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2 【附錄三】佛光山開山史

隨著布教事業的蓬勃發展,皈依學佛的信徒日益增加,開山大師為了替徒眾、信眾建立未來慧命安身之處,開始物色建寺之地。其計畫仿照大陸叢林的規模、體制,在台灣南部設立一座兼具教育、文化、弘法功能的現代化道場。

前 言

開山大師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初抵台灣,四十二年(一九五三)駐錫宜蘭雷音寺,至五十六年(一九六七)開建佛光山道場,期間篳路啟山,披荊斬棘,多少心血隨緣付出,多少因緣於焉成就,終至化無為有,功德圓滿。使緇素共仰的佛光山毅然矗立於三千大千之中,肩負起「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神聖使命。

一個成功的事業,必有維艱締造發展的過程。佛光山能被譽為現代化的十方叢林,國際化的佛教勝地,期間的演進歷程,都是在隨緣不變,善巧的攝化群機,並持守著「拔苦予樂」的菩薩道精神,一步一腳印,三十年來精進不息,孜孜地開創人間淨土。

初撒菩提

台灣光復初期,政局偏安,經濟蕭條,一般善男信女供養寺廟的能力相對降低,佛教能維持起碼生存已是萬幸,很難再求其他發展。何況,當年台灣出家人的教育水準普遍不高,一般只會超度誦經,佛教停留在「葬儀的宗教」階段,正信佛教的義理,弘傳極為困難。而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在戰後藉由美國對台灣的強大干預,又夾雄厚財力,把觸角深入大城小鎮。早年先總統蔣公與夫人篤信基督教,不少政商界達官貴人跟進,社會大眾以信基督教為尚,而貶佛教為市井流俗。

雖然種種內外境遇艱逆,開山大師仍以一股「佛教靠我」和「力挽狂瀾」的決心和毅力,日漸融入台灣社會及信徒群中,了解斯土斯人,默默勾勒未來弘法遠景。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三月,開山大師應宜蘭馬騰、李決和、林松年居士等的禮請,帶著滿腔的熱忱來到民風質樸的山城,播灑菩提。積極展開各項弘法利生的工作,從組織念佛會、佛教歌詠隊、青年會、佛教青年弘法隊、兒童星期學校、慈愛幼稚園等奠定了人間佛教的基礎,改變原本齋公、齋婆的佛教信仰方式,開展了台灣佛教新的紀元……。

開山大師駐錫雷音寺期間,亦陸續到高雄講經,受到當地信眾熱烈的歡迎,一直敦請大師到高雄建立道場,並先後設置了高雄佛教堂、佛教文化服務處。民國五十一年(一九六二)獲得洪地利(市議員)、陳族、朱殿元、莊萬賀等千餘信徒的支持擁護下,在壽山公園內創建壽山寺,開山大師開始定期往返宜高兩地一北一南的據點。

開山奠基

開山大師深知,要在台灣振興佛教,讓佛法普遍發揮淨化人心,端正風氣的作用,徒有寺院絕對不夠,人才為中興之本,當務之急即是要扎根佛教教育,培養新一代的佛門血輪,才能談佛教的千秋大業。

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開山大師在壽山寺內創設壽山佛學院,招收了二十餘名學生,雖然當時物力維艱,仍不顧周遭友好的勸阻,開辦佛學院。開山大師一向主張不作經懺佛事,為了籌措學院的日常開支,卻經常要到太平間為往生者誦經助念至通宵,只因為這樣佛事單銀較多可以貼補學院之用。由於誦經的人手不夠,當時負責教務的李小姐(慈莊法師)甚至發心剃度,參加幫忙誦經的行列。負責訓導的張老師(慈惠法師)則每天去麵包店幫忙包裝糕餅糖果,希望獲得多一點的贊助。還有慈容法師、吳寶琴師姑、楊慈滿師姑等人,也把教幼稚園的所得,悉數奉獻給學院。蕭碧霞師姑則變賣房屋,作為佛光文教基金。

隨著布教事業的蓬勃發展,皈依學佛的信徒日益增加,開山大師為了替徒眾、信眾建立未來慧命安身之處,開始物色建寺之地。雖然承當時林務局長沈家銘先生熱心引介許多公家土地,均為大師一一婉辭。因為弘法利生乃是為國為民服務的事業,不宜藉公地之便建寺。其實開山三十年來,佛光山不但未曾向政府申請補助分文,甚至協助政府做了許多慈善、社教等事業。

開山大師計畫仿照大陸叢林的規模、體制,在台灣南部設立一座兼具教育、文化、弘法功能的現代化道場,獲得眾多信徒熱心協助。第一次看中了澄清湖(當時名叫「大貝湖」),現為高雄圓山大飯店所在,面積約二公頃。為了買這塊地,不得不賣掉位於高雄市中山路,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蕭碧霞師姑等共有的佛教文化服務處的房子,得款一五○萬元。就在錢湊齊了,準備簽約時,因為依嚴法師說:「大貝湖是觀光勝地,我們在那裡建寺,應該沾光不少,遊客一定會順道來參觀、禮佛,蔣總統來時,說不定還會來呢。」就因為這番話,情勢急轉直下,大師希望新建的道場能吸引中外人士參拜,而不是沾名勝風景的光順道一遊,因此決定立刻放棄這塊土地。

當大貝湖建寺計畫叫停之際,一對越南華僑夫婦急於償債,正在求售高雄縣大樹鄉麻竹園十幾甲的山坡地,大師力排眾議,毅然決定選擇在窮鄉僻壤的大樹建寺。一方面是出於慈悲幫助地方發展,一方面想選擇名聞利養絕少的偏壤之地,好專注於教育及弘法工作。遂於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五月十六日,舉行佛光山開山奠基典禮。

開山初期,心平和尚一個人駐守於山間草寮中,在完全沒有水電的情況下,翻山越嶺,摸黑巡工地。除了平日堆土填溝、挑水和泥的工程外,可以說佛光山一直和水澇進行無止息的抗爭。在雷雨中,放生池上游的堤防幾被沖毀,師徒排成一列傳遞石塊,堵住漏洞,極力搶救,發揮同舟共濟、中流砥柱的精神才保住放生池中的魚族免失家園。另外有一年,凌晨二點,佛學院西側寮房以及寶橋之間的地基,被大水沖出一大片窟窿,整棟學院搖搖欲墜,大家不畏滾滾黃水、滔滔從天漫降,紛紛把學院新購買開學待用的新棉被、榻榻米,一床床的丟擲,填補缺洞。漆黑的暴風雨中,每個人的身上雖然潮濕寒冷,但是心頭卻是溫暖無比、光明在望;因為大家不畏艱困,胼手胝足,用無比的凝聚力、團結力,克服了自然的天災水患。溫暖的棉被不一定蓋在身上,因為每個人心中自有佛法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往後陸續發生的幾次災變:普中生活大樓地基、東山大佛城側及檀信樓兩側的駁坎等工程,雖然曾經發生倒塌流失的現象,均能化險為夷,平安無事。

早期遇有颱風或暴雨,許多職事不怕雷雨狂風,到處巡視,裝沙包、運石頭,為奔騰洶湧的激流開出一條新的水路,以免沖壞如來家業。很多人因此在風雨中生出了信心,培養了對常住的共識、認同,大家以做佛門的砂石自許,彼此誓願如水泥混凝,為常住、佛教獻出一切。於是一幢幢氣派寬廣的殿宇、一處處的靈山勝境,在眾多的汗水與心力營築中完成。

佛光山先後進行的工程有,第一期包括東方佛教學院、大悲殿、觀音放生池、龍亭、彌勒佛像等;第二期則是大慈育幼院、朝山會舘、接引大佛、佛光精舍、大覺寺;第三期接著興建大雄寶殿、淨土洞窟、普門中學、萬壽園、佛教文物陳列館;第四期繼續蓋了麻竹園、地藏殿、普賢殿、大慈庵及信徒服務中心;近年完成的則有檀信樓、金佛樓、玉佛樓、如來殿等。

揭章建制

馬祖首創叢林,百丈建立清規,佛教本來即有健全的戒律制度,來維繫大眾生活與修持的清淨,六和敬的意義,亦是闡明教團平等與和平的內涵。要復興佛教,首先須從健全組織,確立制度上著手。

本山除了保存傳統佛教的禮儀清規外,更因應時代需要,把制度化的管理系統融入教團中。從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開山大師為宜蘭雷音寺內部各項弘教法務開規立法,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為五堂二會的宗務堂揭章建制,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更制定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組織章程,為逐漸更新改制的各級院會組織乃至目前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現況,釐定分層負責的行政系統,和法理兼顧的典章規程。

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開山大師更以身作則,力行制度,毅然宣布退位,並在傳法大典中,殷殷開示「法治重於人治,不是非我不可,退位不是退休,加強新舊交替」,傳位就是世代交替,遞嬗薪傳,深具落實制度的意義。開山大師退位後,一直致力於六和教團、四眾平等理念的推行,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起,更在全球遍設佛光會,並且極力推行「檀講師」制度,成立各種講習會,讓信眾能從弟子晉升到講師,從而擁有更多的空間提升自我,奉獻佛教,服務大眾。

弘法立宗

回顧三十年前,大師已前瞻到世界的潮流,極力倡導「人間佛教」的宗風,當時不僅不為人認同,甚至受到各種排斥、譏諷。「人間佛教」,既不是新發明出來的,也不是新創造出來的。佛陀出生在人間,出家在人間,修道、弘法、度化眾生、成道、涅槃,都在人間,這說明了:佛陀,他是人間的佛陀,而佛陀的教法,就是「人間佛教」。佛光山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乃遵循佛陀的本懷,以合理的經濟生活,重視家庭和諧,開創幸福人生的理念,把佛法落實在人間,融入於生活,進一步開發內心能源的佛法教化。

綜觀今日台灣佛教界紛紛加緊步伐,也提倡「人間佛教」,甚至從亞洲到歐、美、澳、非各洲,凡有佛教的地方,都慢慢覺醒,一致響應「人間佛教」。無形中,「人間佛教」就成了「現代」、「文明」、「進步」、「實用」的代名詞。佛光山將佛法注入人間,為社會提出許多建言、辦法,例如: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環保,乃至婚喪喜慶、衣食住行,都可運用佛法獲得圓滿結果。

長久以來,凡能利益大眾的弘法事業,無不致力發揚光大,可從六方面的努力過程,一窺本山具體實踐人間佛教的行動力。

1.從寫作編輯到文化出版

發展文化工作,是本山的重要工作之一,佛光山最初的開山,就是得力於文化事業的推行,將盈餘所得淨款,買下長滿麻竹的山嶺,而開闢了今日的佛光山。早在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即在台北三重埔成立「佛教文化服務處」,流通佛教法器文物,對初期台灣佛教文化的植根貢獻很大。爾後,為了擴大服務對教內外人士的服務,大師乃將其改為佛光出版社,有計畫的出版適合大眾閱讀的佛教書籍,達到佛教大眾化、普遍化,三根普被的精神。另外覺世旬刊社、普門雜誌社,每月定期刊行經書,出版佛教叢書。發行三十萬份傳播新知的《覺世》已發行一千三百多期,並從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八月起改版增加內容;每月一期的《普門》被教界公認為一流的雜誌,在社會上也為多數人所讚歎!而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重新編纂的新式標點《佛光大藏經‧阿含藏》、《佛光大藏經‧禪藏》、《佛光大辭典》、《佛教史年表》、《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等套裝叢書,更為佛教文化弘法豎立新的里程碑。

2.從電台廣播到電視弘法

為了達到弘法的效果,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開始,由大師領導宜蘭念佛會主辦,在台北民本電台作一定期性的佛教廣播節目,名稱為《佛教之聲》,首創佛教在電台布教的先河。節目開播四年有餘,影響深遠。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更接受國營電台中國廣播公司的禮請,開闢《覺世之聲》節目。日後仍有美國洛杉磯中華之聲電台的《佛光普照》節目等。本山近年在中部籌組了「台中全國廣播電台」,並已開播,未來仍希望在北、中、南各擁有一家中功率電台,隨時得以進行全場連線現場弘法轉播。

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大師不惜人力、財力、物力、排除萬難,忍辱負重,終於讓《甘露》單元劇集如期在中華電視頻道播出,佳評如潮,為弘法現代化跨出一大步。之後又陸續推出《信心門》、《星雲大師佛學講座》、《六祖壇經》、《星雲禪話》,及至目前三台極受歡迎的《星雲說》、《星雲說喻》、《星雲法語》等節目。今年(一九九七)大師在元旦萬人朝山活動中宣布,籌備多時的佛光衛星電視台(後更名為「人間衛視」)即將成立,屆時大家將可欣賞到許多精心製作的弘法節目。美國西來寺和澳洲南天寺以及國際佛光會都已進入國際網路,本山可望在今年五月上網弘法。從電台廣播到電視弘法,一切的辛苦和付出,皆是為了弘揚佛教真理和淨化社會人心;所有的光榮和成就,盡回向十方諸佛和檀信。

3.從環島布教到國家殿堂

民國四十四年(一九五五),中華佛教文化館發起影印大藏經,為了使廣大的佛教徒知道和支持,由南亭老法師擔任團長,大師親自領隊,組成大藏經環島訪問團,把大藏經帶到台灣全島,灑下般若種子,並且做精彩的布教說法。

民國五十七年(一九六八),大師率領東方佛教學院第二屆畢業生環島布教,轟動一時。七十六年(一九八七),開山二十週年紀念,本山特舉辦全省巡迴弘法布教,並配合義診、籃球友誼賽、監獄弘法等活動,受到熱烈歡迎。翌年繼續舉行三十多場的環島「春季佛學講座」,盛況一時。

除了舉辦大規模的環島布教活動外,數十年來,大師及弟子們從鄉村廟口廣場,到全省離島,甚至把佛教帶到具有國際水準的國家殿堂。台北的國父紀念館、國立藝術館、中山堂、高雄中正文化中心、台中中興堂,以及各縣市的政府禮堂,都曾經舉辦大規模的星雲大師佛學講座的弘法活動,為佛教的布教工作跨出新的紀元。從鄉村農婦的民間信仰,成為現代社會生活寄託、心靈依靠的所歸,佛教的形象因此提升了,佛教更對國家社會發揮了淨化人心,轉化風氣的社教功能。

4.從每日社教到各種活動

本山為便利各方善信來山拈香禮佛後,有地方可以休憩、喝個茶、向法師請教佛法,特別設有東禪客堂、信徒服務中心、信徒之家來接待團體,並每日提供定點隨緣度眾的服務。

然而隨著弘法多元化的需要,本山更開辦有各項社教、才藝、文教等活動,以達應機度眾、方便教化之效。本山依對象、性別、年齡、學歷、語言的差異或信眾需要,分別開辦不同類型的活動,諸如為各年齡層設計的夏令營,計有大專佛學夏令營、媽媽夏令營、兒童夏令營等。依對象則有僧伽講習會、信徒講習會、婦女法座會等。其他尚有青年會、金剛會、才藝班、長青學苑、星期講座、友愛慈善服務、各種社區服務活動。

5.從各類法會到敬佛供僧

大多數的人學佛因緣,除了生長在正信的佛教家庭、從小種下菩提種子外,大部分的人,或者是遇到善知識的接引而學佛,或者是聽經聞法、閱讀經書而接觸佛教;而更多的人則是因為參加各種的法會活動,而被莊嚴的氣氛、悅耳的梵唄所懾服而進入佛門。

佛光山為了接引廣大的信徒親近佛法,亦隨順舉辦有各種法會,計有例行法會如浴佛法會、觀音法會、清明法會、盂蘭盆法會、藥師法會、彌陀佛七法會、傳戒法會等。特殊法會則有水陸法會、平安燈法會、祈求世界和平顯密大法會、行腳托缽法會、禪淨密三修獻燈法會、報恩法會等。

參加法會的信眾,除了攝受於壇場的莊嚴和法會的如儀外,每一場法會圓滿時,法師們都會作應時的開示和說法,讓信眾們從禮佛、聞法中增長信心和智慧,進而護持佛教。

6.從國內播種到國外結果

佛教是屬於全人類的宗教,佛陀的慈光永遠照耀全世界。

歷年來本山除了經常舉行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國際友誼訪問、與其他各宗教交流往來外,為了因應國際弘法的需要,本山國際學部先後成立英、日語佛學班和外籍學生研習班。

外文佛學班的成立是為體現大師佛教國際化的理想,有系統、有計畫的培訓外語弘法人才,為大法西行、弘教分燈而準備。外籍學生研習班,則是大師深感於佛法本土化的重要,因此透過國際佛教促進會的多方努力而成立的。免費供給食宿、學雜費、零用金和獎學金,接引各國有心研究大乘佛學的佛教青年學佛,以期日後能將所學帶回家鄉,讓佛教成為本土宗教之一。現有來自世界十八個國家地區青年佛子來山研習佛法。近年國際佛教促進會,承辦國際間各教會、教派、教團的聯繫,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發展,加上編譯書刊、承辦國際會議,以及一年五百餘位國外重要貴賓的接待。

今日佛光山全世界五大洲,創建有一百多個寺院道場,佛光會的總協會則遍布一百三十餘個國家地區;佛光山已經率先改變佛教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功能,走向城市,深入社會,關懷群眾,超越國界,弘化全球。

歸納出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貢獻有十二項:

一、世界佛教人口增加。

二、青年學佛風氣日盛。

三、在家弟子弘揚佛法。

四、傳播媒體重視佛教。

五、佛教文物廣泛流通。

六、佛教梵唄受到重視。

七、佛光人會蓬勃發展。

八、教育學界肯定佛教。

九、政黨人物實踐佛教。

十、演藝人員皈依佛教。

十一、佛學會考成績輝煌。

十二、弘法布教跨國越洲。

融古會今,國際交流,佛光山以全方位的關懷、現代化的弘教、宏觀性的發展、歡喜心的融和來推動人間佛教,有太多事情等待成就,有太多眾生需要接引,我們要以「捨我其誰」的大願力、大慈悲,共同來圓滿佛光淨土的理想。

承先啟後

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佛光山一路走過三十年;跨過而立之年的三十,佛光山未來有什麼走向?

國際化:佛法本來就沒有國界之分,佛光山全世界五大洲創建有一百多個寺院道場,不僅宣揚中國文化,更促進世界佛教的交流。佛光會的總、協會則遍布一百三十餘個國家地區,另有印度、錫蘭、南非等十八個國家的青年在佛光山創設的佛教學院就讀,儼然像個小聯合國;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等各種民族披剃於星雲大師門下,真正達到大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同體共生、融和平等的理想。佛光人不能拘囿於狹隘的地域觀念,佛教的國際化是佛光山的努力目標。

制度化:本山是個注重制度的教團,人事獎懲、升等調職、財務會計、出家剃度受戒、道場設立建築,乃至僧團大眾的共住規約、進修辦道的生活福利照顧等等,都訂有周密的制度,這些制度非一人專權決定,而是佛光教團七眾弟子所共同集思、審慎討論所制定的。本山任何一項活動,都經過事前縝密構思、開會討論、規劃分工;事中按部就班、井井有序;事後立刻檢討改進,以求下次做得更好。力行制度,是佛光山一定不變的方向。

現代化:佛光山一面維護傳統的修持生活,但是在弘法度眾的方法上則力求現代化。例如:大眾傳播事業方面,佛光山設有電視弘法會,加入全民電視台、華光傳播公司,星雲大師更在三台電視公司播出佛學講座節目;佛光山辦有雜誌、出版社,把經典白話化、文學化,讓現代人都能無障礙地接受深奧的佛學。佛光山創辦都市佛學院、勝鬘書院,推動佛化家庭,讓人間佛教的現代精神深入每個家庭,使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

藝文化:幽微高深的佛法透過藝文的傳媒,可以收到三根普被、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把佛教、藝術、音樂、文學等融合成一爐,一直是佛光山孜孜矻矻、努力不懈的工作。佛光山在美國、法國、澳洲、台灣本土,一共設立了九個美術館,定期展出名家彫刻、繪畫、書篆、陶塑等藝術精品,並且舉辦數次的書畫義賣。開山三十年,佛光山更設置了百人名家碑牆,刻鏤佛門高僧、歷代賢臣名人的懿言嘉句。佛光山在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乃至香港、澳洲、美國等重要音樂廳,舉辦梵音海潮音,以音樂來詮釋佛教的寂靜之美。滴水坊既寓意「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感恩思想,更把禪與茶的智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凡此種種都是佛光山把佛教藝文化的實踐證明。

「時間帶給我們的成長,大眾推動我們的進步,事業幫助我們的成就,歷史肯定我們的價值。」佛光山不只是光輝了佛教,同時也為國家,甚至為全人類呈現了一張目不暇給的成績單。爾今為「僧信弟子之進修,教化經驗之傳承,人才培育之加強,自心淨化之促進」,佛光山將行封山,走過三十年,我們要像鯤魚一樣潛入大海,有朝一日,蛻變成大鵬鳥時,要舒展寬大的雙翼,庇護更多更廣的無盡眾生。封山,不是封閉,是更深度的沉潛,未來將是更廣度的開展。

寫於一九九七年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