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0 北海道場

北海道場座落於新北市石門區石門洞境內,位於台灣地理位置的最北端。前臨台灣海峽,後倚陽明山國家公園,朝看北海春曉,海面雲氣升騰,日出而散,海連天、天連海景觀,令人望之心曠神怡。在北海住上一宿,晨鐘暮鼓、漁山梵唄,自然會在心中生起無限的寧靜祥和,有如身處世外桃源中。

北海道場建立迄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在佛光山的道場建設上,可說是獨樹一格,別具特色。由於北海岸風勢強勁,冬季煙雨濛濛,為配合特殊氣候環境,我在建築設計上捨傳統宮殿式造型,而採用中國古城門型式設計,堪稱台灣佛教道場的一大創新。

一九八二年,旅居日本多年的華僑王村文彥居士,在北海岸石門鄉的山坡林區,購買一片三十二甲的丘陵地,預定建設安養院,卻因山坡地生態環境不符合山林水保的開發條件,即暫捨開發計畫。當時他曾作一夢,見觀世音菩薩示現指示:「此山坡地最適合佛教建寺安僧,是弘法利生的寶地,若願捐獻這山坡地建立佛寺,將來必能大弘佛法,高僧輩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造福人間。」王村文彥夢醒後,將此事與家人商量,眾人於是決定獻出這片土地作僧伽教育用。

事後,王居士四處尋覓台灣寺院道場,但皆不相應。後來有緣於台北普門寺聽我開示,得知佛光山以教育培養人才的理念,不但在佛光山創設叢林學院,亦於各地廣設人間佛教的正信道場,尤其正在台北尋找一處辦學之地。便將北海之地捐獻佛光山,作為佛教學院教育用地。同年,我指示普門寺住持慈容法師,就近負責開發建設北海道場的事務。

一九八三年,首任住持慈容法師、監寺永平法師,開始進行北海道場第一期建築工程。三年後,北海道場第一期工程完成,我規劃這裡有佛殿、客堂、教室、齋堂、大寮,及五十餘間寮房。一九八七年元月,我將「台北女子佛學院」由台北市松江路搬遷至此處,由永固法師擔任教務工作,從此學生有了一處專心修學的環境。此外,道場並定期舉辦朝山、八關齋戒、營隊等活動,以帶動佛教信仰與修持為發展方向。

一九八九年,第二期工程的北海學部教學大樓竣工。隔年,我將台北女子佛學院遷移到基隆的極樂寺,又將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遷到北海道場,成立北海男眾學部。常住特派心定和尚擔任住持,慧傳法師負起叢林學院男眾學部的教育工作。

佛光山叢林學院北海男眾學部,成立一年後(一九九一),已經成為全國唯一、最多、最大且具國際成員的男眾學部。道場一切井然有序地運作,原以為男眾管理的寺廟,在生活上沒有女眾的周全,沒想到難得的整齊規矩。我多次前來與男眾同學授課,開示講話,鼓勵他們要耐得住叢林的磨鍊。隔年,由慧傳接任住持,慧義當家,慧寬接任男眾學部院長。一九九五年,北海男眾佛學院與佛光山沙彌學園,互相交換學區。三年後,沙彌學園又遷回佛光山叢林學院,與男眾學部統一教學上課。

二年後,我將道場再次交付女眾管理,鼓勵多舉辦念佛、禪修、朝山、八關齋戒;又因場地大,空間設備齊全,很適合舉辦青年、兒童營隊、幼童軍、親子活動、講習會等。尤其北海道場優美的大自然生態保育環境,孕育許多天然野生藥草;吸引許多兒童、青少年乃至中國醫藥學會師生都來舉辦「生活體驗營」,他們驚喜的發現道:「北海道場滿山都是寶。」

北海道場從啟建至今已三十年歷史,當初建商因載運北海岸的海沙加入混泥土灌漿,因此海沙鹽分與海岸濕氣滲透鋼筋,使鋼骨結構快速生銹。經歷三十年來的節氣交換、熱脹冷縮下,許多地方都呈現裂縫、漏水,甚至位移。我責成二任住持永平、永均重新整修,如今已煥然一新,在現代感中饒富藝術、宗教、人文氣息,到訪的信眾皆讚歎宛如人間仙境。

歷經幾度春秋,物換星移,北海道場多年來為佛光山培育出諸多優秀僧青年。如今以文化藝術、教育共修,對廣大社會大眾廣開大門接引,成為北台灣教育培訓的好地方。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