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2 發願

一般佛教徒都知道,諸佛菩薩都是因為發願而有成,如觀音菩薩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特別是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還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所發的大願:「若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佛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那律說:「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四諦,不可令異。」這是佛陀的願力和信心。

儒家重在「立志」,佛教叫作「發願」。做人不能不立志;成就菩薩的道行,不能不發願。以淨土宗來說,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要具備信、願、行等修道的三資糧。

但是,所謂「願心」,並不是要我們講說佛菩薩的願心,而是要問諸佛弟子,我們的願心在哪裡呢?

我們的願:要弘法利生;我們的願:要佛教興隆;我們的願:要眾生安樂。但我們有確實從事這許多工作嗎?佛陀批評小乘修行者為「焦芽敗種」,就是不發大乘心,沒有普利天下的心。

修學佛法,在家的信眾知道要布施,那我們的願心、願力是什麼呢?過去佛陀「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當然不是一定要發這種願力,我們應該要發像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

以四弘誓願為例,佛教徒敢在佛殿上唱:「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要他在台上講,他敢講「我眾生無邊誓願度,我煩惱無盡誓願斷……」嗎?都不敢講!修道的人應該要慚愧,應該要常講才是。

在社會上,一個人將來的事業成就有多大,就看他童年的志願如何;在佛教裡,一個修行者的功行有多深,也看他的願力大小。發願就如同時鐘上緊了發條,汽車加足了汽油,能產生前進的動力;又如船隻裝了羅盤,學生訂了功課表,有了前進的目標。所以《勸發菩提心文》說:「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最大。」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願力有多堅,力量就有多強。

發願也像求學一樣,要不斷升級。剛開始從小願先發,但漸漸的願要能擴大,要讓願力不斷昇華。例如,我發願在這一生中,要為多少眾生服務,要能傳播佛法度多少眾生;我發願做眾生的馬牛,做社會的明燈……能夠發願「行佛」,確實「行佛所行」,才更為了不起。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