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27 台北道場

台北道場座落在台北市松山火車站旁,處於一個非常精華的鬧區中,真是名副其實的紅塵道場。前有五分埔商圈、旁有饒河街夜市及松山火車站,地鐵、高鐵、捷運都在此交會,交通非常便捷。尤其附近就是台北鑽石地段的信義商業區,有一○一大樓、華納威秀影城、誠品書局、松山文創區。我們能在這樣的黃金地段設立一個道場,最初原因就是要做佛教事業之用。

我對佛教事業一向有所堅持,要為佛教辦一份報紙、設一個電台、開一家電視台、創一所大學,這是一直埋藏在心底的心願。秉持著不強求但順勢、不放棄但待因緣的個性,相信佛法中「有願必成」的信念,希望有生之年能圓滿心願。一九九三年因應佛光大學籌備的因緣,我們亟需在台北有一處辦事地點。當時的普門寺已經不夠使用,連自身法會都要排到地下室。有鑑於此,我決定在台北市另覓一處,成立都會道場,以提供佛教事業發展使用。

當年,我在普門寺邀約北區功德主近二百人,向大家報告佛光山近二十多年的發展,同時說明未來的四大發展方向:一、開辦佛光衛視;二、設立佛光電台;三、發行《佛光日報》;四、創建佛光大學。我告訴在場的功德主,為了佛光四大事業有一辦事地點,因此計畫購買位於松山區一處大樓。當場許多功德主都非常肯定我的想法,願意為佛教事業共襄盛舉,成就新道場的設立。

一九九四年二月,農曆新春期間,佛光山台北道場正式啟用,首任住持由一向熟悉台北的慈容法師負責。從二月十日(農曆正月初一日)起至三月三十日(農曆二月十九日)止,舉辦「佛光山台北道場啟建四十九日福慧共修法會」,內容包括開鎖啟用、落成典禮、佛像開光、供佛齋天、大悲懺祈福法會、「生命的活水」系列講座、素齋談禪、森磊觀書畫藝術展及佛光大學書畫義賣等,這些活動不但提升大眾信仰層面,更拓展佛教與社會的連結,再次創下佛教歷史的新頁。

開光落成典禮當天,蒞臨的貴賓有時任監察院長陳履安、中國國民黨秘書長許水德、內政部長吳伯雄共同剪綵。當時我為台北道場的帤來發展,立下:一、傳統與現代融合;二、僧眾與信眾共有;三、行持與慧解並重;四、佛教與藝文合一等四大方向與特色。對一個現代化的道場,我希望是僧信共弘佛法,並以佛教與藝文結合,展現寺院多元化的功能。

四十九天中最精采的,就是每晚七點半的「生命的活水」講座,當時邀請了四十九位各行各業的知名人士,暢談「佛教與我」。包含時任內政部長的吳伯雄、天主教台北總主教羅光、中央日報社社長石永貴、畫家梁丹丰、文藝評論家尹雪曼、歷史學家柏楊、節目主持人高信譚、詩人畫家蔣勳、作家司馬中原等。四十九天內共計二萬多人參加,實踐了我心中僧信共有、多元包容的理念。

同時間,台北道場也為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舉辦首次的「佛光緣精品書畫義賣」,號召信徒大眾響應。我向大家展示了多年來收藏的珍品,如張大千先生親自送我的墨荷、觀音,溥心畬的畫作,黃君璧的山水畫等;以及趙樸初、于右任、郎靜山等名家的書法墨寶。最令人感動的是當時張大千的「觀世音」和「墨荷」,竟連續拍賣二次,共籌得一億六千萬元新台幣,那一場義賣真是感動所有人。感謝藝文界人士的結緣,所以之後我將它稱為「佛光緣」。

為了延續這分善緣美意,就在道場成立了「佛光緣美術館」,這是佛教界第一所專業的美術館,之後又在世界各地陸續設立二十多個分館,分別位於台灣、美國洛杉磯、法國巴黎、澳洲雪梨、馬來西亞等地。我們將佛教與藝文結合起來,在熱鬧都會中廣植淨蓮,它的設備雖無法和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媲美,但是因為它的書畫文物具有「佛法」的內涵,也就彰顯了其珍貴的價值。

此外,為了帶動道場的知名度,接引社會賢達,每天均由我親自主持「素齋談禪」。因為佛門的素齋也是度眾的方便,我就將聞法、喝茶、吃飯,總的合稱「素齋談禪」。尤其能以素齋供眾也表達我的一分誠意,於中談禪論道更能聞法歡喜。受邀的貴賓有蔣孝嚴、蔣孝慈、吳伯雄、辜振甫、郝柏村、蔡其瑞、趙藤雄、陸鏗、卜大中、趙怡、林富村、夏玉順、趙大深等中外人士,實在是不勝枚舉。

另外一提,這當中有一位自謙「小人物」的余福隆先生,因為和工廠員工與我一齊「素齋談禪」的因緣,而發心捐獻台北道場十二樓的地板石材。當初我只是隨喜應邀,臨時提議拜訪他的工廠滿其所願,結果夫婦倆與全體員工大為驚喜,而有此意外收穫!所謂廣結善緣,余福隆夫婦正是最好的例子。

台北道場成立後最殊勝的事情,莫過從印度經泰國迎回台灣的佛牙舍利供奉一事。一九九八年四月九日,印度的佛牙舍利到台灣,從桃園機場一路回到台北道場,先在松山火車站前廣場,設立臨時壇場舉行祈福迴向後,我將佛牙舍利恭請回台北道場十四樓的如來殿安奉。長達六個月當中,前往瞻仰禮拜的諸山長老、信眾及各界人士,高達數十萬人,主動加入服務行列的義工,也超過萬人以上。這次供奉後不但道場的信徒增加,就連整個台北地區的學佛風氣也跟著熱絡起來,這都是佛陀的光明加被。

另外,我經常在此與各界學者專家交流對談,二○○六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審人馬悅然教授及瑞典漢學家羅多弼教授拜訪佛光山,我特地邀他們於台北道場舉辦「當東方遇上西方」對話,分別就「佛教與中國文學」、「佛教與世界和平」議題談論。另外,又同文學大家白先勇暢談「佛教與文學」。這些都是希望帶動知識分子認識佛教,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開闊學佛的視野。

近年,我開始書寫「一筆字」,將寫字與出書版稅所得款項,於二○○八年成立「公益信託教育基金」,會址設於台北道場,由住持覺元法師擔任執行長。二○○九年起陸續設立「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全球華文文學獎」、「三好校園實踐獎」、「教育獎」等獎項,聘請高希均、李瑞騰、楊朝祥先生分別擔任主任委員。每年皆獎勵新聞從業人員與熱愛教育的老師,希望藉這些獎項,鼓勵媒體、文學與教育界都能傳揚三好精神,帶動社會善性的循環。

台北道場成立二十多年來,我經常於此開示說法或集會指導,例如為「觀音不要走」事件動員護教、因「宗教立法」草案邀請諸山長老與談、為「訂定國定佛誕節」召開記者會、舉辦「媒體環保日」邀集各家媒體談話、成立「三好校園」共識營邀集各校校長,其餘如佛光會會議、國際學術會議、新書發表會、護法委員會、講經開示、皈依三寶典禮等,可以說不計其數。

近年來住持覺元法師積極走入社區,與周邊區域二百位里長廣結善緣。每年道場舉辦的「生耕致富」講座,都禮聘社會知名賢達,如施振榮、莊淇銘、張淑芬、沈春華、李濤等人講演,免費提供里民大眾前來道場聽講進修。一個月的講座下來,經常超過三萬人次聽講,且聽眾的水平皆很高,尤其義工達上千人。我見覺元在寺院經營管理上成效卓著,尤其接引許多文化界與教育界人士親近道場學佛,所以二○一六年,指派其擔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

佛光山許多重要的事業單位總部皆設於此,包括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亞洲辦事處、人間衛視、人間福報、佛光緣美術館及滴水坊、公益信託教育基金會、人間大學總部與台北分校、佛光大學辦事處、人間佛教讀書會、人間文教基金會、佛光山慈悲基金會、佛光童軍團總部、香海旅行社、如是我聞等十多個單位。尤其國際佛光會設址於此,更是對道場的興隆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為了讓道場多一分溫馨的接待,我特地「以粥︵臘八粥︶代茶」來和大眾結緣。對於上班族來說,「以粥代茶」的一分心意,讓來到寺院的大眾,都能夠感受到一分溫暖。所以道場自啟用至今,每天都會煮上熱騰騰的臘八粥(又稱平安粥),供應大眾吃平安。一碗粥,一杯茶,有人解渴,有人解飢,也是我們的一番心意。

台北道場歷任住持,有慈容、心定、永固、永平、永融、妙蓮、覺元等,護法檀那有張姚宏影、曹仲植、羅李阿昭、陳鄭秀子、薛政芳等;更有一群莊嚴的知賓師姐,如徐月華、曾美玉、楊淑貞、王淑敏等,他們都是高貴的夫人,卻能發心莊嚴道場。還有無數的義工,大家集體創作,成就台北道場輝煌的歷史。

如今的台北道場已經是繼普門寺之後,為本山在台北最重要的都會道場。自二○一六年起,佛光山組織章程修改後,已經晉升為台北第一本山。我常強調,佛教的發展不能一味的保守傳統,雖然佛教的真理是永恆不變的,但傳教的方式可隨著時代發展而改變。佛教不但要傳統與現代融和,更要僧眾與信眾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這是佛光教團推展人間佛教的方向,也是佛教發展的時代趨勢;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然有了具體的成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