,也都是佛事。甚至我印經、我參加共修,或是寺廟裡面所舉行的各項活動,也都是佛事。

又例如我們拿佛經的內容來說,《維摩詰經》裡,維摩居士示疾,佛陀派遣弟子前去探病,這是佛事;席間,天女散花,這也是佛事;乃至維摩居士從他方佛世界,搬來了三萬二千個獅子寶座給那些羅漢們就坐,這也都是行神通做佛事啊。

再拿《阿彌陀經》來說,淨土裡的大眾,早晨要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也是佛事;回來之後要念佛、念法、念僧,這也都是佛事。甚至那許多白鶴、孔雀、鸚鵡、舍利在那邊唱歌,那些流水、樹木、蓮花所示現的淨土之莊嚴,這一切都是佛事。

廣義來說,佛教裡的所有行事,沒有一件不是佛事,所以不要只把度死度亡列為佛事,度生度眾也是佛事。

在各種度眾的佛事當中,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便是教我們從聞思修入法,鼓勵我們多以音聲作佛事,多多的宣說弘法,多多的講經開示。甚至以梵音讚頌,或是多說好話,都是透過音聲作佛事;當初釋迦牟尼佛比彌勒菩薩早成佛道,不就是因為多修一個「以音聲讚歎諸佛」的法門嗎?因此「以音聲作佛事」是很重要的。

你看,在一些佛教的壁畫彩繪裡,每當佛陀說法開示時,都可以看到許多的天人,各持樂器、彩帶,以音樂、歌舞來供養三寶,那也是以音聲作佛事,讓大眾歡喜踴躍。很可惜,現在的佛教裡,總把讚歎諸佛的梵唄佛事,都鎖在早晚課誦的佛殿裡,假如我們現在也用這種梵唄音樂讚頌來接引大眾,這也是以音聲作佛事度眾。

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就是以音聲作佛事的力量與功用;我們可以把佛教的音樂、梵唄、歌唱、講說,普遍應用在社會裡。像是電台廣播、電視表演,或是透過交響樂、讚頌團,讓佛教音聲進入國家藝術殿堂,法音宣流,讓一般未信或已信的大眾,也因音聲無國界,而聽聞到梵音佛法,能得六時吉祥,法喜充滿,這不就是最高、最美好的佛事嗎?更何況在很多佛事的種類裡,唯有「音聲作佛事」可以不受時空限制。例如,當你不在現場,或是眼睛看不到,或是已經事過境遷的事,我們都可以透過音聲說給你聽,讓你依舊可以感受到當時的情境。因此,「以音聲作佛事」,比起其他的弘化方式,更為重要。

在經典裡面,菩薩的二十五圓通,像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以及佛陀弟子阿難尊者多聞第一、富樓那尊者說法第一、迦旃延尊者論議第一,這不都是以音聲作佛事嗎?

在各種音聲中,不管大聲、小聲、梵聲、書聲、合聲、獨唱,都是音聲佛事。早期的台灣佛教界,像台中李炳南的口琴隊、澎湖佛教會的梵音隊、高雄青年的聲樂隊,以及宜蘭的佛教青年歌詠隊;因為青年們愛歌唱,以音聲作佛事而讓青年加入了佛教,台灣佛教因此有了朝氣,並且蓬勃的發展起來。我當時在宜蘭,因為自己聲音不好,便組織佛教青年歌詠隊,從錄製唱盤開始,後來錄音帶、CD,到現在用網路,這一切都是隨著時代與時俱進的「以音聲作佛事」。

經文或古德也常以詩歌、偈語來吟誦佛法,讓大家容易朗朗上口,破除無明執著煩惱。有趣的是,在《維摩詰經》裡,當文殊菩薩問維摩居士:「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居士不開口,以無聲對有聲;此時無聲勝有聲啊!維摩居士的「一默一聲雷」,無聲真是比雷聲響;維摩居士以無聲的音聲作佛事,妙啊!

不過,這種菩薩、羅漢的境界,畢竟不是凡夫眾生都能體會,所以還是要「以音聲作佛事」,才能將佛教教義廣為傳播。到現今,日本有日本的唱法,因此日本有日本的音聲佛事;韓國有韓國的發音,因此韓國有韓國的音聲佛事,泰國、緬甸、印度等等,也都有各地的語言、傳統文化的音聲佛事。

在世界上,只要有音聲,就可以傳播佛法,我們也可以將這些再彙整起來,讓音聲發揮更大的弘法力量。所以佛教的梵唄讚頌,是多采多姿的,四句偈的音聲、一句話的音聲,甚至於一種姿勢或一個動作,就代表了一個音聲。但是我們也不要把梵唄讚頌,侷限在一定是唱給佛陀聽,或只做為早晚課誦的功課,我們也可以唱給社會上的大眾聽,這些都是以音聲作佛事最好的利器。

今日佛教徒不要再墨守成規,不要一直自我規定只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的,佛教是一個總合的法門、圓融的法門,我們應該好好的運用這許多方法來傳播佛教,來圓滿佛教,這就是以音聲作佛事的意義。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