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02 天台四教儀

《天台四教儀》,又稱《四教儀》、《諦觀錄》。一卷。高麗僧諦觀錄。

據《佛祖統紀》卷十載,吳越忠懿王錢弘俶因覽《永嘉集》「同除四住」之語,問天台韶國師,國師說:「此是教義,可問天台義寂。」義寂答覆忠懿王說:「此是智者妙玄位妙中文,唐末教籍流散海外,今不復存。」

於是吳越王遣使致書,以五十種寶求書於高麗,其國令諦觀來奉教乘,並戒觀師,於中國求師問難,若不能答,則奪教文以回。

觀師既至,聞螺溪善講授,即往參謁,一見心服,遂禮為師。嘗以所製《四教儀》藏於篋中,無人知。師留螺溪十年,一日坐亡,後人見故篋放光,開篋,唯見此書,由是盛傳諸方,是研究天台教義大綱與觀心(實踐修行)要略的入門書。

本書原為上、下二卷,上卷說明一家判教之義,下卷說明南北諸師宗途異計。至孤山圓法師校勘刊板時,只刊行上卷,因此,下卷今不傳於世。上卷言約義賅,是台教的關鑰。

本書大意主要是以《法華經‧信解品》的窮子喻、《涅槃經‧聖行品》的五味喻、《華嚴經》的三照等譬喻為中心,判別「天台五時」及頓、漸、祕密、不定等「化儀四教」,並說明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的名義、教說、行人、行位、證果等。復略述《摩訶止觀》的二十五方便與「十乘觀法」。其內容概述如下:

天台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是為五時,亦名五味;頓、漸、祕密、不定、藏、通、別、圓,是名八教。其中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藥味。

一、五時、五味

智者大師依華嚴三照喻、《法華經‧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涅槃經‧聖行品》的五味喻,判釋如來一代教法為五時,定如來一代說法的次第。

第一時:華嚴時。譬如《華嚴經》云:「日出先照高山。」《涅槃》云:「譬如從牛出乳。」此從佛出十二部經(乳味)。《法華‧信解品》云:「即遣旁人急追將還,窮子驚愕,稱怨大喚等。」此時說《華嚴經》,聲聞在座,如聾若啞。

第二時:鹿苑時。日照幽谷,約味則從乳出酪。此從十二部經出九部修多羅(酪味)。〈信解品〉云:「而以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雇汝除糞。」此時說三藏教。

第三時:方等時。說《淨名》等經,彈偏折小,歎大褒圓,約時則食時,約味則從酪出生酥。此從九部出方等(生酥味)。〈信解品〉云:「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第四時:般若時。說般若轉教、付財、融通、淘汰。此時中不說藏教,帶通、別二,正說圓教。約時則禺中時,約味則從生酥出熟酥。此從方等之後出《摩訶般若》(熟酥味)。〈信解品〉云:「是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

第五時:法華涅槃時。約時則日輪當午,罄無側影;約味則從熟酥出醍醐。此從《摩訶般若》出《法華》(醍醐味)。〈信解品〉云:「聚會親族,即自宣言:『此實我子,我實其父,吾今所有,皆是子有。』付與家業,窮子歡喜,得未曾有。」說《法華》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記作佛。次說大涅槃,為未熟者更說四教,具談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為末代鈍根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設三種權,抉一圓實,故名扶律談常教。

今此五時五味圖示如下:



二、化儀四教

1.頓教:即《華嚴經》。從部、時、味等,得名為頓。謂如來初成正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一時圍繞,如來現盧舍那身,說圓滿修多羅。

2.漸教:初在鹿苑,說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等教;次明方等部《淨名》等經;次說般若。此是由淺而漸深的教法。

3.祕密教:如前四時中,如來三輪不思議故,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言祕密教。

4.不定教: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如來不思議力,能令眾生於漸說中得頓益,於頓說中得漸益,如是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

三、化法四教

1.三藏教:謂修多羅藏(即《四阿含》等經)、阿毗曇藏(《俱舍》、《婆沙》等論)、毗尼藏(五部律)。

2.通教: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又從當教得名,謂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故名通教。

3.別教:此教明界外獨菩薩法,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別前二教,別後圓教,故名別。

4.圓教:謂圓名、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教。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諸大乘經論說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總屬此教。

四、四教修行的階位

1.三藏教:此教有三乘根性,即聲聞、緣覺、菩薩。

(1)聲聞位有二:凡、聖二位

 

(2)緣覺位:值佛出世,稟十二因緣教。先觀集諦。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稱為緣覺。若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觀物變易,自覺無生,名為獨覺。此二者,名雖不同,行位無別。此人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

(3)菩薩位:從初發心,緣四諦境,發四弘願,修六度行。此緣滅諦境。既發心,須行行填願,於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種相好,而成就佛果。

上述所釋三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然同斷見思,同出三界,同證偏真。

2.通教:此教位次依《大品經》,分乾慧等十地。

(1)
乾慧地:未有理水,故得其名。即外凡位,與藏教五停心、總別等三位 齊。

(2)性地:相似得法性水,伏見思惑。即內凡位。與藏教四善根齊。

(3)八人地:三乘人證真斷惑,在無間三昧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

(4)見地:此位與八人地入無間三昧,斷三界八十八使見盡,發真無漏,見真諦理。與藏教初果齊。

(5)薄地:斷欲界九品思前六品。與藏教二果齊。

(6)離欲地:斷欲界九品思盡。與藏教三果齊。

(7)已辦地:斷三界見思惑盡,但斷正使,不能侵習,如燒木成炭。與藏教四  果齊。聲聞位齊此。

(8)辟支佛地:更侵習氣,如燒炭成灰。

(9)菩薩地:正使斷盡,與二乘同,扶習潤生,道觀雙流,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10)佛地: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頓斷殘習,坐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為座,現帶劣勝應身成佛,為三乘根性轉無生四諦法輪,緣盡入滅,正習俱除,如炭灰俱盡。

此教三乘因同果異,證果雖異,同斷見思,同出分段,同證偏真。

3.別教:依《瓔珞經》略明菩薩歷位,斷證之相。共五十二位,分為七科。

(1)十信:信、念、精進、慧、定、不退、回向、護法、戒、願。此十位伏三界見思煩惱,名伏忍位。

(2)十住:發心、治地、修行、生貴、具足方便、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灌頂。亦名習種性,用從假入空觀,見真諦理,開慧眼,成一切智。

(3)十行:歡喜、饒益、無違逆、無屈撓、無痴亂、善現、無著、難得、善法、真實。亦名性種性,用從空入假觀,見俗諦,開法眼,成道種智。

(4)十回向: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不壞、等一切諸佛、至一切處、無盡功德藏、入一切平等善根、等隨順一切眾生、真如相、無縛無著解脫、入法界無量。亦名道種性。

(5)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6)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一生補處、有上士。

(7)妙覺位:即佛位。

4.圓教:依《法華》、《瓔珞》略明位次。即:五品弟子位(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圓伏五住煩惱,外凡位)、十信位(內凡位)、十住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八位。

五、六即判位

此六即,是天台宗所立圓教菩薩六行位。從修行位次而言,由淺至深,故名為六;從所顯理體而言,位位不二,故名為即。因此,深識「六」字,不生上慢,委明「即」字,不生自屈。

1.理即: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等。

2.名字即:從善知識及從經卷聞見此言。

3.觀行即:依教修行。五品位。

4.相似即:相似解發。十信。

5.分證即:分破分見。從初住至等覺。

6.究竟即:智斷圓滿。妙覺位。

六、二十五方便

修行時的二十五方便,分為五科,即: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

1.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緣務(即息生活、息人事、息工巧技術等)、近善知識(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教授善知識)。

2.訶五欲:訶色、訶聲、訶香、訶味、訶觸。

3.棄五蓋:五蓋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4.調五事:調心不沉不浮、調身不緩不急、調息不澀不滑、調眠不節不恣、調食不饑不飽。

5.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此二十五法是四教前方便,故應須具足。若無此方便,世間禪定、出世妙理無由可得。

七、正修十乘觀法

此觀法,四教名同義異,今以圓教為例,餘教例此。

1.觀不思議境:謂觀一念心中,具足無減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後,廣大圓滿,橫豎自在。如《法華經》云:「其車高廣。」

2.真正發菩提心:謂依妙境發無作四弘誓願,憫己憫他,上求下化。如經云:「又於其上張設幰蓋。」

3.善巧安心止觀:謂體前妙理,常恒寂然名為定,寂而常照名為慧。如經云:「安置丹枕(車內枕)。」

4.破法遍:謂以三觀破三惑,三觀一心,無惑不破。如經云:「其疾如風。」

5.識通塞:謂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道滅、滅因緣智、六度、一心三觀為通。若通須護,有塞須破,於通起塞,能破如所破,節節撿校,名識通塞。經云:「安置丹枕(車外枕)。」

6.道品調適:謂無作道品一一調停,隨宜而入。經云:「有大白車等。」

7.對治助開:謂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如五停心及六度等。經云:「又多僕從。」

8.知位次:謂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9.能安忍:謂於逆順安然不動,策進五品而入六根。

10.離法愛:謂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須入初住真實之理。經云:「乘是寶乘,游於四方(游四十位),直至道場(妙覺位)。」

本書是諦觀法師自台教廣本抄錄五時八教而成,今收錄於《嘉興藏》第三冊、《龍藏》第一一五冊、《卍正藏》第六十三冊、《大正藏》第四十六冊、《佛光大藏經‧法華藏》。若要更深入確實明了,可參考《法華玄義》十卷及《淨名玄義》中四卷。其他註解書有:

1.四教儀集解 三卷 宋‧從義撰

2.四教儀備釋 二卷 元‧元粹述

3.四教儀集註科 一卷 元‧蒙潤排定

4.四教儀集註節義 一卷 清‧靈耀節

5.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 二十卷 清‧性權記

【習題】

1.何謂五時八教?

2.試述化法四教的修行階位。

3.試述二十五方便。

4.試述圓教十乘觀法。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