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4 【附錄一】如何認識佛光山?

看佛光山,不但要看開山三十年來的軌跡,也要看它所繼承的法統與宗風。因應時勢,應用善巧方便,然萬變不離其宗,「非佛不做」始終是佛光山不變的原則。希望社會大眾不但能夠從內容、大眾、制度、歷史各方面來了解佛光山,並且發心立願參與我們的弘法行列,攜手同建人間淨土。

    要看佛光山的內容,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表

    要看佛光山的大眾,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人

    要看佛光山的制度,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案

    要看佛光山的歷史,不要只看佛光山的一時

佛光山開山三十年以來,為佛教帶來中興氣象,其成就為大家一致肯定,當然也有少數人是霧裡看花,並不十分了解。由於本刊是佛光山文化事業之一,對於如何認識佛光山,略述四點意見提供大眾參考:

一、要看佛光山的內容,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表

佛光山在短短三十年間,已擁有百餘所別分院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尤以本山和在美國、澳洲所建的西來寺與南天寺最具規模,分別被譽為台灣第一大叢林(佛光山)、北美洲最大佛教寺院(西來寺)、南半球最大佛教道場(南天寺)。儘管我們的道場,在外表上以莊嚴堂皇著稱,但那只是佛光山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夠進一步從理念、思想、宗風、貢獻等方面來了解佛光山。

例如:在文化方面,「佛光山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以新式標點、分段、考據、註解的現代藏經供養大眾,佛光出版社與普門、覺世等雜誌社發行佛教刊物,以雅俗共賞的文字般若淨化社會;二十間圖書館,九間美術館,以豐富的文物美化人生。在教育方面,十二間佛學院、四所大學不斷為佛教注入新血;世界佛學會考、國際佛教會議,帶動全球各地的學佛風氣;佛學夏令營、佛學講習會、都市佛學院、星期兒童班,將菩提種子撒滿世界各個角落。在慈善方面,大慈育幼院、施診醫療隊、老人之家、花園墓地的設立,使生老病死皆有所安。在修持方面,佛光山在世界各地的信徒於每週六同一時間念佛共修,其他因應當地情況的定期共修法會及十餘所禪堂、念佛堂、抄經堂、禮懺堂對於淨化人心也貢獻良多。

要看佛光山的內容、大眾,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表。

佛光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為娑婆世界點燃光亮的明燈;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工作信條服務大眾,是真正有修有證的教團。能夠由外而內,由內而外地去洞徹佛光山迅速發展的原因,才算真正了解佛光山。

二、要看佛光山的大眾,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人

佛光山是一個以大眾福祉為依歸的道場,我們的開山大師星雲上人不但經常鼓勵寺眾發揮「以眾為我」的精神弘法利生,即使在主持皈依典禮時,也一再向信眾強調:皈依是皈依三寶,非只皈依僧寶;皈依僧寶是皈依教團,非只皈依個人。

基於此種種理念,星雲上人於開山之始,就將佛光山建設為七眾共有的道場,其中比丘、比丘尼都受過完整的佛學教育,二六時中以熱忱服務供養十方大眾;而教士、師姑制度的設立,為在家男女信眾首開安居叢林、學佛修行的先例,對於僧信融和與佛教發展有莫大的助益。此外,有關大眾的事務,佛光山向來以會議集眾、協調溝通;對於一般的信徒,則鼓勵他們參加講習訓練,考取檀講師、檀教師、檀導師,與出家僧眾一齊分擔弘傳佛法的責任。

佛光山更是一個塑造集體創作奇蹟的道場,每天清晨四點三十分起床板聲後,展開寺眾一天的修持與工作,往往直到深夜,仍孜孜不倦地策劃、寫作、閱藏、論道。其中或有少數人喜歡幽居山林,閉關自修,雖在容許之列,但不能依此判定佛光山是離群索居的道場,更不能因而抹煞佛光山行菩薩道的成就。

三、要看佛光山的制度,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案

佛光山秉承佛陀「依法不依人」的教示,以完善的制度來統理大眾。例如:宗務委員會章程、共住規約、請假辦法、參學條例等,不但指導寺務進行,規範住眾生活,保障寺眾權益,更能發揚僧團「六和敬」的精神。其他如輪調、布薩等制度,與現代管理觀念不謀而合;佛光人不私收徒眾、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徒、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託、不私置產業、不私造飲食的規定,揚棄教界多年陋習,使法水得以長流世界五大洲。

佛光山的職位沒有高低之分,文化社教、教學研究、寺務行政等,儘管各有所司,職有所長,大家都在一個師承制度之下,共同為興隆佛教而奉獻心力。其中偶有言行不守佛門規矩者,不能視為佛光山的常例。以蠡無法測海,以管不能窺天,認識佛光山,不能看單獨個案,必須看整體的制度。

四、要看佛光山的歷史,不要只看佛光山的一時

想要了解任何一個國家或團體,必須知道它的歷史。同樣的,看佛光山,不但要看開山三十年來的軌跡,也要看它所繼承的法統與宗風。例如:在硬體方面的殿堂布置、法會儀式,佛光山咸皆延續傳統精神;在儀制方面的鐘板號令、清規制度,佛光山無不遵奉叢林古制;在生活方面,古德的犧牲奉獻是佛光人刻苦修持的榜樣;在思想方面,佛陀的人間佛教是佛光人生活作息的圭臬。總而言之,佛光山上繼教主佛陀示教利喜的悲心,中繼臨濟祖師活潑伶俐的道風,近繼星雲上人創立教團的宗旨,其法統可謂淵源流長,一以貫之。

佛法固然是亙古今而不變的真理,但佛子肩負發揚光大的責任,必須使其歷萬劫而長新,才能廣收利濟群倫的功效,所以有時必須因應時勢,應用善巧方便,然萬變不離其宗,「非佛不作」始終是佛光山不變的原則。一時的得失無關閎旨,偶發的事件不足為斷,我們必須以歷史的宏觀來認識佛光山。

佛光山的利生事業,在時間上承先啟後,在空間上遍布全球,希望社會大眾不但能夠從內容、大眾、制度、歷史各方面來了解佛光山,並且發心立願參與我們的弘法行列,攜手同建人間淨土。

           寫於一九九七年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