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04 圓福寺

自建道場,固然經費甚鉅,但接管他人的寺院更是耗時費力,困難重重。我向來不喜與人紛爭,所以不願接辦他人寺院,但往往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信守對別人「不退票」的承諾,而與一些寺院結下不解之緣。佛光山嘉義圓福寺,就是一例。

早年剛到台灣時,我時常應聘至各佛教支會講經說法,當時的嘉義佛教會理事長陳登元居士非常熱心佛教事業,時常邀請大陸來台僧侶到嘉義講經,因此我曾多次到他所住持的天龍寺、普濟寺、義德堂等地講演。記得一九五二年,我與慈航法師同到嘉義天龍寺講演時,他極力推介我住持該寺,由於我當時志不在管理寺院,對這番厚愛也就隨緣而過。

十幾年後,一九七九年三月,有一位嘉義的護法信徒林慈超,他偕同圓福寺管理人陳斗棩里長、江旺根等護法來到佛光山找我幫忙。原因是嘉義的圓福寺,積欠政府稅金四百萬,要被政府拍賣還債。陳斗棩里長告訴我,他非常焦急又無能為力。有一天,他在圓福寺的大樹下睡著時,突然聽到耳邊有人喊:「大樹!大樹!」於是驚醒,他心想「大樹」難道可以幫忙還債嗎?這件事被林慈超老菩薩知道了,就跟他說:「大樹不是指圓福寺的樹,是指高雄縣大樹鄉的佛光山,你趕快去找星雲大師幫忙,他一定有辦法解決的!」

因此,沒多久他們就到佛光山找我,希望我們可以伸出援手,接管這個寺廟。我向來不願以接收別人的寺廟來擴展佛光山,因為寺廟是常住物,怎麼可以買賣呢?但是一想到法幢凋敝,百年古剎淪落至此,身為佛子的我們又怎忍心旁觀而不顧。可是,當年佛光山還處在開山期間,一時也湊不出四百萬來,換算成現在的數字,它幾乎等於四千萬啊!尤其,當時時間已經迫在眉睫;今日來講,明日就要拍賣了。

我雖有萬般的困難,但是為了佛教,決定戮力以赴!於是,我趕緊請慈惠前往嘉義稅捐處,了解是否可以延緩日期。因緣很不可思議,當時的稅捐處處長魏建言先生,正是慈惠過去在宜蘭稅捐處服務時的老長官。因為過去在宜蘭時彼此認識,所以當他知道我們有意買下圓福寺時,即刻答應把拍賣日期延期一個月,給我們有時間籌措經費。最後,終於還清了這筆債務,贖回廟產。

但是接管了以後,才發現事情不是那麼簡單,還有一堆問題等著處理。原來,寺廟裡面有一位老比丘尼與他的出家兒子,住在裡面修行,為了安頓他們的身心,我們又花了一百萬元建了一個小廟,讓他們能安心辦道。另外,還有幾家工廠原本賴著不走,所幸老里長深明大義,費盡一番心力後,終於一一簽約搬遷。總計前後佛光山花了上千萬,才保住這座百年古寺,還歸伽藍清淨。回想起來,那時佛光山也是日日難過,自顧不暇,但想到佛教無人,連佛教的殿堂都保不住,也就不計一己的得失了。

一九八○年,圓福寺回歸後,我派依嚴擔任第一任住持。那時候他剛從佛學院畢業,為人熱心親切,不但嫻熟法會唱誦,又有供養心善烹飪,很快地信徒日漸增多,大殿已經不敷使用。隔年,我決定將圓福寺重建,希望建立一所台灣最具特色的寺院。

我想到《華嚴經》中說,佛陀的法身遍滿虛空,圓融週遍一切處,於是以華藏世界的概念,設計了全台獨一無二的「華藏寶殿」。殿內供奉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周圍有八十八佛、數千尊小佛像及飛天壁飾,整座殿堂既是佛堂,也是一座藝術殿堂。同時,每月於殿內舉辦華嚴法會,唱誦「華嚴字母」,已成為教界一大特色。數十年來,不斷有學者、音樂家、藝術家以及寺院建築師,前往取經研究。所以我向來主張以藝術弘揚佛法,以梵音宣揚佛理,因其更能觸動人心。

經歷了幾番波折,總算一個寺院可以正常運作,但是仍有諸多擾人的餘絮,例如信徒代表的問題,這裡的信徒代表有權決定這樣做、那樣做,所以常與我們意見不同。於是我請依嚴每逢年節,都到每一位代表家裡關心慰問,讓他們接受我們。慢慢地,我們也在當中有了代表與發言權後,建寺工程與弘法才漸漸步上軌道。

另外,這段期間我也與嘉義佛教會有所往來,它是當時唯一擁有會址的台灣省佛教支會,有一間寬廣的佛教會館充當辦公場所,且有數百人集會的講堂,宛如一座寺廟。當時吳大海居士經常請我前去講演,但我因為忙於法務,就介紹慈莊前去弘法,推動佛教。為此,後來佛光山遇有法會,嘉義的信徒也經常上山參加,可以說,早期嘉義的信徒與佛光山很有因緣。

感激嘉義信眾對我的支持,當年請我到圓福寺的林慈超,後來也成了佛光山的大護法,他的兒子西原佑一後來更成為國際佛光會日本東京協會的創會會長。還有捐贈「大海之水」的吳大海、護持南華大學建校的游次郎、捐贈叢林學院獎學金的蔡金鍊、蔡吳秀美賢伉儷等諸多居士,都是本山早期很重要的功德主。之後的黃國芳、賴滿堂、鄭榮賢、蔡靜宜等人,對於道場的護持更是積極努力,使佛光山在嘉義的弘法得以法務興隆。

算來,佛光山與嘉義很有緣分,自從我們在此弘法後,圓福寺即屢獲縣市政府各種獎項,自二○○一年起,更連續六年榮獲內政部績優宗教團體獎。歷來在此住持的弟子有依嚴、堅寬、依導、永毓、永餘、妙凡、依恆、覺禹等人,他們對嘉義地區佛教信仰的提升,對地方教育的深耕與人心的淨化,都卓有建樹,舉凡讀書會、童軍團、校園講座、佛學講座、巡迴義診、社區心靈講座、社區關懷、義診等社會慈善事業,都有佛光人的身影與努力,故深受嘉義市政府與地方人士的肯定。

三十多年來,嘉義市歷任市長、張博雅、張文英、陳麗貞、黃敏惠及現任的涂醒哲市長,皆對佛教很友善。他們雖非佛教徒,但都有與人為善的菩薩性格,如今皆為本山的佛光之友。

早年,佛光山還在開山期間,嘉義地區信眾對本山事業的忠心護持,堪為檀那中的表率。我經常到此主持佛七法會,舉辦三皈五戒,甚至到中學裡的大禮堂講演,每次聽眾都是上千人,而且一連講了好多年。面對法務的日益興隆,想到佛教的未來,必須積極培養弘法人才協助傳教,所以一九九一年又在此增設圓福佛學院,培養有心入道學佛的青少年。

一九九六年,佛光山在此建立南華大學,效法武訓興學的精神,提倡前四年免收學雜費政策;同時為方便學生住宿,又於大林增建南華館作為學生宿舍,希望為社會國家栽培優秀人才,盡一分心力。二○○二年,又於嘉義市後火車站旁,興建一棟總樓板面積四千多坪的南華學館(今改名嘉義會館),作為南華大學的城區部。二○○四年,妙凡任住持期間,又在嘉義會館成立博愛社區大學。這是一所全家大小都可以讀書的學校,第一次招生就達千名學生,此後開辦的各種課程更是受到各界好評,十多年來已成為嘉義市西區的文教重鎮。

現任住持覺禹更擴大社區服務層面,常與縣市政府及民間公益團體往來。從二○一○年起,將《人間福報》與雲水書車,推進縣內上百所學校進行閱讀教育,又在寒暑假深入偏鄉學校舉辦免費閱讀營隊,協助照顧隔代教養的問題。近年,積極接引鄉、里長及各級學校校長、老師成為佛光之友。二○一六年,榮獲台灣省政府頒發地方基層芳草人物。他的積極熱忱與執行力,加上過去擔任叢林學院主任的校務經驗,所以二○一三年起,我責其擔任南華大學駐校董事,同時協助大學的擴校工程,以期校務的運作發展更為順利。

總之,一個道場的成立,要經過多少困難的克服與對地方人士的關懷,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自忖與當地護法大德既非同門,又非眷屬親友,竟能承蒙他們厚愛,實在是非常感動。因此圓福寺三十多年來在地方上也擔負著心靈教化的重任,我不但派遣優秀徒眾住持管理,又建設南華大學及博愛社區大學,提升當地人文素養。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期我佛光弟子繼續努力,則不負我的期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