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92 佛光山的衣食住行

關於衣食住行,五十年了,我們就是在這樣的艱難困苦中,一日復一日的這麼過著。假如說修行是在生活中修行、是在衣食住行中修行,佛光山的徒眾,和義工的師兄師姐們,在這裡幫忙服務的,這不就是生活裡面最大的修行嗎?

佛光山開山五十年來,出家的弟子住眾就有一千多人,換一件長衫,就要一千多件;一年穿二件褂褲,就要三千多套;鞋襪也需要四、五千雙。光是這個僧衣,就是個頭痛的問題,還有海青、袈裟、羅漢褂……一個人的裝備,金錢倒很容易解決,因為佛光山的徒眾所有收入,不論在學校、幼稚園教書的薪水,甚至在外面獲得的結緣、供養、誦經的單銀,他們都會繳回來。因此,買布不是很困難。

但是,做工就不容易了,做好後,穿起來要像一位出家人的衣服。尤其長衫的衣領,不容易做,不是一般的成衣店就能勝任。做得不合身,不像個出家人樣子,大家也不敢穿;尤其佛光山的規矩,著短褂不可以走出寮房,出外都要著長衫,衣冠整齊,出眾、法會必須穿搭海青袈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光是這一千多人的衣服,就夠你忙碌不堪。

再者,佛光山是一個僧團,講究集體生活,不准私蓄、不准私買,哪怕大家的牙刷、牙膏、肥皂、肥皂粉等日常用品,一律由常住供應,也都要幾千份,真是苦了負責庫房總務的人。

衣服還不打緊,吃飯更是嚴重的問題了。五十年來,佛光山雖沒有斷炊,但是一天三餐是少不了的。尤其早期,都燒粗糠、木屑,慢慢的才燒木柴,我大概預算,燒粗糠、木屑有十年的時間,燒木柴大概也有十多年,光是去收集木柴、樹枝,花費的時間也不少;有時候捨不得買,常住大眾都去撿人家不要的木柴回來,作為燃料。這也是一個出家人節省的生活。

直到二十年前,佛光山叢林學院和客人的齋堂還是分開使用,客人的飯食,都已經改用瓦斯作為燃料來烹煮,但是叢林學院的師生,為了節省開銷,還是繼續燒木柴。

每天來山的不是一千多人吃飯而已,客人來往,大概不是萬人吃飯,也總要有七、八千人,山上大眾的生活還容易估算,客人就難以應付了,廚房每天要供應這麼多的飯菜,有時候也捉摸不定今天有多少人來。因為中國傳統的習慣,到了寺廟拜佛,一定要吃素齋,不像基督教徒,做過禮拜以後,就離開了;我們為了這項傳統,凡做法會、共修,來了客人,不管是張三、李四,都要供應他的飯食。

有時候,一些遊客,也等於佛教界裡部分不是真心修道的出家人,他是來靠「教」吃飯,不是要來讓「佛教靠我」、來為佛教發心。這些遊客,吃定了寺廟,吃過了以後,嘴一抹就離開了,他也不知道我們三餐的來路困難;甚至,有的人還大聲的說:「在寺廟吃一餐飯還要錢啊!」

為了避免他們造謠,我們也不敢主動跟遊客談到金錢的事情,就想縮小範圍,不必經常為了張羅吃飯的問題而費心。但是,遊覽車還是一樣,甚至有的十一點鐘打電話來:「我們有五百人,十二點鐘要到你們那裡吃飯。」「我們有一千人,要到你們那裡吃飯。」跟他說:「對不起,你怎麼不早一點來說,我們來不及做啊!」他說:「對不起,我忘記了。但我現在已經在路上。」不得辦法,只有動員全山的大家撿菜、煮飯。

我記得有好多次五百人吃飯,吃過了以後,導遊只給二十塊錢;還有一次,大約有一千人吃飯,席開一百桌,導遊到服務台只給五塊錢,服務台的小姐面有難色,意思是:「你們千人到這裡吃一餐飯,怎麼可以只給五塊錢呢?」他在櫃台前一拍,大罵:「你們寺院不是添油香就好了嗎?你們要賺多少錢啊!」服務小姐一聽,就不敢開口了。可是,其他的客人聽到導遊發脾氣,還認為他罵得有理,附和說:「對啊!寺廟還計較金錢嗎?」

可憐的我們,經常就這樣五十桌、一百桌,供應這許多遊客食用,卻只能收五塊錢、二十塊錢,這樣也不知道多少次。

甚至一年下來,那許多遊覽公司開給我們的支票,至少有一百多張沒有辦法兌現,回頭找遊覽公司,大部分不是改了名,就是搬家,已經找不到了。不過,這也好,讓佛光山行菩薩道,廣結善緣,給人家吃,應該不會吃窮的。只是遇到大假日,就如過年,一天可能都要供應幾萬人吃飯,廚房裡的人,燒啊!煮啊!一天下來,實在忙得精疲力竭。

有時候欠菜伯錢太多了,他也會不高興。最早我們也想自己種植園田,自耕自食、自給自足好了。但是種了菜,忙了一個月,來的客人一天就把它吃完了。後來想想,實在太不划算了,只好再跟菜伯買菜,這樣也過了五十年。

有時候水電費繳不出來,管錢的人,也生氣不幹了。為了節約用水,常住大眾都是等到朝山會舘的客人用完以後,再跑了去洗衣服;像在朝山會舘,大家常常笑著說,在吃「蜜絲佛陀」(早期台灣進口化妝品之一)的菜,因為經常留下客人的口紅味道。

我對於廚房的典座,煮飯、撿菜的那許多發心菩薩,總是感到於心不忍,所以經常把人家供養給佛祖的水果留下來集中,分送給廚房的大眾食用。有時候人家結緣的錢財多下來,我也不敢給哪一個單位使用,都買肥皂、肥皂粉,供應廚房的人,給他們洗衣服,或者清洗廚房,維護環境的衛生,保持飯菜的新鮮美味。雖然簡單,也是五十年來,就這麼樣過去了。

說到「住」,就更不簡單了,佛光山本來只想蓋僧團住的一百人寮房,給客人預備住兩百人。但是不斷的有客人要求,「我們從北部來的,到了南部不住佛光山,住到哪裡去呢?」所以佛光山就陸續建朝山會舘、麻竹園、金佛樓、玉佛樓、雲居樓……一棟棟應信徒需要,慢慢建起來,供應大家住宿,現在約莫已經超過三千個床鋪。

但是有的人來,他不喜歡兩個人共住,只想一個人住一間,這讓常住很為難。一人一房,實在沒有辦法臨時增加這麼多的房間,甚至遇到大活動、法會,人數超過三千人以上,連徒眾、學生的床鋪都讓出來,到講堂、教室、圖書館打地鋪了,床位還是不夠。我跟他們說,實在沒有辦法進住了!他們不答應,一定非得要住下來不可。不得已只有跟他們說:「那只能打地鋪了。」把修持的禪堂讓出來打地鋪,把念佛堂讓出來打地鋪,把講堂讓出來打地鋪。可是睡到地鋪的信徒都非常不高興。

記得有一次,聽到一個信徒在打地鋪時很氣憤,大聲的叫:「這個鬼地方,都沒有床鋪睡,下次不來了。」這實在沒有辦法,我也沒有請你,你來不來都是隨你的自由了。

但是到了第二年,又看到他來,那我只得跟他幽默一下:「你不是說不來的嗎?」他說:「不來佛光山拜佛不安心。」

過去我也常有打地鋪,記得有一次山上辦活動,由於人多,朝山會舘不夠住,我就把寮房空出來給其他人住,自己則在露天的陽台過了一夜。當時我就想起朱元璋的一首偈:「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或許這就是出家人隨遇而安、隨緣自在的性格吧。

我們為了讓信徒歡喜,讓信徒安心,也希望讓遊客歡喜、安心,祈願他們能從遊客變成信徒,從信徒變成佛光山的有緣人。就這樣,五十年來,一般人說「日日難過,日日過」,真的就是這樣度日艱難,處處艱難。

房子來不及蓋,學生又不斷的增加,像叢林學院曾經到達六百多個學生;這六百多個床鋪,解決都困難了,何況三千位信徒的床鋪,要多少房屋才能容納?但是土地就只有這麼多,錢財就這麼一點,現在建築的材料不斷的漲價,建築的房舍又要不斷的增加,所以我對於那許多負責建築的徒眾,經常都是對他們合掌、抱歉,感謝他們的辛勞、委屈。

到今天,佛光山五十年了,朝山會舘在三、四十年前給客人住宿的寮房,每間都有空調,但是叢林學院的師生、出家眾住的寮房,到現在都沒有空調;出家人克勤克儉,每天五點半起床,早晚功課、定課、為大眾服務……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這些外面的人都不知道,還說佛光山沒有修行,如果這些不是修行,怎樣才叫修行呢?

像這許多煩惱的事情,慢慢要把它轉成菩提,實在也要很大的發心。在佛光山,確實是要廣結善緣,要行菩薩道,沒有發大心的人,甚至不容易接受這樣一日又一日重複的困難。說起來,實在要有精神力、願力,發心、度眾、結緣,才有佛光山,沒有願力是不行的。

另外,談到「行」,五十年前汽車還不是很普遍的時候,我為了讓徒眾、學生有機會和我出外參訪,就買了一部九人座的車子,並請車廠替我改裝成可以坐二十六人的位子,取名為「載卡多」。

由於是九人座改裝,每次出門都坐二十幾個人,重量太重,輪胎太小,總是一路顛簸搖晃,甚至有好幾次連人帶車衝入水溝,翻到路邊;承蒙佛菩薩保佑,都是有驚無險,平安抵達目的地。

後來車子實在太老舊了,無法再繼續行駛,弟子就想把它回收賣掉,我堅持不肯,我說:「感恩老爺車跟著我們南征北討,同甘共苦,走遍全台灣各地,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現在退休了,我要為它『養老』。等它更老朽,將鐵皮、輪胎、玻璃,都埋葬在本山的一角之地,不讓它流失到山外去。我們要讓它在佛光山的這塊土地上,永遠和我們共同長存。」後來「汽車養老」的故事,在佛光山傳為美談多年。

佛光山開山五十年來,一直無法解決的,就是停車問題。為了有停車場供應來山遊客停車,傷透了腦筋,想給大家都有一個車位停車,我們希望政府出面幫忙解決停車場問題,但是政府只知道收民眾的燃料稅、行車稅金,停車不停車,就由民間自己來負責了。

一般說來,山門前都是佛教聖地的門面,不會做停車場;但是不得已,像佛光山的不二門前,也供應大家停大小車輛。像普門中學的操場,是特製的PU跑道,本來是給學生在上面運動的,但是不得辦法,也只有供應信眾停車。

甚至,育幼院小孩子的遊樂場、運動場,也給車輛停得滿滿的,兒童只有在室內活動,外面的場地,都不得辦法出入使用;外環道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供應給大家停車,只有委屈大家在車道界線內,彎來曲去行走,實在也顧不了安全與否了。只要有一點地方,都想把它讓出來,供應給大家停車之用。

因為社會不斷的發展,為了便利,幾乎人人來山都駕駛汽車,所以高速公路堵車,來佛光山路上,行車、停車的問題,就更加嚴重了。

尤其,一些司機都講究要把車子停放在最好的位置,還有的人,為了圖自己方便,停在門口,擋住人家的門路進出;也有一些人不會調整自己車輛停放的位置,尺寸、距離都有固定,他卻超越方格線,讓其他的車輛停不進來,連帶交通也受到阻礙。

光是每年山上的法會、春節平安燈會等各類大型活動,山上多少的法師,都要去幫忙解決交通停放問題。幾十年來,停車困難的問題,痛在我們的頭腦裡,痛在我們心上,這些又何足為外人道呢?

關於衣食住行,五十年了,我們就是在這樣的艱難困苦中,一日復一日的這麼過著。假如說修行是在生活中修行、是在衣食住行中修行,佛光山的徒眾和義工的師兄師姐們,在這裡幫忙服務的,這不就是生活裡面最大的修行嗎?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