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47 二、修持

(一)在家信眾可否於房間內誦經念佛?

居家若有佛堂,誦經做功課最好到佛堂;若無佛堂,或環境不許可,亦可在房間內課誦,只要把房間整理乾淨即可。不課誦時,佛像與經書應用布或經蓋蓋好,課誦時,再取下即可。

(二)參加法會時應如何持經課誦才如法?

持經課誦,除了心存恭敬外,舉手投足間的觀照留意,更能使我們身心一如,於恭敬中承受法益。

1.雙手捧之,平胸,不單手攜行。

2.雙手捧經欲向佛作禮時,只須平舉齊眉,不向人作揖或合掌。

3.休息時,經書應置於淨處,不隨意棄置。

4.不任意損壞經書。

5.不在經書上隨意塗寫。

6.經書如未誦完,可用線香為記,經本暫合。

7.經書蒙塵時,不用口吹,應以淨紙擦拭。

8.經案上不放置其他雜物,如電話(手機)等。

(三)喝酒無罪,何以佛教視為根本大戒的五戒之一?

酒雖無罪非惡,但酒醉之後,常使人失去理智而做出種種惡事。譬如《大毗婆娑論》說,印度有位優婆塞,飲酒之後,盜取鄰居的雞,烹殺作為下酒菜,犯下偷盜、殺生戒;鄰婦問起,他妄言說沒有看見雞,犯了妄語罪;此時又見鄰婦貌美,非禮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喪失理智,由於喝酒而造下殺、盜、淫、妄等四重罪,因此佛陀制定不飲酒戒。

(四)對滅老鼠、蟑螂、蚊蟲,使用農藥的看法。

有些開藥店的商人說:「我們開藥店,出售消除蚊蠅、蟑螂等害蟲的藥,或者捕殺老鼠有罪過嗎?」農夫也問:「我們種田栽水果,為了收成好,要噴灑農藥,驅殺害蟲,有罪過嗎?」在這裡,我不能違背佛法打妄語說:「這些行為沒有罪過。」但是根據佛法,驅除蚊蟲等,並不是很嚴重的大問題。因為佛法所說的不殺生,主要以「人」為對象,以殺人為嚴重,殺人,這是佛法所不許。如果為了去除蟲害,當然,預防比殺害要好些,但以人為本的佛法,為了生存,雖用農藥,並不是很大的罪惡。即使受過戒律的比丘,犯了此過,依佛法上來說,也不過犯了「惡作」而已。「惡作」的行為,是可以用懺悔的力量加以洗除的,並不如殺人那樣不通懺悔。事實上,我們平時在有意無意中殺害生靈的行為,縱使有罪,也很輕微,有些甚至無罪,最主要的是不能懷著瞋恨心而殺生,以瞋心而故意殺生,是必墮地獄受苦的。佛教之重視動機、存心,由此可見一斑。我們不要把佛法的規範視為畏途,認為是束縛我們自由行動的繩索,或以為佛法的戒律要求太嚴,難以守持。其實,佛法的戒律有很寬容、自由的精神,只有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情況下,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五)佛教徒可以說謊嗎?

在佛教裡,殺、盜、淫、妄、酒是根本大戒,根本戒的妄語是指,「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也就是說,沒有得到神通,卻說得到了神通,沒有證果,卻說已證果,這種說詞構成了妄語罪,像古今附佛外道的人,自稱活佛,還有自謂無上師的人,所說的皆為妄語。

很多江湖人物,也常用如此欺騙的詐術贏得別人的信仰、恭敬,這也是妄語。至於我們常講的:「大家吃過飯了嗎?」明明沒有,但為了怕問的人麻煩,於是會說:「我吃飽了。」這類的話並不嚴重,因為話中含有善意,叫做方便妄語。經云:修道之人,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綺語者,這點很重要。

(六)受持「八關齋戒」為何「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

受持八關齋戒,等同出家人,一切生活當以知足少欲為原則,才有助於身心的淨化。高廣大床容易使人心生貪戀,所以,佛制出家眾不可睡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是指非時食容易助長貪欲,且飽食之後容易昏沉,故佛陀制戒不許。

(七)修習苦行才容易入道嗎?

一般人總認為必須吃苦才算有修行,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佛陀對修行的態度是主張「不苦不樂」的中道。因為「苦」容易使人心生煩惱,「樂」又容易使人散亂放逸,心力不集中,所以偏苦或偏樂的修行都不順於佛道,難得解脫。尤其某些外道修無意義的苦行(如食牛糞、食草、烤火等),或極力主張欲樂,這都是無助於解脫道的邪見。修行人的生活是精神重於物質,所以採取少欲知足的生活態度,來減少外緣,磨鍊心志,是不同於極端苦行的。

(八)何謂「借假修真」?

「假」是指我們的身體,「真」是指我們的心。修行主要是在修「心」,身體只是修身的工具而已。但一般人平時只知重視自己的身體,卻不重視我們的心,這是顛倒的,要知道人生百年之後,身體不是我們的,金錢也不是我們的,親朋好友、妻兒眷屬都不是我們的,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還是我們的心,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和心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經典上有個故事,心對身體說:「每天從早到晚,我就幫你穿衣、洗臉、吃飯、刷牙、走路……現在你這個身體要修行求道,到處跑道場,每天拖著軀殼東來西往的,真是緣木求魚,你怎麼不向我這顆心問道呢?有一首偈語說得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放著我這個現成的靈山不求,卻向心外覓佛,身體你不是太糊塗了嗎?」

人生要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本心,那才是重要的。

(九)打坐時呈現異相好嗎?

呈現異相,一般是指看到佛菩薩,或自身放光,或身體變大或飄浮空中或具神通等,這些現象,有時候是自己的幻覺,或魔來混淆自心清淨,誤導眾生修行正道。雖然也有可能是諸佛菩薩的加持,但如《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呈現異相雖令人好奇,但卻無關於解脫。如果執著了,對修行者不好,唯有平常心觀其來去,才是正確的處理態度。

(一○)打坐時有幻像該如何?

睜開眼睛,再有幻境,就起來跑香,偶爾有些瑞相,也是適可而止。如果常有幻像,要想方法正念。

(一一)吃素會造成體力不繼,營養不良嗎?

吃素不但不會營養不良,反而有益健康。西方國家的醫學界早已極力提倡減少肉食,主要是因為肉食容易造成血管內積聚太多的脂肪與膽固醇,導致血管硬化與阻塞的病症,而素食則有益清除體內毒素。

至於有些素食者何以顯得瘦弱不堪、體力不支,主要是對素食的觀念不正確,或因烹調不當,或因飲食分配不均,或因生活作息不當所致,並非素食引起。

(一二)煩惱來時怎麼辦?

去除煩惱的方法有:

1.找善知識傾訴,避免再和煩惱人談話。

2.慚愧自己有煩惱,責怪自己沒出息。

3.走入大眾,接待客人,更要親切、微笑,說好話。

4.面對現實,主動找對方溝通。

5.自制、能忍,才是有力的人。

6.寬容別人,體諒別人,人我互調,為別人想一想。

7.自省改過,因為這是最勇敢的人。

8.發願:「我願以慈心對待他人,我願以慈眼看待他人。」

9.自念:「我不是為煩惱來學佛的。」

10.自問:「為什麼自己放不下?簡直是跟自己過不去!」

11.自己告訴自己:「我要讚美別人,我要尊敬別人。」

12.寫作、抄書,多寫幾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13.畫圖,最好畫佛菩薩的金容聖像。

14.念佛、拜佛或讀誦、抄寫各種懺悔文、發願文。

15.誦經或讀法語、箴言。

16.閱讀藏經,講一段藏經的內容給自己聽。

17.打坐參禪,自問為什麼煩惱?

18.發心工作,讓自己忙碌起來。

19.聽梵唄,唱聖歌,或是彈一曲〈三寶頌〉或〈念佛曲〉。

20.瞻仰佛菩薩的聖容,「我能以生氣的面孔面對佛菩薩嗎?」

(一三)逆境來時怎麼辦?

面對逆境的方法有:

1.勇於面對,接受挑戰,設法改進。

2.學習承擔,沒有不能解決的事。

3.肯定自己,安住身心,不變隨緣。

4.觀想古今聖賢,以他們的事蹟作榜樣,努力向前。

5.閱讀高僧傳記,學習堅忍、發願、無畏於風霜雨雪等艱難困苦的精神。

6.置之死地而後生,自忖「我已沒有退路,不管怎樣,我要堅持下去」。

7.愈挫愈勇,不灰心不氣餒,觀想佛陀降魔的精神。

8.靈巧應變,另闢新路。以迂迴的方法,達到目的。

9.告訴自己:「沒有逆境,哪有順境,我要經得起考驗!」

10.堅此百忍,不可輸掉慧命!

11.自念:「逆境只是一時的,修道是永遠的,不要害怕!」

12.鬥志不鬥氣,一切境界都是對自己的考驗。

13.多念幾句: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14.念一段《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一四)生氣時怎麼辦?

生氣時,可以:

1.要小聲說話,保持平靜微笑的態度。

2.不要給人知道自己生氣,暫時離開現場,到室外透一下氣。

3.記下生氣的原因,再替別人想一想。

4.聆聽或唱誦梵唄聖歌,從歌聲梵唄中,平息情緒。

5.禮佛懺悔。

6.面帶笑容,告訴自己要歡喜,不可生氣,會上人當!

7.做個旁觀者,冷靜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審查自己的起心動念。

8.攬鏡自照,看看自己生氣的模樣。

9.誦念佛號,直至氣消為止。觀想佛、菩薩的慈顏相好。

10.到沒有人的地方去,問自己:「我生氣有道理嗎?」

11.反問自己:「為什麼要生氣?」往往會發現:這種小事,沒有什麼了不起!

12.自我反省,承認己過。

13.心想:承擔委屈,一切不如意都是自己的逆增上緣。

14.看破放下,學習「觀自在」,問自己,自己生氣會自在嗎?

15.找不生氣的人講話;但不可給人知道自己在生氣。

16.生氣時,要慢半拍,告訴對方:等一會我要生氣!

17.忍!忍!忍!忍一口氣,風平浪靜。

18.不怨恨他人,感謝對方替自己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19.自忖沒有資格生氣,應以慈悲寬容待人。

20.告訴自己:生氣對自己沒有意義。所以不生氣。

21.化悲憤為力量,激勵自己要更加發奮圖強。

22.自問:「我是為生氣來到人間的嗎?」

23.凡事退一步想,留有餘地,以免日後見面尷尬。

24.慚愧自己沒有用,有用的人不生氣。

25.發心工作,讓自己忙碌起來,沒有時間生氣。

(一五)如何解決人我是非?

1.你好我壞。

2.你大我小。

3.你有我無。

4.你樂我苦。

我們都希望自己好、自己大,希望擁有和快樂,怎麼反而把好的、大的、有的、樂的都給別人去享受呢?這就是千百年來人類功利心態的「所知障」。人與人之間,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彼此的一切不和諧,就應該奉行這四句話,這會讓你獲得意想不到的法喜。

(一六)如何「發願」?

發願就是立志向上、向善,自我期許。諸佛菩薩皆以發願而得道,是故學佛應該發願。如何發願?願有:總願──四弘誓願;別願──觀音菩薩十二大願、普賢十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大宏願。所以,發願,要學習承擔諸佛菩薩的大乘願力,建立在奉獻、犧牲上,而非只求自利。

(一七)「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如何才能對境不動心?

一般學佛的人,聽法時能契入,且有所悟,但往往遇到境界時,便隨境轉,功夫全廢。如何才能轉境而不動心?偈云:「風吹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不把煩惱帶到床上、不把仇恨帶到明天、不把憂慮傳染別人,若遇境界,隨來隨化。

(一八)如何對治塵勞妄想?

「不於六塵心生,不於妄心著相。」一個國家要有國防的軍事武力才能保衛國土,我們每一個修行者也應自我心理建設,以求抵抗塵勞,去除塵勞,進而明心見性。

過自在解脫的生活,經云有四個力量,能對治塵勞妄想:

1.勝解力:對真理、禪定正確深入了解。

2.堅固力:對所信所行所知立場堅固,不朝秦暮楚。

3.歡喜力:對家庭、朋友、工作,從歡喜中產生力量。

4.休息力:佛法的修行非透支力量,適當的休息也是一種精進。

此外,心常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也能對治雜念妄想。

(一九)怎樣自悟修行?

我們對於世上的知識、財富、愛情等,總是期望別人能教導我們、成全我們、愛護我們,乃至於覺悟成佛都希望別人幫忙。但就禪宗而言,世間上的一切事情,求人不如求己,凡事靠自己才是根本可行之道。

過去,有人問禪師:「怎樣才能開悟?」禪師回答:「我現在沒有時間說明,我要去吃飯了。」你能代他去吃飯嗎?他能代替你開悟嗎?吃飯、開悟,全在於自己。如何自悟修行呢?

1.要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觀照自己在不在?觀照自己的心動不動?觀照自己能否把持自己?凡事要多多反求諸己,寬以待人。

2.要自我更新,不斷淨化:自己的心要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淨化。我們的煩惱雖多,但今天除煩惱,明天除煩惱……八萬四千煩惱總有消除的一天。

3.要自我實踐,不假外求:佛法告訴我們,為人處事與修行都要靠自己去實踐,要自己守信、守時、守分、守約,不向外覓求。

4.要自我離相,不計勝負:世人太執著於相,太愛在表面上、語言上、小事上斤斤計較。計較人我、得失、勝負,使我們天天陷溺於人我是非、得失的風波裡,不得安寧。因而我們要離一切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被迷惑,不計勝負,進而臻於安身立命的境界。

以上「自悟修行」之道,看似容易,真正身體力行卻是一種自我的考驗,雖然不易實踐,但還是必須靠自己,任何人都無法替你開悟,替你修行。唯有自我的體悟,方能對人生有更加清明的領會。

(二○)什麼是障道因緣?

障道的因緣,就是我們做事情常常遇到障礙。讀書遇到障礙了,交朋友遇到障礙了,留學遇到障礙了,創辦事業遇到障礙了,甚至於要建一棟房子,要買一個家具都遇到障礙了,連修行、信仰也遇到障礙了。障道的因緣在哪裡呢?有四點:

1.口說不行:真正障礙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外來的障礙力量有限,自我障礙的力量很強大。口說不行,常常說,說了又不做,說久了以後人家不相信你,這時候就是障道了。

2.心想諂曲:你心裡所想的,都是打別人的主意,都是自私,都是自己多得到一點利益。這種諂曲不正的心,別人不是盲目的,也不是糊塗的,他會知道,他不但看到你的人,看到你的面孔,也看到你的心,你的心諂曲,他當然不要和你來往。

3.身行惡事:如果你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記錄,交朋友沒有信用,自私、見利忘義,甚至做過很多非法的事情,當然別人就不願與你合作,不和你來往,所以身行惡事也是障道的因緣。

4.人我計較:你和人相處,和人合作,和人創業,不要錙銖必較。你計較很多,人家當然不願和你建立太密切的關係,很多好因緣往往是自己把它破壞了。我們如果不改正自己的因緣,就永遠有障礙。

除了上列四點以外,心門不開、心結不解、心擔不放、心妄不除、心憂不喜、心暗不明、心狹不寬、心惡不除、心邪不正、心貪不捨、心迷不悟、心有不空,也是障道的因緣。

(二一)平時如何自我修行?

談修行,論修行,重要的是如何修行呢?可用四句偈十二種修行來做:

1.修身修口修佛心:首要是先修身,譬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打人、不亂做壞事,這就叫做修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誑語、不隨便亂說、不諷刺、不傷害人,叫修口。最後還要修佛心,讓我們的心和佛的心一樣,就是慈悲心、平等心、般若心。

2.修自修他修人我:把自己修健全了,叫修自。讓別人也得到利益,讓別人也漸漸地健全,好像父母教導兒女,老師教導子弟,這就叫做修他。修人我,是把人我的關係改善,大家和諧相處,這就要靠修養的工夫。

3.修時修地修密行:任何時候都可以修行,或一分鐘梵行,或五分鐘打坐,或十分鐘念佛禮拜。修地,就是在房間裡、客廳裡,不一定在佛堂,隨時隨地,舉心動念,皆可以修行。修密行,就是自己要有一點梵行,有一點密行,不一定要人家知道我有修行,我舉心動念都有密行。

4.修福修慧修禪淨:造福人群,利益別人,叫修福。修慧,就是自己要有靈巧、智慧、聰明,能悟道。修福修慧,福慧雙修,再修禪、修淨土皆可。

(二二)如何用功?

用功的方法有三:

1.要會「聞」,沒有聽聞就不會接受,學生不接受,則上下就不能相應,不能相應又如何教育?所以「接受」在學習過程中很重要。佛經中「諦聽諦聽」,就是聞的真義。

2.要會「思」,聽了以後要懂得深思,反芻才會消化,吸收才會受用。佛經中「善思善思」,就是思的真義。

3.要會「修」,道理聽了,也信受了,接下來就是要自我奉行,付諸實踐,才不會變成空談。佛經中「信受奉行」,就是修的真義。

因此,培養自我的「會聽、思想、奉行」的習慣,這也就是所謂「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

(二三)如何廣結善緣?

廣結善緣的方法有四:

1.在時間中結緣:比如說,我現在點頭向你微笑,這是結「現在緣」;幾天之後,你看到我,你也向我含笑招呼,這又進一步是結「他日緣」了。說不定就從這一個微笑開始,我跟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結下了生生世世的「未來緣」。所以我們在時間中結緣,不僅要結現在之緣,也要結他日之緣、未來之緣;能夠緣緣不絕,善事自成。

2.在空間處結緣:我們不僅要結「此方緣」,還要結「遠方緣」、「十方緣」。

萬法皆是心識所變現,故應時時心存正念,莫隨境轉。

其實,現在所結的「此方緣」,也有可能成為他日「遠方緣」的因,而更一步成就了未來「十方緣」的果。所以,在佛教裡,時間空間是相續不斷,生生不息的,我們不要看輕在任何一個小空間,任何一個微少時間內所做的善事,因為這一粒種子,很可能就是將來茁壯的一棵大樹。

3.在人間裡結緣:除了結「人緣」外,還要與眾生結下「生緣」。結了「人緣」、「生緣」還不夠,要更進一步結「佛緣」,以與佛結的千年萬世法緣,來做為我們生生世世的依歸。

4.在因緣上結緣:這種緣有三種,就是「親因緣」、「改善緣」、「無緣緣」。

「親因緣」是在已有的因緣上再結因緣;「改善緣」是將彼此的關係做調理、改善的努力,使這個緣更美好、更長久。一般的婆媳、妯娌之間,都是有緣才成為一家人,如果能改善原來不好的嫌隙,這個緣就會和善,家庭也更幸福。另外,我們還要結「無緣緣」,也就是要與和我們有關係,互相認識的人結無上善緣,即使是與我毫無關係,形同陌路人的,我們也要主動友善地和他們結歡喜緣。比如說:你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滑倒了,你立刻扶他一把,跟他點頭微笑,他也向你道謝微笑,由於你的廣結善緣,你們這兩個原本無緣的人就成為有緣人了。

(二四)如何有善根?

善良,肯接受道理,與人為善,有道心、有正念、肯與人結緣,給人歡喜,都是具有善根。

(二五)如何將佛法融入生活?

要時常親近道場,接觸蓮友,親近善知識佛教徒,並要求自己要有信仰、忍耐、慈悲、道德,能不貪就是奉行佛法的戒,不瞋就能慈悲歡喜,不痴就能明理不邪見,並能時時心中有佛,這就是生活中有佛法。

(二六)如何安住身心?

平時行事要能夠:

1.寬大,2.厚重,3.渾含,4.慈和,5.沖淡,

6.樸實,7.公正,8.平易,9.沉潛,10.簡單。

(二七)如何受尊重受歡迎?

要給人歡迎接受,平時要付出多少代價,要培養多少因緣,平常做事、讀書、講話,不給人傷害、煩惱、掛礙、難堪、失望、不鬧情緒……只有給人歡喜、給人方便、不讓對方失望、讓人對我有信心,如此自然到處會受到歡迎尊重。

(二八)聞法的正確心態為何?

佛教的入道要門有很多種,有的從信仰入門,有的從義解入門,有的從慈悲入門,有的從智慧入門。但基本說來,多聽聞佛法,以增信心,以助道行,是有必要的。聞法應有正確的心態,《成佛之道》說,聞法的心態要:「如器受於水,如地植於種,應離三種失。」也就是說,聽聞佛法不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不能成見不空,不能心生排斥,否則就像一個杯子,由於覆蓋、裂縫、有雜物,再好的法水也裝不進去,即使裝進去了,也會變質;又像在地上種植播種,由於土地堅硬、雜草叢生或種子沒有生長的助緣,就不可能生根發芽。因此應該要用恭敬心、清淨心、柔軟心、稀有心、至誠懇切的心聞法,才能獲得法益。

(二九)修行遇到瓶頸時,如何自我突破?

發心就不會有低潮,要發慈悲心、忍辱心、精進心、布施心。開發心田,心裡的世界,寶藏用不完,要求自己,適應大眾,改心、換性、回頭、轉身。

(三○)對閉關修行的看法。

所謂:「不開悟,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人間佛教修行者不要一開始修行就想閉關、住山,本身善根、福德因緣的培養未具足,縱使閉關,仍然煩惱不斷,一旦出關面對境界,煩惱即現行。此類閉關之舉,對世事不聞不問,生活所需又賴大眾供養,豈不成了社會的寄生蟲?所謂修行,充其量只是懶惰的代名詞,不值得鼓勵。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