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3 伍、密教與政治社會的關係

一、概述

從歷史背景來看,密教的興衰起落,與朝廷政治的護持與否,有著密切的關係。從早期雜密流傳到中國,其儀規中有禳災祈福、求雨治病、降伏鬼魅、護摩等法,以適應一般民眾需求為主。自開元三大士來到中國,純密的儀軌灌頂傳法,更是受到朝廷的重視而盛行一時。其後,因唐武宗的偏重道教及多種因素,密宗一如其他宗派被破壞、禁止。

西藏的密教更是與近代朝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元、明時代開始,西藏喇嘛受到帝王的尊仰,例如薩迦班智達和八思巴的接受元帝封爵,並授以政治權力治理西藏,始有西藏政教一體的關係;明代有八大法王受冊封,其政教力量亦因此擴展。又元、明兩代,因上有帝王的崇信,乃有臣民百姓的望風披靡,加速密教的盛行,自此產生政治與宗教相互的密切關係。

明朝嘉靖年間,第三世達賴索南嘉措,受蒙古王朝賜封「達賴」之號。至第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因受到清廷的支持,乃促導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得以確立,一直延續到今日的第十四世達賴丹增嘉措。藏密在政教合一制度的保護下,得以全面性的擴大發展。一九五九年,西藏受到中共的解放,藏教亦因此受到嚴重的破壞而幾近滅絕,但也隨著喇嘛的四處流亡,在海外各國民主政治的保護下,得以繼續發展。

二、中國密宗與朝廷社會的關係

密宗初傳中國,因其儀規中有為民設壇、祈福消災、求雨治病、傳授灌頂等密法,受到朝廷百官的崇信。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等初抵中國,即奉詔在宮中翻譯密宗經典,時或奉敕為國祈雨,或為皇帝、百官傳授灌頂大法等,種種靈異事件,致使朝野歸仰。

到了不空三藏,更是身歷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的帝師,詔任「特進鴻臚卿」。又幾次奉敕求雨或止雨而得到應驗,得玄宗皇帝頒賜紫袈裟一領,並親手加披,同時賜封「智藏」之號,因而集宮廷百官的護持,密宗因之發展於上層社會中,受到朝廷的保護。不空臥病時,代宗常敕使慰問,侍以名醫,並親往探視。曾任「開府議同三司」,之後加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示寂後,諡號為「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

惠果繼不空之後,為華陽公主治病得癒,以及修法、傳法諸多成就,於是更致力於啟建灌頂道場弘法度眾,歷任代宗、德宗、順宗三朝國師,倍受崇敬。

其後,唐武宗即位,因篤信道教,極力排佛,密教同樣被破壞,最後被禁止傳授。同時也因為密宗的儀規過於繁瑣,法器供品的需求極其豐富講究,非一般平民所能負荷,因此,唯限於在宮廷內傳授。少數傳到民間的密法,純屬祈福禳災、治病求雨等一般簡易咒語的行持,及世俗欲望求取。唐武宗肇發會昌法難,密宗僅存瑜伽燄口、施食儀軌及大悲、準提等咒語流傳下來。佛教其他宗派雖與密宗同時受到法難,其中禪、淨二宗仍在中國廣為流傳至今,因其與中國文化背景更能契合,又不需太多的資財,人人皆可受持,故有「密富禪貧方便淨」的說法。其他華嚴、天台、三論、法相各宗要典,均從韓日傳回,始有今日之盛況。

現今中國尚存的密法,乃元、明時代,因帝王的信仰,而由西藏、蒙古所傳入的藏密。

三、西藏喇嘛與元明兩代的關係

蒙古多數為遊牧民族,其所信仰多為巫祝的崇拜,然西藏民族與蒙古民族的生活習慣有許多相通之處,因此,蒙古元朝帝國很自然的藉西藏密教文化來充實內涵,再加上密教特有的咒術性格正符合蒙古民族的需求,藏密因此盛行於元朝。

西藏自朗達瑪王毀佛後,到十三世紀元朝建立的四百年間,長期處於群雄割據,權力分散的狀態。一直到窩闊台汗的次子闊端汗以武力屈服吐蕃,並吸收西藏的宗教文化,以彌補自己的不足,乃採取以藏治藏的政策,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由此應邀前往朝覲,當時有八思巴隨行。闊端汗授予薩迦班智達統治吐蕃中央十三萬戶的權位,自此蒙古王朝與西藏喇嘛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元世祖忽必烈繼闊端汗之後,於一二五三年召見八思巴,之後尊其為國師,並授以玉印。又為了翻譯佛典及學習經咒的方便,八思巴受命創造蒙古文字,受封為「大寶法王」,詔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元帝同時受第一次的密宗灌頂,因而更確立了薩迦派與朝廷的關係。藏密也因此興盛,廣行於蒙、藏、漢三地。

元朝雖然已經在中國歷史上消聲匿跡,但是因為西藏民族和蒙古民族間,有著一致的宗教信仰,所以至今仍保持深厚的族誼。

元末明初之時,薩迦派統治西藏的政權,為噶舉派所代替。《西藏民族政教史記》曰:「薩迦派所委之大臣懦弱無能,故被噶舉派大悉都菩提幢起而代之。全藏政治歸噶舉派管理者八十七年,堪稱太平盛世。」

明朝繼元朝之後,採取「以僧化俗」策略來治理西藏。以崇仰藏僧方式,廣封法王,重要者有八大法王,即:大乘法王、大寶法王、大慈法王、闡化王、贊善王、護教王、闡教王、輔教王等八位。

四、四大活佛與清朝的關係

在清朝的歷史中,曾有朝廷敕封西藏四大活佛的記載,即: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圖及章嘉胡土克圖。四大活佛均受到清廷的尊崇重視。此四大活佛皆屬格魯派(黃教)領袖,當時黃教普遍盛行,得到西藏民眾的歸仰。清廷因此授予四大活佛政權力量,對於藏、滿、蒙、回、漢之間的民族團結,起了相當的作用。

1.達賴:明朝嘉靖年間,格魯派的索南嘉措──三世達賴,應蒙古俺答汗之邀,遊化蒙古、西康、青海一帶,努力教化蒙古人改變以妻妾、奴僕殉葬的惡習,深受人民的感戴。其後,俺答汗封他為「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五世達賴受滿清順治皇帝的邀請到北京,備受尊崇,得到正式的冊封,「達賴喇嘛」的稱號也因之聲聞遐邇。

此後,清朝派駐藏大臣與達賴共理藏政。

2.班禪:梵文「博學廣大」之義。其活佛世系始自羅桑卻傑,為第五世達賴之師,住持扎什倫布寺。圓寂後,達賴下令尋覓班禪轉世靈童。此後皆由班禪轉世活佛歷任該寺住持,與達賴互為教授師。清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正式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是滿語「珍寶」的意思),並按照敕封達賴喇嘛之例,賜給金冊、金印,授權管理後藏地方,從此「班禪額爾德尼」的名號被固定下來。

3.哲布尊丹巴:最初為土謝圖汗送給編著《印度佛教史》的著名高僧多羅那他(一五七五~一六三四)「哲布尊丹巴」的尊號,即「尊貴的聖人」之意。多羅那他圓寂後,土謝圖汗的兒子被尊為第一世尊丹巴胡土克圖,其後依止四世班禪學經,又禮五世達賴為師,傳播格魯派教義於喀爾喀蒙古。其後,一世尊丹巴胡土克圖和清政府保持密切的關係,並堅決反對當時沙俄的入侵。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清政府正式冊封哲布尊丹巴為「大喇嘛」,承認其總領蒙古喀爾喀的地位。最後,圓寂於北京,清中央政府專管邊疆少數民族事務的理藩院上奏雍正皇帝:「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圖,黃教中第一人也,數數行善,垂九十年。當噶爾丹叛變時,率七族喀爾喀來歸,建立巨功。請如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之例,賜以名號、印冊。」雍正帝照准。從此,除按照達賴、班禪之例,賜給金冊、金印,並世世掌領喀爾喀喇嘛教。

4.章嘉胡土克圖:傳說原為薩迦派的一位活佛,元朝八思巴是第八世,第十世時改宗格魯派,從此成為黃教的活佛。其第十三世(一六四二~一七一五)生在青海的章嘉村,因而稱為章嘉活佛。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敕封章嘉為札薩克達喇嘛,承辦中央政府交辦有關喇嘛教事務,是京師喇嘛中的最高職銜。章嘉一生對於穩定青海政局及清朝廷加強對青海的行政管理,作了許多貢獻。所以後來又被任命為「多倫喇嘛廟總管喇嘛事務之札薩克喇嘛」,總領內蒙古喇嘛教。康熙四十五年(一七○六),正式冊封章嘉為「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敕賜金印一顆,是清代唯一得到「大國師」尊號的活佛。康熙皇帝鄭重宣布章嘉總領內蒙地位,從此確立了掌管理藩院喇嘛印務處,兼管內蒙古喇嘛教事務的章嘉胡土克圖活佛系統。

清朝冊封四大活佛,由班禪治理後藏,達賴主前藏(以上二者世世互為教授師),章嘉常住在京師兼管內蒙黃教事務,哲布尊丹巴宏化於外蒙。各各統治於一方,充份發揮了佛教的化導力量,以協助清政府安撫社會民心。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正式開始於達賴五世,成為全藏政教的領袖,一直持續到一九五九年,中共軍隊進入西藏,達賴出走到北印度達蘭沙拉地方,組成流亡政府,此政教形式仍一直延續至今日。

格魯派黃教之所以能夠迅速擴展,至今仍得到廣大信徒民眾支持,除了當初宗喀巴大師積極於宗教改革成功之外,清朝冊封四大活佛,並推動政教合一政策的影響,至深且巨。上述幾位活佛的轉世歷任,加強了今日藏教的普及與盛行。

從歷代密宗祖師的傳記記載,可以得知他們都是專研三藏,具有深厚的顯教經論基礎,並非捨離了顯教經論的中觀性空思想、大悲菩提心、菩薩修行次第,而另有一個密乘可得。如藏密格魯派(黃教)的規矩,進修密法,必須在顯教佛學院先修五部大論至少十年以上。之後,經過嚴格的辯經考試,取得「格西」資格,才能進入密學院,學習密法。

換句話說,抽離了顯教教法,正純密宗等於是「空中樓閣」。可惜現代部份學人輕顯重密,忽視了顯教經論的重要,盲目追求灌頂咒法,欲求快速成佛,或求世俗雙修法,以神通相炫耀,賣弄玄虛,這些全都偏離了佛陀教法的本懷。

顯密教法同為佛學的兩大主流,本是相通相融的。印度早期的密乘,皆與顯教中觀相涉,與般若會通,如印度知名的超岩寺,在八百講座中,大半皆屬顯學。阿底峽初抵西藏,見藏僧輕顯重密,戒律日衰,故積極於宣揚行果次第、顯密融和觀行。宗喀巴直承阿底峽教法,採擷各派所長,融成一家之說,貫通顯密,成立各大學院,提供顯密修學的次第。

近代有太虛大師的學生法尊法師(一九○一~一九八一),俗姓溫,河北深縣人。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六年間,歷經險阻,到西藏參學返回後,主持漢藏教理院十餘年,譯出多部藏密所依持的顯教經論,如:《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密宗道次第廣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辨法法性論》等,並著有《我去過西藏》的旅行日記,成為近代第一位揭開藏密神祕面紗,溝通漢藏佛教文化的高僧。

未來之際,顯密佛教的共同發揚,必然為世界人類和平帶來貢獻。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