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25 百部論師慈恩窺基大師

窺基大師為中國佛教史上,首位出身將相之門出家為僧的佛門法將。窺基是玄奘大師得意弟子,廣傳法相宗,因著作等身,故有「百部論師」的美稱。加以學德俱隆,撰著嘉惠後學良多,世人以他為登地菩薩的示現,又因常住慈恩寺,故號慈恩大師。

法相唯識奧義興起於印度,玄奘大師至印度求法,受學於唯識學系,並攜回大批經論,集一宗思想之大成。後因弟子窺基專論著述,由此而開中國法相宗之先河,光大唯識學。《宋高僧傳》云:「玄奘為瑜伽唯識開創之祖,窺基乃守文述作之宗。」玄奘創立宗派,窺基則發揮宗義而粲然大備。

賢哲降誕 宿世因緣

窺基(六三二~六八二),俗姓尉遲,字洪道,唐代京兆長安(陝西西安)人。父親尉遲宗為唐朝左金吾衛將軍、松州都督江油縣開國公,母親斐氏夢見吞食月輪,醒寤後而有身孕。

窺基出生於家世顯赫的武將之門,自幼聰慧穎悟,相貌端嚴,身高八尺,十指輪清晰可見,舉止動靜均顯露出豪邁不群的氣慨。

貞觀十九年(六四五),玄奘西行歸國,進駐太宗敕建的長安譯經院,從事經典翻譯工作。歸國後的第四年,一日,玄奘散步田陌上,迎面走來一位氣宇軒昂的青年,玄奘讚歎之餘,不禁心生度化之念。一念之轉,忽憶昔日一段宿因。

當年,玄奘前往天竺求法途中,時值瑞雪嚴冬,大地沉寂,忽見一位僧人於雪地入定多時。玄奘使他出定,問他何時入定,僧人表示他隨迦葉佛出家後,便潛心修定,以候釋迦牟尼佛誕生,佐其弘化。玄奘聞言,訝異駭然地說:「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壽八十一載,早已出世成佛。」僧人表示,既然釋迦牟尼佛早已涅槃,則願再等彌勒佛下生。玄奘反問僧人,如彌勒佛下生,僧人仍在定中,則將如何得知?此時,僧人不禁感到迷惘。於是玄奘建議僧人不如投胎人間出家學佛,再發願往生兜率,將來與彌勒佛一同下生。「您可到東土大唐國有亮麗黃瓦的皇宮內投生,我去印度求法回來後,必定度您出家。」玄奘補充說道。二人約定之後,玄奘繼續取經路程,而僧人則因錯認而投生將軍府。

十七年歲月匆匆即逝,遊印期間,尼犍子曾向玄奘預言,賢哲已誕生於東土,此刻果然相逢陌上,玄奘暗自決定將唯識法系託付窺基。

權巧度化 三車和尚

數日後,玄奘攜帶一位穎悟絕倫,擅於聽記的西域童子前往將軍府。將軍一見玄奘,欣喜萬分,連忙呼喚愛兒窺基前來禮拜,並且命愛兒背誦所著數千言兵書,得意地向玄奘展示愛兒的聰慧。

窺基滔滔不絕背誦完畢,玄奘卻表示窺基所背實為古書,並非窺基的作品。並轉身向西域童子示意,叫他逐字逐句背誦,童子隨即流暢背出,並且與窺基所背不差一字。這時尉遲宗感到羞愧而勃然大怒,以為受窺基蒙騙,即刻拔劍想殺窺基,玄奘及時上前勸導,同時向尉遲將軍化緣,希望窺基跟隨自己出家。

尉遲宗餘怒未息地說:「小兒悍暴粗鄙,不堪受教!」

「此子器度非凡,非將軍不生,非我不識。」

尉遲將軍聽了玄奘真摯勸說,當下允諾。但窺基含冤受屈,滿懷盛怒地拒絕,後雖勉強應允,卻提出佛教戒律所不能容許的三項要求:一、不斷除情欲;二、不斷除葷食;三、得以過中食。玄奘則「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欣然應允滿足所求。

唐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窺基十七歲,奉敕剃度為玄奘弟子,並學習五印度文、研究佛教經論。窺基外出往返必有三車相隨,前車為佛教經論,中車自己乘坐,後車則載有侍女和酒食,於是「三車和尚」之名不久遍傳京城內外。

一日,窺基自語:「佛法經論處處皆是禪悅法喜,何苦要這些拖累呢?」於是摒除三車,身心頓時自在。

經論釋註 委以大任

唐高宗顯慶元年(六五六),窺基二十五歲,奉詔參與譯經工作。前後九年,由玄奘主譯,窺基筆受,一共譯出《成唯識論》、《辯中邊論頌》、《唯識二十論》、《異部宗輪論》、《阿毘達磨界身足論》等數十部論疏。其中,解釋《唯識三十頌》的《成唯識論》,為親勝、火辨等多人依據世親所造《唯識三十頌》集註而成,因有多種不同的釋本,所以翻譯過程尤為繁瑣。

翻譯初期,窺基與神昉、嘉尚、普光四人共同纂義、潤色、檢文,但數日後,窺基要求獨力完成,玄奘量材授任,將大任獨委窺基,並接受他的建議,參糅印度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註釋書籍,詳加考據、驗證而作出定解,以免後人無所適從。因此法相宗的《成唯識論》始有「商榷華梵,甄權輕重,陶甄諸義之差,有葉一師之制」的精嚴。

窺基對翻譯工作的敬業精神,使玄奘深感安慰,特為窺基宣講《唯識論》。然而一位新羅王族出身,來唐留學的僧人圓測,才智俊聰,得知消息後,避於隱處學習,隨後鳴椎集眾,搶先一步宣講該論。窺基自覺落後於人,感到悵然。

玄奘體念圓測身負求法重任,不予追究,鼓勵窺基再接再勵,並允諾更為宣講陳那論師的《因明正理門論》及《瑜伽師地論》。然而此次又被圓測竊聽,再度陞座說法。玄奘再次鼓勵窺基,期許他要更加精進不懈,將來才能擔負流通五性宗法的重責大任。

窺基為玄奘門下多聞第一的高徒,他精通大小乘經教,了知華梵各種語言,辯才無礙,撰述多種經論章疏,尤其能運用因明,提綱挈領,建立一家體系。完成十卷《成唯識論》後,窺基又作《成唯識論述記》,此為其眾多論著中最重要的一部,深受教界及法相學者的重視。其著作有《大乘法苑義林章》、《瑜伽論略纂》、《百法明門論解》、《因明入正理論疏》、《攝大乘論鈔》、《對法論鈔》、《勝宗十句義章》等近百部論疏,故有「百本疏主」、「百部論師」的美稱。

大乘菩薩 人間遊化

窺基大師曾多次遊歷天台山,並登太行山宣講佛法。嘗於弘法途中,掛單於西河一座古佛寺,夜夢山下罪苦眾生受極大苦刑,請求救濟,醒來即得數卷經軸,檢視方知是《彌勒上生經》。返寺後,塑造彌勒菩薩像,每日面對聖像誦持《菩薩戒》,迴向法界眾生離苦得樂,往生兜率淨土。更為《彌勒上生經》造疏,行文運筆之間,筆鋒下竟有舍利滾滾而出。

不久,窺基又於天台山塑造玉石文殊菩薩像,並撰寫金字《般若經》。抄寫完畢,身心皎潔,發出燦爛光明,遍照屋宇。此後,窺基更加精勤於弘法、撰著。

南山道宣律師持戒嚴謹,以專弘律法著名,因此感動天神每日送饌供養,對於有「三車和尚」行徑的窺基,深不以為然。一日,窺基前來拜訪道宣律師,兩人論談之後,已過晌午,超過天神送饌的時間,待窺基起身告辭後,天神才飄然而至。道宣問天神何以遲到?天神回答:「方才有大乘菩薩在此,周圍護法金剛環繞,警衛森嚴,所以無法入內送食。」道宣聞言,深感慚愧,從此對窺基至誠恭敬,乃至對一切苦惱眾生也不敢輕忽。

撰述傳法 圓寂瑞相

唐高宗永淳元年(六八二),窺基略感病痛,十一月十三日於慈恩寺翻經院圓寂,世壽五十,葬於樊村北渠玄奘塔側。唐文宗太和四年(八三○)七月,遷墓塔於平原,大安國寺沙門令儉負責檢校塔亭徙棺時,發現窺基四十顆牙齒完好未損,瑩潔堅硬如玉,有如佛陀三十二瑞相之一。

玄奘門下賢德甚多,其中以窺基直紹傳承,專闡法相唯識,為中國法相宗二祖。其後,窺基傳法慧沼,是為三祖;慧沼又傳於智周,是為四祖。智周弟子有新羅智風、日本玄昉等,於第八世紀初,將窺基著述傳到日本。

十九世紀中葉,楊仁山居士託人從日本尋回法相宗著作多種,成立金陵刻經處,次第刊行,並成立祇洹精舍,造就許多現代唯識大家,如太虛大師、章太炎、梅光羲、歐陽竟無等,此皆歸功於一代唯識法將窺基所留下的無限智慧法財。

窺基一生可說專為弘揚法相唯識一宗乘願而來,其奇行異事,非玄奘不識,而玄奘法相一系,則非窺基無以光大。早年窺基雖有「三車和尚」之稱,一朝自悟,當下捨之,非大擔當之人,無此大勇之行。其後,窺基建議將《成唯識論》糅合各家菁華,成一鉅著,以便學人鑽研。千年後,雖有學者詬其精簡或有失偏差,然法相唯識由此成為中國人重視之宗派,誠乃窺基之功。此外,自古以來,有荼毗出舍利,有講經說法出舍利,而筆下舍利滾滾而出者,實屬稀有,可知窺基立意以筆墨弘法之願心不凡。大乘菩薩的窺基以心戒為密行,念念不離眾生,修行於行住坐臥之中,此乃不著修行之相的人間行者,唯思貢獻身心於佛教眾生而已。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