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6 感應

關於感應,在《普門品》中,有「顯益」及「冥益」二說。所謂「顯益」,就像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現世就能讓人獲得佛菩薩的功德利益。至於「冥益」,是由於人的真心誠意,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佛菩薩的加持。例如,生氣煩惱的時候,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怒意自然會逐漸平息下來。

許多佛教徒虔誠誦經拜佛,就是希望佛菩薩能給予靈感,給予感應。一般人也以為,感應是從求佛、念佛、拜佛中獲得。其實不盡然。

元朝的不魯罕皇后,平時信佛虔誠。有一天,他的獨生子不幸死了,皇后心裡不免埋怨起他的皈依上師︰「我師事上師這麼虔誠,為什麼僅有的一個兒子也庇佑不了?」

上師︰「佛法就像燈籠,外界的風雨來時,或許可以遮蔽一陣;但如果蠟燭自己燒光了,燈籠又能奈它何呢?」

這個故事說明,儘管佛菩薩再怎麼「法力無邊」,也要自己有佛法,才能與佛「感應道交」;自己不修行、不行善,要想求得佛菩薩的感應、加持,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感應也要合乎因果。

有一首詩偈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感應就像天上的月亮,當它映照在一盆水裡,水中就會現出月亮的樣子;映照在江、河、湖、海裡,也都能映現出月亮。但是有時儘管月亮高掛天空,江、河、湖、海卻沒有顯現月亮,這是為什麼?因為水面渾濁不清,所以無法映現。

換句話說,即使有月光照射,如果沒有對等的淨水,就不能獲得感應。因此,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菩薩就好像天上的月亮,他的心常遊於畢竟空裡,對眾生沒有分別心;只要眾生內心清淨無染,心湖如清澈無波的水面,月亮就會映現於其中。所以,怨怪沒有感應的人,不能怪罪天上沒有月亮,應該反省自己的心地不清淨,才不能顯現月亮本體的光明。

感應是水到渠成,有感則應;就像叩鐘必響,擊鼓即得洪音。或者日常的飲水止渴、飢食飯飽;乃至呼喚一聲媽媽,媽媽就回應;你去讚歎別人,也會得到他人的讚美、肯定等等,這些都算是「感應」。

《阿含經》有一則譬喻說:有一個人對著即將沉到水裡的石頭,向神明祈求:「神明啊!神明啊!請讓石頭浮起來吧!」神明怎能因為你的祈求,就讓石頭浮起來呢?也有人對神明祈求:「神明啊!神明啊!請你讓水面上的油都沉下去吧!」油又怎能沉到水裡呢?

感應不光是祈求就能生效的,祈求確實會有力量,但只是「助緣之一」,萬事還需因緣具足。一個人如果不辛勤播種,只是天天求佛祖、神明給我發財,這種「妄想貪求」,哪裡能得到佛菩薩的感應呢?

「感應」的原理,其實就像電台,頻率要調對,才有聲音。我們每一個人平時心裡念什麼,就會有什麼感應。例如念佛,會有成佛的感應;念時間,會有守時的感應;念清淨,會有禪悅法喜的感應。只要自己心存善念、口出善言,並且堅守「自淨其意」;感應,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

因此,感應是天地萬物、宇宙眾生之間的互動、呼應;若你有一顆清淨的心,自然能與真理相應,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每個人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淨化」,返求自己心中的佛法,讓自性放光,自然時時有感應。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