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2 一、了知因緣思想的管理

世間萬法都是依「因」、仗「緣」才有結「果」,也就是佛教講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個人能夠了解因緣法,就會懂得慎防造業、廣結善緣、歡喜受報、正向思考。而人的觀念、思想又如播種,播什麼種,就結什麼果,所以思想管理很重要,關乎人生的成敗禍福。

對於了知因緣的思想管理,《三世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四句話,總括了因、緣、果三者的關係,說明我們的生命就像接力賽,在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互為因果,互為影響,環環相扣;在空間上,此生彼沒,此沒彼生,看似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其實不曾生死,只是以各種不同的形貌、形式、方法,在不同的空間活動,如《勸發菩提心文》云:「云何念生死苦?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因此,在因果的法則下,生命是無始無終的,在不同的法界中流轉。

我們如何流轉於法界之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是在說明我們現世所感得的善報或惡報,都是來自過去累積的因緣業力。藉此,一來可以了解自己過去世中的為人處世和習慣、作為,二來既然是自己過去所作所為造成的結果,那麼在面對善惡業報的發生時,好事,固然歡喜,但也要能保持平常心,惜福進而培福;遇到不好的事情,也要能夠忍一時之氣,三思而後行,不要因為一時的情緒、衝動而「再造新殃」,又為未來種下不好的業緣,得不償失。就如我在《佛光菜根譚》中提到的:「一念之差,可以毀滅一生的榮譽;一念之善,可以懺除一世的罪業。」

佛教不是宿命論者,在對因緣果報有了認識以後,繼而就要創造自己未來的人生,如偈頌所說「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要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因果報應,就要看自己現世的表現如何,保持樂觀、積極的性格,融入眾中,以戒生活,以慈待人,以忍處事,以緣交友,在因地上,播撒善業的種子,等到時節因緣成熟,必然春來福到。

「因果」業網比植物的生長因素更為錯綜複雜,遲速不一,輕重有別,其間的「緣」也很重要,好比一顆種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陽光、空氣、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世間的事也是如此,一個人具有才華固然是一個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緣」,才能得到好的結「果」;一個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個惡「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緣」,也可以改變因與果之間的關係,減輕將來的惡「果」。

一般在寺院的山門口,都會供奉笑臉迎人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有一首對聯:「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在這個世間上,每一個和我們相遇、相見的人,不管惡緣、善緣,都是有「緣」之人;許多喜歡的、不喜歡的,也都是我們過去種下的因緣,只有概括承受,心甘情願、大肚能容的接受下來。

所謂「世出世間,不出因緣二字」,假如一個人能對因緣法有體悟和了解,將有助於對所發生的事情坦然接受,對未來充滿希望。當然,在受報的當下,如果不能把握因緣改善,只是一味的抱怨、不滿,也就會像《三世因果經》所言:「富貴貧窮各有由,夙緣分是莫強求;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不曾播種耕耘,就不可能會有收成了。

三世因果的生命觀,給了我們一些重要的啟示:人生的際遇因緣,來自過去身、口、意三業造作的結果,雖然定業不可轉,但是,經由多做善事的緣分,還是可以重業輕受,轉化因緣,消災免難。因此,面對每一個果報,當下所做的判斷、抉擇以及後來的努力,都關係著我們未來的人生,不要因為困難、痛苦而輕易放棄,多和善知識請益,自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從了知因緣的思想管理上,我們了解到,自己才是人生的掌舵者、命運的開創者,不要去想別人給我什麼,而是想自己可以為別人做什麼,只管歡喜、樂觀的播種、耕耘,必有豐收的一天。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