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2 香港佛光道場

我在一九六三年第一次訪問香港時,深深了解到香港與佛教的關係因緣甚深。現在我們唱的〈僧寶讚〉,裡面有一句「浮杯渡海剎那時」,講的就是南北朝時代杯渡禪師乘木杯渡海到屯門山的故事,可見佛教很早就傳播到香港。此外,東蓮覺苑和鹿野苑,都是當初棲霞山師祖,我的得戒和尚若舜長老弘法的道場,也都與我有著深厚的法脈因緣。

香港的佛教大約在一九三○年前後,棲霞山的若舜老和尚,以及泰州的靄亭長老到香港弘法,開始帶動佛教的利生事業。當時若舜長老為了棲霞山的建設到香港募捐,得到東蓮覺苑何張蓮覺居士的支持,後來在香港九龍塘還建了鹿野苑道場,成為棲霞山的下院。靄亭法師是鎮江竹林寺住持退居,受張蓮覺居士之請,成立「寶覺佛學研究社」,培育女性佛教人才,香港佛教就有了義學與講經弘法。

國共戰爭爆發後,江南地區的法師陸續到香港,如金山寺方丈太滄和尚、常州天寧寺的退居老和尚證蓮老、漢藏教理院任教的印順法師等。其他還有年輕一代的演培、海仁、仁俊、月基、佛聲法師等,一下子香港的佛教成為江蘇僧人的天下。後來又轉換為東北大德坐鎮,如東北三老倓虛、樂果、定西和尚,繼之有他們的弟子如覺光、洗塵、永惺、大光法師等,也都紛紛到香港弘法。可說集全國僧侶的精華,香港佛教也一下子改由東北大德主持了。

香港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組織就是「香港佛教聯合會」,數十年來皆由覺光長老擔任會長,致力於弘法、教育、慈善、安老等事業。皈依弟子數十萬,備受香港教界推崇,為香港佛教界領袖。每回到香港,承他抬愛,對我十分關照愛護,我們今天能在香港發展,與他的幫助有很大關係。

但事實上香港佛教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文化的推動方面。一九五五年,嚴寬祜居士為了法寶的保存與弘傳,設立「香港佛經流通處」,專門印贈、流通佛教經書和法器。當時,台灣與大陸音訊難通,香港成為當然的轉運站,而嚴寬祜的「香港佛經流通處」,其服務內容除了經典佛像以外,舉凡教界的請託代辦,皆一概義務承攬。當時在台灣三重埔辦理「佛教文化服務處」的李新桃(慈莊法師)、張優理(慈惠法師),便是以通訊方式向嚴寬祜請購法物,如此一來一往,結下日後嚴居士與佛光山的深厚因緣。

直到一九八三年,有鑒於香港社會發展快速,以及基督教在香港積極宣揚,有超越佛教之勢。這時自覺應當為佛教盡一分心力,乃經由當時在佛光山讀書的學生文瑜和瑞姍介紹,在九龍找到一間小房子,我就指派依如前往,在九龍成立第一個弘法據點「佛香精舍」。這裡除了協助往來於港台兩地的信眾辦理簽證手續,以及佛光山徒眾出國弘法過境時提供接送及食宿等服務外,更舉辦多項弘法活動,致力推動學佛風氣;同時,也成為兩岸佛教交流的中繼站。

但是這時的香港佛教已經是以東北法師為主流領導,依如以一個台灣比丘尼的身分,要在他們當中立足實屬不易。難得的是,他很低調的在佛香精舍活動,整整住了十年,時常拜訪各長老法師,與他們合作,慢慢地才獲得他們認同,後來也給他一個香港佛教聯合會理事的名義。

到了一九八七年,香港「法住學會」創辦人霍韜晦居士出版了《法住月刊》,要我為他寫文章。他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之前我們沒有往來過,他卻邀請我去講《般若心經》。這次因緣以後就有信徒出面,邀請我到油麻地梁顯利社區服務中心講演,接著又轉往場地比較大,能容納一千多人的沙田大會堂。

在沙田大會堂講了二年後,一九九○年,在李小龍的女友丁珮小姐邀請下,我開始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講演。就這樣一直講到二○○六年,整整二十年不曾間斷。我除了開大座講經外,還邀請香港的社會名士講說,如香港理工大學潘宗光校長、香港大學李焯芬副校長,以及何顯貴律師、翁裕雄醫師等,都曾參與法布施。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也曾以梵唄音樂弘法,甚至還邀請香港佛教的青年法師,如願炯法師一起參加唱頌弘法。另外香港的著名藝人歌手,如冉肖玲、鄺美雲、曾志偉、陳曉東、郭富城等,以及有粵劇伶王之稱的新馬師曾,都曾參與講座演唱佛歌。

香港的信徒告訴我,在我之前,不曾有法師在這裡舉辦過講座,所以他們說我是唯一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辦佛經講座的出家人。其實我不覺得這有什麼了不起,讓我感動的是,香港信眾信仰佛教的教性很強,聞法的態度很積極懇切。香港人通常移民到一個地方,都是先問哪裡可以拜佛,再問如何賺錢,可見他們的信仰是真正落實在生命中。

隨著紅館講演一年接著一年舉辦,信徒不斷增加,場地亦不敷應用。一九九一年,因緣成熟下,在旺角窩打老道購置一個較大的佛堂,取名「佛香講堂」。講堂占地二萬六千平方呎,兼具大殿、禪堂、教室、齋堂、圖書館、佛光緣書局,在當時被喻為全港最大的「都市道場」。

一九九一年,佛香講堂與香港佛光協會同時成立,積極從事弘法利生事業。在文教方面辦有都市佛學院、香港佛教學院、佛學講座、兒童班、青年團、婦女法座會、義工培訓等多元化課程講習,每期開課都是上千人報名。還有每年佛誕節都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辦「佛誕嘉年華」浴佛淨心活動,這十年來參與人數更多達十萬人以上。並特別成立慈善委員會,積極推展社會慈善救濟工作。如前往中國大陸設立希望小學、發放獎學金、創辦醫院;還定期到香港各監獄布教,災難救援等。

因為在社會慈善的努力,香港政府更於一九九八年與佛香講堂合作,提供百分之八十的資金,成立「羅陳楚思老人中心」,為千餘位長者提供服務;乃至香港佛光協會也曾榮獲香港政府頒發「公益金特別籌募獎」等,這一切在在證明,只要真心為大眾服務,總會得到共鳴。

一九九七年,為了給予港人一個安定未來的方向,我將第六屆國際佛光會會員代表大會選在香港國際展貿中心舉行,並以「圓滿自在」作為大會的主題演說,希望藉此讓信徒和港人得到安心。又在二○○四年,集兩岸佛教界藏傳、南傳、北傳佛教,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辦「海峽兩岸佛教音樂展演」,不但轟動一時,也為兩岸三地宗教交流留下見證。

三十多年來我們在香港的弘法活動一年比一年熱絡,每天都有上千人在那小小的講堂進出。為了服務盛情求法的信眾,決定在黃金寶地的香港再找尋一處寬廣的地方,以因應未來弘法發展的需要。

二○○八年由時任住持的滿蓮,找到位於九龍灣宏光道一號的新建商業大廈「億京中心」,作為「香港佛光道場」弘法地點。二○一○年四月十一日我前往主持落成啟用典禮,同時邀請了國家宗教事務局蔣堅永副局長、梁愛詩太平紳士、鳳凰衛視行政總裁劉長樂太平紳士、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黎時煖居士、香港寶蓮禪寺住持智慧法師等共同與會,各界嘉賓及信眾五千人共同見證。

香港佛光道場以文化傳播為主,有社教、公益、慈善等活動。設有大殿、美術館、滴水坊、會議室、圖書館、錄音室、兒童室、教室、禪堂、齋堂等,是一所兼具教育、文化、信仰、修行及聯誼、休閒等多功能的道場。希望道場的設立,可以讓身處經濟高度發展、生活步調緊湊的香港大眾,增加一處身心安頓的心靈加油站。

香港道場在歷任住持慈惠、依如、永妙、滿蓮及現任住持永富的領導下,弘法利生事業蒸蒸日上。尤其,歷任協會會長嚴寬祜、林耀明、吳其鴻、翁裕雄、陳漢斌、鄺美雲等人都是深孚眾望的優秀領導,加上熱心推動佛教事業的蔡蝴蝶、陳捷中、張秀嬌、張偉明、李卓儒等眾多功德主的護持下,佛光人在社會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事業上的成果,都深獲香港政府及社會肯定。

特別的是,香港的大學也因為我的弘法跟我們建立了因緣。香港中文大學二○○五年與佛光山合作,共同成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希望透過雙方合作,使人間佛教的研究更上一層樓。承他們看得起與佛光山合作,讓人間佛教推向高等學府,可以說意義非凡。

現任校長沈祖堯、前任校長劉遵義都是我們的佛光之友,沈校長曾幾次上山來拜訪我,雖然他是天主教徒,卻是一位非常有佛心的校長。現在中心的主任陳劍鍠教授,是一位專業又有人間佛教性格的學者,中心在他的領導下生氣蓬勃,經常舉辦各項學術研討會,相信未來佛光山的學術發展,必定有一番新氣象。

可以說,我這一生與香港佛教是結了很多的好因好緣,一方面是因為香港人信仰虔誠,所以多年來讓我有機會不斷到香港弘法。還有香港媒體的熱心報導,如《星島日報》、《東方日報》、《天天日報》、《成報》、《快報》、《大公報》、《文匯報》、《亞洲週刊》等,乃至電子媒體,如衛視中文台、無線電視台、香港電台等,都長期報導我的弘法新聞,甚至專訪報導。尤以鳳凰衛視劉長樂總裁對我的友誼幫助最大。

在香港旁邊還有一個澳門特別行政區,我在香港講演時,就常有澳門信眾自發性組團來聽經。一九九一年在信眾的祈請下成立「澳門禪淨中心」,這個地方雖然類似美國拉斯維加斯,但是普遍民眾都是有佛教信仰,所以我曾在此主持過一千六百人的皈依典禮,也在澳門綜合藝術館舉辦二千餘名信眾的佛學講座,二○一二年獲澳門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給我。二十五年來先後有監寺永印、覺仁在此堅守崗位,弘法利生,為澳門普施清涼的甘露。

走遍世界五大洲建寺弘法,經常有無數的廣東人前往聞法,並且就近護持,因此我曾經說過:「如果今天我所推動的國際化佛教能有一些成就,最要感謝的就是香港信眾給我的因緣成就。」特別近幾年來,香港信徒不斷地回到佛光山來禮佛,對佛陀紀念館持續的發心,帶團前往大陸宜興大覺寺禮祖。所以香港人對世界佛教的傳播,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他們寫下的歷史,將是當代佛教史上重要的一頁。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