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8 施受平等

在佛教裡,講到修行,有所謂「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六種自度度人的方法。第一度就是布施,分為三類,例如,你肯得把金錢、財物布施給人,這就是「財施」;你把道理、法義布施給人,就是「法施」;或者你從精神上給予支持、施予力量,讓人不畏懼,就是「無畏施」。這三種布施的內容,都能讓人受益,進而得度。

除了六度法以外,佛教裡還有四種攝受眾生的法門,稱為「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法也是以布施為首,所以「布施」就成為佛教廣結善緣的最佳方法,也是接引眾生進入佛門的重要方便。

但是布施有一個先決的條件,你想布施給人,必須要有人接受。就一般人的想法,都以為布施的人重要,接受的人渺小;因為我是能布施的,你是接受我利益的。認為我布施的人有辦法,你接受布施的人沒有辦法,這其實是錯誤的想法;佛教裡的「施」與「受」,是同等的利益。你布施,有功德;我接受,同樣也有功德。

就例如,你請我吃飯,我吃過飯以後,你還要謝謝我的光臨,肯得賞光。因此,受者不也是很重要嗎?像在佛門裡,齋主打齋供僧,供養僧眾珍饈美味外,齋主還要拜齋,在大齋堂裡禮拜。意思就是感謝大家的光臨,讓自己有機會能供養,這說明了「施」、「受」之間,是沒有分別的。

現在的人常有一些錯誤的看法,認為我能布施,我就是老大,你接受我的布施,就應該對我感恩;如果是這樣的想法,就不符合佛教布施的原理。你發心布施,也要我發心接受;你發心布施,我卻不肯接受,你又能奈何。佛教裡的布施,是「施者、受者,等無差別」,相互尊重,沒有彼此,不分人我的。

《金剛經》裡講到布施,要「三輪體空」,不能對「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生起分別、執著。也就是說,布施者不能有我執,不可以認為我是能布施的人;也不可以覺得你是受我恩惠、受我布施的人;更不可執著自己布施了什麼物品、價值如何,那就成了世間法,是不合佛法的。就是一般社會的人我交際,也都是你謝謝我、我謝謝你,這就合乎佛教的「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所施物品,一切平等,相互都有關係。

二○○八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我曾經代表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前往捐獻兩所學校、兩所醫院、七十二部醫護車及其他物品等等。當地民眾對我這樣的布施很感謝,希望我講講話,我就在千人大眾面前講:「各位四川的同胞們,我今天來到這裡,不是做施捨的,我是來報恩的!」

為什麼呢?因為我的成長受益於四川很多。例如詩人杜甫、李白、蘇東坡,都是四川人,他們的詩文孕育我成長,給我很大的恩惠。另外,在我青少年的時期,對於桃園三結義的關雲長等人,他們的行為、舉止、智慧,都讓我非常的欣賞。如劉備在四川立國,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諸葛亮在此貢獻多少的計策,三國時期精采的空城計、連環計、美人計,讓青少年的我,真是廢寢忘食的閱讀這許多歷史書籍。

在那個時候,沒有報紙可看,也沒有電視可看,只有這許多與四川有關的才子書,陪我度過青少年時期。所以仔細算來,我的人生,四川人對於我的恩惠,可說奇大無比。因此,現在四川人受災難了,我是來報恩的,並不是來救災的。我如果是來救災的,就有我大你小、我有你無的這許多分別,那便不符合佛法了。

由於我出家數十年,我是以報恩的心情前來,並不感覺四川需要救濟,而是我需要回報四川人。甚至我對於過去全國同胞們施捨給我的恩惠,我都應該有所回報。我們大家,應該你來我往,彼此關聯一體,施者與受者,同等功德,我是這樣子的想法。就如佛門中的修行,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夠做到「布施無相,度生無我」,平等對待一切眾生,這才合乎佛法。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