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1 參、禪門名著與禪學影響

一、禪門經典

禪,非知識,非意境,不能述說,無法言傳,故歷代祖師皆以「直指人心」、「以心傳心」的方式,世代相傳下來。此「心」非終日緣慮的妄心,而是靈明不昧,歷緣不住的真性。此「真性」是宇宙萬法的本源,《華嚴經》云:「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法界」,就是「真性」的異名。

禪門所標的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既然如是,為何五祖以前有經典的傳承,六祖以後歷代諸祖還有《燈錄》、《語錄》傳世?若有如是疑問者,誠然是對「禪門宗旨」的謬解!「不立文字」並非「不依文字」,「教外別傳」並非「不依經教」,而是要行者不得拘泥於文字、經教。須知文字、經教是「標月指」,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故佛陀及古來祖師、禪德皆「老婆心切」,每於化世因緣中,或講說,或著述,或頌古,或評唱等,總會留下語錄予後人。而所遺留下來的文化寶藏,無一不是禪門驪珠。今擇要簡介如下:

(一)《楞伽經》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劉宋求那跋陀羅(三九四~四六八)譯。楞伽,山名。阿跋多羅,「入」之義。本經是佛陀入楞伽山所說的經典,也是禪宗初祖達摩至四祖道信傳授禪法所用的經典。據唐代道宣的《續高僧傳‧釋僧可傳》所載:「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景德傳燈錄》卷三,達摩謂:「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

全經記錄大乘佛教多種重要教義,內容主要是說「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四種法要,不外就是「心」法;並說明「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相結合的法義。此經是《起信論》建立「真如緣起」的根本依據,同時也是代表後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經典,以及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

(二)《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稱《金剛般若經》、《金剛經》。一卷。後秦鳩摩羅什(三四四~四一三,一說三五○~四○九)譯。金剛,堅固、明淨、快利之義。般若,智慧之義。波羅蜜,到彼岸之義。意思是說,般若智慧如金剛一般具有堅固、明淨、快利的性能,能到達寂靜的涅槃彼岸。

本經在中國佛教,是一部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經典,無論高僧大德或一般社會大眾,大都以受持、研究《金剛經》為學佛必備功課。本經同時也是禪宗所依根本經典之一,如《六祖壇經》云:「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羅蜜行,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文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豁然開悟的,所以力勸後世行者應持《金剛經》。若問《金剛經》主旨為何,有十六字可概括,即:「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三)《六祖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又稱《六祖壇經》、《法寶壇經》、《壇經》。一卷。唐六祖惠能大師(六三八~七一三)講,弟子法海等記錄。共分十品:一、行由品;二、般若品;三、疑問品;四、定慧品;五、坐禪品;六、懺悔品;七、機緣品;八、頓漸品;九、宣詔品;十、付囑品。

本經被視為禪宗典籍中的無上寶典,因為是六祖大師將佛法實踐後,從自性表露出來的理趣,彌足珍貴。近代的錢穆博士認為,《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經典作品,同時也是探索中國文化必讀典籍之一,自唐以來,即受人推崇、重視。在中國佛學思想史上,《壇經》確有承先啟後的力量,不但思想家應研究,更是想找回「自性般若」,實現「見性成佛」的禪宗行者,不可不讀的寶典。

(四)《永嘉證道歌》

《永嘉證道歌》,一卷。又稱《永嘉真覺禪師證道歌》。《證道歌》具如來藏思想,如歌詞說:「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又說:「窮釋子,口稱貧,實則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證道歌》所具之般若內涵──「頓悟無生」,為《證道歌》的核心思想。歌詞中亦有濃厚的《華嚴》理事圓融的要旨,如:「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證道歌》是唐永嘉玄覺(六六五~七一三)撰。玄覺初學天台,讀《維摩經》而悟道,經六祖大師印可,遂改宗禪門,並著作本文。全文共一八一四字,以古體詩的體裁,或四句、或六句一偈,揭示其悟境及禪宗真髓,文簡意賅,是一篇禪法弘揚的傑出作品,也是禪文學的絕唱,故廣受文人雅士、禪行者的喜愛。

(五)《景德傳燈錄》

《景德傳燈錄》,原題「佛祖同參集」,略稱《傳燈錄》。三十卷。宋朝道原禪師纂。景德,北宋真宗年號。因「燈」能照暗,謂法系相承,猶如燈火輾轉相傳,師資正法永不斷絕,故名「傳燈錄」。

在《寶林傳》、《祖堂集》尚未發現之前,《景德傳燈錄》是禪宗最早的一部完整史書,位居五燈(即《傳燈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之首,其史料價值,遠在《五燈會元》之上。這是學術界研究禪宗的重要資料、必讀史書,也是志於參禪修學者的修行指南。

本書收錄印度、中國歷代祖師名號,並一一列其法系,說明禪門傳燈相承次第,以及載明各祖師之俗名、籍貫、修行經歷、住地、示寂年代、世壽、法臘等。此外,更傳述各祖師「師資證契」的機緣語句、接化語句及悟道偈語等,號稱「一千七百則公案」,即出自此書。

其他,比《傳燈錄》更早的史書,尚有《楞伽師資記》、《傳法寶記》、《歷代法寶記》、《寶林傳》、《祖堂集》等。比《傳燈錄》晚的史書則有《五燈會元》、《指月錄》等十多種。

(六)〈禪源諸詮集都序〉

〈禪源諸詮集都序〉,二卷或四卷。唐朝宗密(七八○~八四一)著。宗密收錄禪宗諸家的言詞偈頌,撰成《禪源諸詮集》一書,別稱《禪那理行諸詮集》,凡百卷。後遇會昌法難(八四二~八四六)及唐末五代之亂而佚失,今僅殘存〈禪源諸詮集都序〉。

宗密同屬禪宗(荷澤禪)與華嚴宗,力主禪教合一。本書就是提倡此一主張的代表作,是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典籍。文中將一切眾生的根源稱之為「本覺」、「真性」、「佛性」、「心地」,故稱「禪源」。以「本覺真性」為主題而開展理論,即是教義;依之修證開悟,便是禪法。作者又將禪的實踐分為五種,即: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

宗密於「教、禪一致」的主張中,又將禪、教各分為三種,互相發明融合,示其一致。教分三種:一、密意依性說相教;二、密意破相顯性教;三、顯示真心即性教。禪三宗為: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本書屬「教判」類的典籍,其他類同的書尚有《五家參詳要路門》、《人天眼目》、《五家宗旨纂要》、《禪門五宗綱要》、《禪家龜鑑》等十幾種。

(七)《古尊宿語錄》

《古尊宿語錄》,四十八卷。宋賾藏主(僧挺守賾)集。語錄內收集晚唐至南宋初,南嶽懷讓以下,如馬祖、百丈、臨濟、雲門、真淨、佛眼、東山等,四十多家的禪宗名德語錄,多為《景德傳燈錄》所未載者,是研究南嶽以下各家禪風的主要典籍,特別是研究臨濟宗一系的思想要典。

其他相關的語錄尚有《續古尊宿語錄》、《汾陽錄》、《碧巖錄》、《從容錄》、《無門關》、《空古集》、《永平頌古》、《宗門拈古彙集》等數十種。

以上共簡介了七部禪門名著,目的是在拋磚引玉,讓有緣之士得以一窺禪門堂奧,進而登堂入室,探取「自家寶藏」。然於法海蒐珍之際,切莫被浩瀚禪法所迷,為瑰麗文字所惑,或讓玄妙公案所縛,而致捨本逐末,心外求法。應知禪典三千,唯明一事,即人人心中本具真心佛性,而且就在「現前」,如古德云:「要知本來人,直下須親薦;尋常日用中,不隔一條線。」行者當活在「現前」時刻,參尋自心方是。

二、禪學影響

禪宗由印度佛教中的「禪那」轉化而來,卻與印度禪法大不相同。既不禮拜佛像,又排除傳統教條的權威束縛,直示覺源心海,以直覺觀照、活參妙解、瞬間頓悟為特徵。

禪,重視內觀省思,直覺體驗,明示我心即佛,自性本自清淨,直接滲透每個生命個體,發揮深邃的人文精神──無畏承擔、獨立自主、豁達開朗、清淨圓明。

禪,自然含蓄、活潑隨意、寧靜澹泊,與幽深清遠的生活、審美情趣相融和。

禪,是佛法的核心,是中國佛學的骨髓,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結晶。

禪,是中國唐宋以來,民族思想的根本精神。宋以後之孔、孟、老、莊各家學者,無不研禪、學禪,所以太虛大師認為,相對於南洋、西藏、日本的佛教而言,「中國的佛學特質在於『禪』」。

茲將禪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與當代禪學研究成果分別說明如下:

(一)禪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禪宗,不僅遍及中國,亦遍及日本、韓國、越南,乃至近代的歐、美、澳、非等國。過去稱「教外別傳」,其後成為佛教弘傳的主流,並具有取中國佛教各宗派之地位而代之的氣勢。究竟禪學如何影響儒道思想?略說一、二如下:

1.禪解儒道:禪具有儒家的孔孟、道家老莊的風格、內涵。

儒家孔子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篇〉)。這「止」與「慮」,即是佛教的「止觀」法門;定、靜、安、慮,便是「定慧」的意思。孟子的「盡心知性」、「存心養性」的心性論,頗能與禪宗的「明心見性」相通。

道家老子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與「致虛守靜」,莊子的「心齋」、「坐忘」、「遊心」、「凝神」,亦能與禪宗的「修心」相通。

2.禪儒相融:禪學與儒學的相融,既有禪學家以禪解儒,又有理學家爰禪入儒。禪儒相融的結果,導致禪儒難以區分氣象。

北宋著名禪師契嵩曾盛讚中庸為「天下之至道」,又提出「中庸幾於吾道」,認為中庸與佛道幾乎一樣。大慧宗杲亦云:「菩提心則忠義心也,名異而體同。」這直接將佛、儒打了等號。明代高僧憨山大師強調:「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蕅益大師也大力融會佛儒思想,特別是以佛釋儒,以儒附佛。大師以佛理註解四書,著有《四書蕅益解》,也以「禪」解《易》,著有《周易禪解》。此外,道家談「有無」,佛教亦說「空有」;儒家談「中庸」,佛教亦說「中道」,可謂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一般人多半認為儒道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殊不知,從東晉到唐末的五百年間,佛學即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尤其禪學的影響更廣。其後,雖已逐漸沒落衰頹,然禪學卻已深植於儒道的精神內涵之中。尤以明代的儒學,更是直認「聖人之學,心學也」,此即「禪儒相融」的最佳明證。

總之,從上引證分析可知,佛教不但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亦融和了中國文化,而孕育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佛學精髓──禪。

(二)當代的「禪學熱」

所謂的「禪學熱」,是指熱衷於禪學的探討研究、講說撰述等。從大量禪宗的燈史、語錄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歷代祖師、禪學者,對禪籍整理、編著、研究的用心與貢獻。特別是唐宋時代,文武百官及文人學士的談禪、論禪、寫禪、參禪,所形成禪的社會思潮,帶給後世禪宗修持與禪學研究的影響,更不在話下。

1.當代中國大陸的禪學熱:本世紀初,中國佛教復興,在理論上以「法相唯識學」的探討為主,以後由於敦煌禪籍的發現,學術界對禪宗的研究逐漸重視起來,所以有胡適、呂澂等國際知名學者投入禪學研究,於是在二十世紀八○年代中葉的中國大陸出現了一股禪學研究的浪潮,並逐漸影響至海外。

大陸的禪學熱首先是從出版界熱衷於出版禪學讀物開始,原因是各大學校園裡的師生,對禪學讀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其後逐漸影響到整個社會。後來不但佛教學者積極投入研究,社會文科、理科的知識分子也對禪學產生興趣。在這樣的趨勢下,使近年來的中國大陸出版了不少有關禪的著作,其範圍廣及文學、史學、哲學、心理學、倫理學、宗教學、語言學、氣功學等各學科,有著相當的成果。此外,還重新出版早期中國禪學大師所撰寫的禪學名著,以及翻譯、介紹了一批國外禪學者的禪學著作,例如日本鈴木大拙和美國佛洛姆的禪學著作,故有「禪學熱」的興起。

近年來,為了推展人間佛教,我邀請海峽兩岸的佛教學者共同撰寫了一套白話版的叢書,共一三二冊,取名為「中國佛教經典寶藏」,這是繼《佛光大藏經》之後的鉅著。此套叢書也收錄有十數冊的禪宗名著,希望這對於兩岸的禪學研究發展能夠有所幫助。

2.當代歐美的禪學熱:禪,是東方世界的產物,今日也流傳到了歐美各國。歐美人士對於佛教的了解,大概是在十六世紀之後。十八世紀中葉,中國的「禪」即陸續傳入;到了八○年代,影響逐漸廣泛。禪宗之所以為歐美人士所知,主要得益於日本佛教徒的積極弘揚,以及從台灣去的華裔佛教徒努力的傳播。

一八九三年,「世界宗教大會」在美國芝加哥舉行,日本臨濟禪門人宗演禪師在會議上介紹日本禪宗的情況,引起與會歐美學者的興趣,進而開始對中國禪進行研究。此外,當時有許多日僑移民到美國,日本佛教各派總部出於維護僑民的傳統信仰,以及擴大對東方宗教的影響,便積極派遣傳教士到美國傳教,並建立寺廟,創設禪中心,促進禪法的弘揚,使禪宗影響日益增大。後來又有宗演禪師的弟子鈴木大拙,在美國宣講禪法,創立禪宗組織,並與美國學者卡魯斯合作,編輯雜誌,致力於禪學研究,撰寫很多介紹「禪」的書籍,非常暢銷,在美國大學裡廣為流傳,並且流布到歐洲各國,擴大了影響層面,「禪學熱」遂一日千里。

此外,台灣禪師及西藏仁波切近年來常在美國主持禪七,並致力於著作禪書,對西方的禪佛教亦頗多貢獻,功不唐捐!佛光山亦耗資數千萬,將為數五十一巨冊的《佛光大藏經‧禪藏》,分贈到歐美各國大學,相信這對歐美未來的禪學研究,也會起一定的影響。

(三)當代日本禪學研究成果

日本的禪學研究,主要是表現在早期禪宗、禪史和禪學典籍上面。簡介如下:

1.《壇經》是日本學者下功夫最多的一門研究。他們對《壇經》的不同版本、編纂時間、作者、真偽等,進行嚴謹的考證。

2.致力於早期禪籍的研究,如《達摩禪師論》、《修心要論》、《楞伽師資記》、《傳法寶紀》、《歷代法寶記》等禪籍整理,推動早期禪宗,特別是「北宗禪」的研究,使早期禪宗史變得更加清晰。

3.對於敦煌出土的禪籍進行重點研究,比較具影響的著作有:鈴木大拙的《敦煌出土少室逸書》、《校勘少室逸書及解說》、《禪思想史研究》等。

4.編寫二十卷《禪語錄》,對中國禪宗的代表著作進行譯注、校訂、解說。

5.編輯《禪學叢書》,影印近代在中國、朝鮮、日本發現的禪學典籍。

6.編纂《禪學大辭典》,收錄詞彙三萬餘條,包括印度、中國、朝鮮、日本的禪宗思想、歷史、人物、著述等內容,並附有禪宗史跡圖、法系、年表、禪籍分類要覽等。

日本在世界禪學的論壇上是舉足輕重的,致力於禪學研究的貢獻更是無與倫比,對後世禪學研究的影響更加深遠。

現代是一個物質豐富、思想開放、言論自由的社會。「禪」,所強調的禪悟生活,本來就是開放、自由,與自然相融,以開發自心本性為目的。禪,能幫助人類尋得失落的自我,轉化二元世界觀的謬見,因此容易引起知識分子的青睞、共鳴,進而迅速的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所以禪宗對國際社會的影響亦與日俱增。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