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5 一、義解

(一)什麼是無相布施?

無相布施,就是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為了求名,為了求利,為了怕墮入惡道,甚至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屬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計任何代價,以及有無報償都不計較,完全為了別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無相布施,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

《金剛經》云:「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講話、做事、吃飯、穿衣,只要心存慈悲,處處可以幫助別人,造福大眾。但是不可斤斤計較於人我,不可掛礙布施多少於心上。

(二)什麼是解行並重?

修學佛法,首須理解經教,也就是要讀經閱藏,聽經聞法,以了解教義;如果不重慧解,盲修瞎鍊,是非常危險的。但是光在慧解上著力,在修持實證上沒有下功夫,也只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分毫」,不能獲得學佛的利益。因此,學佛必須解行並重。

(三)什麼是五家共有?

佛陀說世間的財物為五家所共有。所謂「五家」,即大水、大火、盜賊、貪官汙吏以及不肖兒女。雖然我們擁有萬貫家財,逢到大火、大水,可以把我們的家當焚燒成灰,或流失盡淨;遇到盜賊、貪官汙吏,也會搶走我們的財富;即使親如兒女,如果不肖奢侈,也會使家財轉眼成空。所以,人生在世,累積財富不如累積功德。

(四)什麼是諸行無常?

「諸行」是指世間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這些事物,若依佛法來觀察,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可以從兩個道理來說明:1.三世遷流不住,所以無常;2.諸法因緣生,所以無常。什麼是三世遷流?過去、現在、未來叫做三世。一切法在時間上是剎那不住,念念生滅,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現在的即生即滅,故說無常。何謂諸法因緣生是無常?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因緣離散則消滅,因緣是無常的,由因緣所生之法,自然也是無常。譬如人生由過去的業識來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長,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後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遷流不住,生命實實在在是無常的。又眾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薩位上的生死叫做變易生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兩種生死,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從剎那不住,念念生滅的變異而死亡。經云:積聚終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當離,有生無不死。這都是說明人生無常的道理。

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滅,剎那間變幻莫測;宇宙萬事萬物也是如此。一切現象是時時刻刻,剎那生滅,剎那變化,換言之,是時間性的存在而已,亦可說是永遠的過程而已。世界的生住異滅,氣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遠如此,都是流動變化的狀態。在這流動之中,並無任何一個不變的東西。

再說宇宙世間一切事物,依物理學來說,沒有一樣是靜止的,既都是動的,即是無常。如花朵,以肉眼來看,它是靜的,若用佛法來觀察,則知組成花朵的各種元素都是動的,且在遷流不息的新陳代謝中。從各種元素的變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漸凋謝,它雖然也曾鮮豔一時,但終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們知道它是無常的。如果它不是無常,而是常住不變的,那麼花朵將永遠不凋謝,不枯萎;既然會凋謝、枯萎,即證明它是無常的。

通常我們說,人的感受有三種,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當然是苦,樂受依佛法說也是苦,這是壞苦。譬如健康、美麗,這是快樂,但當失去了健康、美麗時,痛苦就跟隨而來;又如一般人常常感嘆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時快樂,散席時就感到悲傷,所以說樂受是壞苦。不苦不樂受所感到是行苦,如時間的流逝,生命的短暫,世間沒有真正長久不變的,這遷流不息的轉變,帶給人類的也是一種難以忍耐的苦,這是無常的苦。所以說,在諸行無常下,諸受皆苦。

(五)什麼是緣起性空?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說的「空」,以為佛教所說的「空」是什麼都沒有的空,這可說是誤解了空的真義。宇宙「緣起」的現象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法因為因緣的和合而生,因緣的消散而滅,所以其本性為空。即世間上的形形色色,皆由於因緣和合而成,並沒有實在的自體,故稱為「空」。常人對空的了解,往往止於什麼都沒有的「頑空」;說到有,則認為是什麼都有的「實有」。其實,佛法所說的「有」,是如幻的緣起假有,雖有而不礙其空;佛法所說的「空」,是無實的自性本空,雖空而不礙其有。此即緣起性空的道理。

(六)什麼是涅槃?

涅槃寂靜是說不論世間如何動亂,最後終歸於寂靜;不論萬法如何差別,最後終歸於平等。動亂歸於寂靜,差別歸於平等,寂靜、平等,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來說,達到涅槃的境界,已寂滅了一切煩惱和生死,而到了離苦得樂的境地,亦即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的果位。

一般人以為涅槃是死後的世界,如某某法師去世,便說得大涅槃了。其實涅槃的定義是不生不死,即「滅度」的意思。什麼是滅度?滅是除滅執著,滅除我執、法執,滅除煩惱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聖賢的變易生死。涅槃是解脫,煩惱是繫縛。離繫縛處,即是解脫;斷煩惱處,即是涅槃。譬如一個犯人,為杻械枷鎖繫縛時,無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脫。眾生為貪瞋痴等煩惱所繫縛,若修習佛法,斷除煩惱,即得解脫,解脫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覓一涅槃,實在不可得。

佛在世時的諸大阿羅漢,也都是現證涅槃而後遊化說法、托缽乞食。由此可知,涅槃並非離一切法之外,別有一物可以證得。法法本來即是涅槃,只因眾生無明覆心,妄想執著,視一切我、法皆有實體可得,所以處處都成為障礙繫縛。若是聖者,知一切緣起法,雖有而自性空,無所繫著,則能即物而得解脫,解脫即是涅槃。

(七)什麼是四依止?

「四依止」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是學佛者應該依循的四個準則。

1.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恆不變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滅現象的某一個人。

2.依義不依語:從義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內涵,而不執著戲論,滿足於語言文字的遊戲。

3.依智不依識:以般若智慧為人生行為的規範,而不依順一般的俗知俗見。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從方便邪說。

四依法是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夠依止四依法,得其門而入,才能探驪得珠,登入真理堂奧。

(八)什麼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一」就是只有一個,「多」,就有很多個了;但是,在佛教看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一朵花與一個虛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種籽由種在土壤裡到萌芽成長,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陽光的照耀,還要有風來傳播花粉,有空氣來沃養成長……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萬有的力量才得以綻放的,一朵花即等於是一個虛空,「因緣有二法,實性則無二」──這也就是一多不二。

再進一步從世法上來說,我們每天的生活裡面,要吃飯、穿衣,要坐車、住房子,要希求多聞、資養色身……這一切一切,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農夫種稻、工人織布、司機開車、建築師蓋房子、專家學者講授、科技資訊傳播……而來,所謂「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一個人必須仰賴那麼多人事的聚集輻輳才得以生存,這個「一」豈不是包含了無限?

了解這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之後,就會覺得「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了。

(九)什麼是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

佛陀成道時,即於菩提樹下做如是言:「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執著纏裹著我們心中本自具足的佛性,使之不得開顯;但若離開此心,又別無煩惱可除,也別無菩提可得。所以,菩提也好,煩惱也好,都在此心的迷悟之間。一念覺則菩提顯,一念迷則煩惱生。就像一面鏡子,沾滿灰塵時是它;拂去灰塵後,也還是它。要讓它沾滿灰塵或拂去灰塵,都只能在鏡上求,離開鏡子,則什麼也找不到。

當我們懂得往心內修正自己,探求自己本來面目時,煩惱雖熱惱,解脫的希望也含生其中。

(一○)什麼是不二法門?

顯示超越相對、差別的一切絕對、平等真理的教法,稱為「不二法門」。《維摩詰經》對「不二法門」的意見有:生、滅不二,我、我所不二,受、不受不二,垢、淨不二,動、念不二,一相、無相不二,菩薩、聲聞不二,善、惡不二,罪、福不二,漏、無漏不二,為、無為不二,世、出世間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我、無我不二,明、無明不二,色、空不二,根、塵不二,正、邪不二……

而不二法門的人間化,即指:

1.人在山林,心懷社會。

2.立足地球,放眼宇宙。

3.身居市井,志在佛國。

4.天堂雖好,人間更美。

5.法界無邊,家庭第一。

6.今日一會,無限未來。

今之俗語多援引「不二法門」一語,轉指學習某種學問技術唯一無二的方法。

(一一)什麼是一心二門?

《大乘起信論》為了說明心的性質,遂將含攝諸法的眾生心分為「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以顯其體用,稱為「一心二門」。「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都是說明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無明妄想而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之相。

1.心真如門:心的本體,沒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之相,為絕對平等之理體,此理體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真實如常。

2.心生滅門:心的動相,隨緣生滅,所以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之相。

心的本體為生起萬法的第一因,然凡夫偏於妄情,所以不見平等之理體,若除妄情,則真如之體自現。故知真如、生滅二門,實則不一不異:約義來說,真如門是絕對平等的本體,不生不滅的實在;生滅門則是相對差別的諸法,生滅變化的現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說不一。約體而言,非真如本體之外有生滅現象,因此真如即生滅,生滅即真如,故說不異。以水波的關係為喻來說,水是靜的,波是動的,此為不一;離水則無波體,此為不異,故知不一不異是一體的二面。

從以上的詮釋得到一個結論:宇宙萬有的本體為一心,眾生與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覺與不覺之分,故析為二門,覺者稱為心真如門,不覺者稱為心生滅門。由心之本體而言,具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等性質,為絕對的無差別相,稱為心真如門;由心之動相而言,具有生、滅、增、減等性質,為相對的差別相,稱為心生滅門,此二者為一體兩面之關係,即稱為一心二門。若以禪宗公案「慧可安心」來說,未安之心就是心生滅門,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門,因此凡夫只要識心寂滅,泯除妄想的動念,即可見性悟道。

(一二)什麼是六成就?

佛教講因緣,凡事必須因緣具足、眾緣和合,方能成事。此緣起法為佛陀所證悟,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就是佛陀說法,也必須具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等條件,才能開演法筵,此稱之為六成就。

1.如是:為「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說而不疑,並依之而奉行,故稱信成就。

2.我聞:「聞成就」。是阿難親聞佛陀說法,故稱聞成就。

3.一時:為「時成就」。指說法的時間,法王啟運嘉會之時,眾生有緣而能感者,佛即現身垂應,感應道交,不失其時,故稱時成就。

4.佛:為「主成就」。指說法之主,佛是世間、出世間說法化導之主,故稱主成就。

5.在某處:為「處成就」。指說法之處,佛曾於忉利天為母說法,除此,皆於人間的印度摩揭陀國、舍衛國等處說法,故稱處成就。

6.與眾若干人俱:為「眾成就」。指聞法之眾,菩薩、聲聞、緣覺、天、人等諸大眾雲集聽法,故稱處成就。

以上六緣具足而教法興,故稱之為六成就,如果缺其一,即不能有正法流傳,故知成就道場說法,非一人所能為,須待信、聞、時、主、處、眾等因緣具足,方能開演法壇。因此今之說法者,應當秉著恭謹虔誠之心,宣說法要,令大眾菩提增上,蒙受法益;而聞法者也應心懷稀有難得,難遭難遇想,並且發願護持正法、成就道場,如此方能使佛光法水源遠流長。

(一三)什麼是「般若」?

能讓人覺悟者,一切都是般若,如:無言說教、拂塵掃垢;不能讓人覺悟者,一切都不是般若,如法華會上五千人退席。

沒有般若的人,就如盲人摸象,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般若」不同於「智慧」,因智慧有善有惡,若智慧「生病」則成「痴」,如同科學有益也有害,含義較膚淺,有邪正之分;而般若是純善的、不可言說的、意義深遠的,聞者大都能生殷重之心。般若種類,有三:

1.文字般若:在於方便引導,重於解悟,如舟筏。

2.觀照般若:在於體驗真理,重於實行,如駕駛。

3.實相般若:在於所悟所證,重於性體,如抵目的地。

般若指的是我們的智慧、真理、實相、本來面目、真心、佛母。

(一四)什麼是佛教?

佛教,廣義的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狹義的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

(一五)法是什麼意思?

「法」的梵語音譯是「達磨」。佛教對這個字的解釋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這就是說,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軌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濕性,它有水的一定軌則,使人一見便生起水的了解;反過來說,如果一件東西沒有濕性,它的軌則不同於水的軌則,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經中常見到的「一切法」、「諸法」,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萬有」的意思。

(一六)緣起是什麼意思?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佛陀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

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

(一七)什麼是無常?

宇宙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相待的互存關係,其間沒有恆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現象,它的性質是無常的,表現為剎那剎那生滅的。

(一八)什麼是因果相續?

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滅無常的,而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這是就豎的方面來說的。從橫的方面看,因果的品類有種種無量的差別。種種品類差別的因果關係固然錯綜複雜,但其間又有井然的法則,一絲不亂。一類的因產生一類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與果相符,果與因相順。一類的因不能生另一類的果,如種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以為因果的法則是決定的,雖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也不能加以改變的。這就是「因果相續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和「因果決定無染雜亂義」的簡單解釋。

(一九)什麼是法印?

印就是印璽。國王的印璽所以證明文件的真實(有通行無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義,也以符合「法印」而證明其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對一切法通達無礙),所以稱為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并稱三法印,或者加上「一切行苦」,亦稱四法印。

(二○)大乘小乘有什麼分別?

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於大乘著重利他(利益大眾的行為),小乘則著重自己解脫。

(二一)什麼叫做六度?

「度」的梵語音譯是「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

(二二)什麼是四攝?

攝的意義,就是大眾團結的條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四攝法是菩薩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以至開悟的四種方法。

(二三)五明是什麼?

五明是五種學藝,是印度的學術分類法。

1.聲明:即聲韻學和語文學。

2.工巧明:即一切工藝、技術、算學、曆數等。

3.醫方明:即醫藥學。

4.因明:即邏輯學。

5.內明:即佛學。

(二四)阿羅漢是什麼意思?

阿羅漢是修行者得到證悟的果位。到達這個果位有四個階段:斷除了見惑的叫做須陀洹果,即初果。進而斷除思惑,按照其淺深粗細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羅漢的果位(四果),見惑、思惑都已斷盡,證得涅槃,堪受人天供養。所以阿羅漢的意義之一就是「應供」,這是聲聞乘中的終極地位。

(二五)什麼叫做叢林清規?

叢林就是大寺院。僧眾集合在一起,好像樹木叢集成為森林一樣,所以叫做叢林。清規就是禪宗寺院(叢林)的組織規程及僧眾日常生活遵行的規制。清,為清淨大海眾的略稱;規,為規矩準繩的意思。又因為所立的儀軌能清淨大眾,所以稱為清規。中國唐代百丈禪師創立禪宗僧眾的清規,稱為《百丈清規》。《百丈清規》之後,我國陸續撰出的清規有《禪苑清規》、《日用小清規》、《禪林備用清規》、《幻住庵清規》等;日本有《永平清規》、《瑩山清規》等。

(二六)什麼是五時?

天台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範疇,所以稱為五時。

(二七)什麼是五乘佛法?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名為五乘。

(二八)「南無」是什麼意思?

「南無」,是梵語的音譯,意義是敬禮、皈敬、皈依。

(二九)「轉法輪」是什麼意思?

輪,是印度古代戰爭中用的一種武器,它的形狀像個輪子。印度古代有一種傳說,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轉輪王,他出生的時候,空中自然出現此輪,預示他的前途無敵。這裡以輪來比喻佛所說的法。佛陀的法輪出現於世,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破碎無餘,所以把說法叫做轉法輪。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是鹿野苑,即今日的波羅奈城。

(三○)「三寶」是什麼?

佛陀是佛寶。佛陀所說的法是法寶。佛陀的出家弟子是僧寶。稱之為寶,是因為他能夠令大眾止惡行善,離苦得樂,是極可尊貴的意思。佛初轉法輪,憍陳如等五人都皈依佛,出家為弟子,於是形成了僧。所以說,從那時起開始具足了三寶。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