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13 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是現代社會上一些有心人士所提倡,他們希望藉由宗教關懷與醫療照護,幫助一些即將往生的人,在臨終之前得到身心兩方面的妥善照顧;甚至對臨終者的家屬,也提供一些看護上的協助與心靈上的安慰,幫助他們度過這人生中最難忍受的生離死別的悲傷時刻。

其實,在過去的佛教寺院裡,人臨終了,他認為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出家人對於生死應該放下,沒有什麼關懷、不關懷;所以死了以後,弄張毯子包裹起來,然後抬到後山去荼毗火葬,全寺的大眾也都不知道,一個人就這樣離開世間了,也沒有人說閒話,因為大家都是萍水相聚,也不講究彼此之間的你關懷我、我關懷你的。

當然,也有一些修道的人,他們視生死如遊戲,所以離開世間時,也有種種特殊的異象。如鄧隱峰飛錫禪師倒立而亡;如普化禪師遊戲人間,跟信徒宣布在什麼時間,將在東門、或南門、或西門、或北門往生,他預知往生的時刻。其他再如:德普禪師讓弟子辦齋祭祀,他要看看祭祀的情況,並且享用過祭祀齋之後才安然而逝;船子和尚則吹笛進入煙波,覆舟而逝。

這些禪師、高僧們,有的人生死安詳、有的人坐化、有的人無疾而終……在佛教裡有不少宣揚、讚美這許多往生者的異相,卻少有提倡「臨終關懷」的意識。不過現在的社會,講究人我的關係、講究人生的富樂,就是死亡離開世間,也需要給予關懷。就如過去佛教裡也有西方堂、如意寮、塔院,提供對往生者的照護,雖不及今日安寧病房的普及和效用,但其實佛教早就有對往生者的臨終助念,甚至今日佛光山的萬壽園,也設有安寧病房。

說到安寧病房,我認為理想的安寧病房,應該要有一間淨室,讓病患可以躺臥在床上,聆聽輕慢的佛教梵唄,讓他能在悠揚的誦經、念佛聲中,離世而去。患者之外,也有他的眷屬及有關人士;就算是出家人吧,他也有道友,因此應該在往生堂的隔壁,設立一個空間,作為眷屬們吃住的地方,以便大家輪流照顧即將往生的人。

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負責照顧病患的人,就是專業的看護吧,為一個病人,長年累月的辛苦,身體也不容易承擔。所以中華文化提倡子孫孝道,對於父母的臨終前照顧,應該大家輪流看顧,就不會有久病床前無孝子的窘況了。

現在的醫院和佛教界,也都設有助念團,為一些即將離世的患者助念,給予護持,給予關懷,我覺得這就是時代的進步,也是佛教對於世間應有的隨喜、隨緣的服務。

不過,「臨終關懷」最重要的,我想第一個是要讓臨終者安心,讓他不要懼怕,所以最好要有人說法,或是他喜歡的人給他安慰。往生以後,現在大部分都是高樓,不方便,醫院也不方便,最好就是有安寧病房。過去的寺院有提供給往生者的靈棺附寄在靈骨塔、納骨堂裡。然而時代改變了,社會人口也增加了,社會相對地也出現了做喪葬服務的葬儀社與殯葬業。但是其中一些功利人士,把這樣的服務,當成一種商業行為,從中牟利;甚至公墓的負責人,為了節省土地,也運用佛教的塔型模式,讓社會人士接收了佛教千百年來利益大眾的成果。希望這些殯葬業者能秉持佛教因果觀念,傳承佛教信仰,利樂人間的精神,為人類做更清淨、更有意義的服務。

不過,佛教今後應該在「安寧病房」的意義之下,在寺院道場裡,設立更周全的往生堂,給予亡者助念,說法安慰。所以,佛光山在台灣嘉義辦的南華大學,特別成立了生死學系,就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兩大問題:一個是生,一個是死。

讓生者能夠不感虧欠、不太麻煩、不留遺憾的處理喪葬事情;讓亡者也能在師友眷屬的幫助之下,在佛號聲、誦經聲中,安詳的離世。這種生亡兩利的佛事,就是了生脫死。當今的佛教要普利社會,對於「臨終關懷」這麼美好的意義,也不能不用心,不能不注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