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4 斷臂刻藏法珍比丘尼

法珍法師的智慧、魄力與修行,在斷臂雕刻藏經板木的護法行動中表露無遺。他對佛教歷史的保存、興揚與發展,扮演了推舟掌舵的重要角色,為尼眾僧團中難得之將才。

法珍以慈悲服務社會,參與各種慈善義舉,造福社會人群;以智慧弘法利生,熱心於佛教文化札根事業,使佛教在當代擁有豐碩的內涵。

宿慧深厚 抄經布施

法珍法師,元代山西潞州人,俗姓崔,名法珍。父親崔進,非常疼愛子女,子女凡有所求,必定供給滿足。法珍從小文靜多才,悲愍愛物,遍學世間才藝、世典,更好研讀薰修佛經,經常手不釋卷,慕佛之情溢於言表。

法珍於暇時亦揮毫抄寫經卷,在抄經的同時觀經持義,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身心普獲利益。數年中,法珍先後抄寫《勝鬘經》、《法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心經》等。每部經抄寫數十部,甚至上百部、上千部,繼而將辛苦抄寫的佛經,歡喜地分贈結緣,勸人信佛修行,因此名聲遠播,凡索經者,皆能歡喜而歸。後來,求道堅定的法珍,毅然捨親出家,安止於成都。

為法斷臂 刻印藏經

宋朝末年,戰亂頻繁,宋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正月,金國入侵北宋首都開封。翌年,金兵奪去開封顯聖寺聖壽禪院所藏敕板大藏經板木,此後,無以印製大藏經,民間更難以請閱經典。

有鑒於此,法珍為使經藏流通,遂起意募刻藏經,延續法脈。但是,開雕藏經需資浩繁,歷來都由帝王敕雕,或由權勢豪貴、國師所募刻,以一介清貧比丘尼要完成如此艱鉅事業,著實困難重重。因此他遍請當地大德善信、施主檀越前來寺裡,誠懇說道:「各位施主,大藏經是佛教的淵源,為了弘揚佛法,保存文化,特於今日誠請大眾來寺,向各位發起募資,重新匯刻大藏經。」

又說:「印造佛經,具有殊勝廣大的功德,可以讓人永遠脫離惡道之苦,得生善道,令相貌端正,天資超越,又可以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得無量善果,將來生處常能聞佛說法,直到廣開三慧,親證六通,速得成佛。」

如此一番宣揚刻經功德的說法,感動了在場信眾。法珍於是繼續說:「我今以身心所有,悉數奉獻來發起贊助刻印藏經,並且在藏經刻印圓滿前,絕不退失今日發心,為表不違本誓,我當在大眾前自斷左臂。」說完,立即揮刀斷臂,當場血流如注,震攝了在座每一個人。

法珍為法犧牲的精神,一傳十,十傳百,廣大信眾為之感佩,故籌集到一筆可觀的資金,於金熙宗皇統九年(一一四九),在山西解州靜林山天寧寺內成立開雕大藏經版會,貞元、正隆年間正式進行開版事業。

法珍不捨晝夜寒暑,一心一意為刻經事業奔走化緣,弟子們更是盡心盡力輔佐,致使十方善信紛紛加入募款行列,有的解囊贊助、有的籌募化緣,乃至傾盡家財、賣田鬻地以集資響應。法珍護法、護教的精神,無遠弗屆地影響著當時社會各個階層。

新雕藏經 進獻朝廷

金世宗大定十三年間(一一七三),在歷經天德、貞元、正隆、大定近三十年的時間後,終於圓滿雕造出六百八十二帙,約七千卷的大藏經版木。該藏經乃複刻北宋敕版《開寶大藏經》而增入若干經疏,為每行十四字,每面二十三行的卷子本形式,名之為「金版大藏經」,又稱「趙城藏本」、「金刻藏經」、「金藏」。

大定十八年(一一七八),法珍自籌資金,以新雕的經版印製大藏經一部,進獻金國朝廷,世宗皇帝為嘉許法珍對佛教的卓越貢獻,特敕令燕京聖安寺敷設戒壇,為法珍正式傳授比丘尼大戒。

法珍後來駐錫燕京弘法寺,為了保存之便,遂將新雕藏經板木移到該寺,直到大定二十九年(一一八九)左右,仍持續印經活動。

此部金刻大藏經出版的意義,在於其並非帝王的敕版,亦非權勢者的出版物,而是全然由山西民間凝聚力量,在三十年內克服萬難所自資興刻的大藏經,一掃過去官敕藏經流通不易的弊病,甚具時代價值。

本藏後來散佚,至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範成法師為影印《磧砂藏》而四處訪求缺本,竟意外發現四九五七卷的《金藏》,為卷子本。同時又發現弘法寺之摺本,其中有許多是宋、元、明、清各藏沒有收集到的經典,如《傳燈玉英集》、《曹侯溪寶林傳》、《景祐天竺字源》、《因明入正理論疏》及《因明論理門十四過類疏》等。一九三五年,上海影印宋朝磧砂版大藏經會蔣唯心等人,將之與《金藏》中宋版所無之古逸章疏、史傳、經錄等,合輯為《宋藏遺珍》行世,共一百二十冊。

宏揚聖教 遺風傳世

法珍完成藏經後,仍持續著弘法利生、濟世度人的工作,深受朝野敬重。大定二十三年,金世宗頒賜紫衣,並封法珍「宏教大師」的尊號。

法珍捨報後,金章宗明昌四年(一一九三),朝廷在燕京弘法寺為其建立「崔法珍比丘尼碑」,由祕書丞兼翰林修撰趙渢,記載法珍刻藏的功德,翰林侍講黨懷英題寫碑額。但因碑石年久磨損,入寂的確切時日已不得而知。

法珍法師雖身為女眾,卻自詡為法門大丈夫,為了流通法典,毅然斷臂募刻藏經,感召百姓慷慨解囊,積三十年始成,不悔不撓,保存許多失傳的珍貴典籍,嘉惠後世學子,其護持法寶的精神,傳承法乳的功勛,足堪萬世流芳。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