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43 三、以民生康樂來管理國家

1.以健全制度來保障民生

「孛!人民生活如果出了問題,我要怎麼幫助他們呢?」

「王!您要有社會保健的機制來幫助人民才行。」

保健,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機制,不僅人們,國家社會也同樣需要。當有關民生的種種機制發生問題,需要管理、使其恢復正常時,社會保健制度就會產生作用。例如:黑心建商哄抬地價與房屋售價,造成人民無力購屋;食品廠商使用黑心原料,販售過期食品,草菅人命;商品包裝、廣告不實,使消費者購買後覺得受騙等,都需要政府相關單位出面處理,還人民一個公道。

還有家庭暴力、青少年教育、低收入戶生計問題,以及單親家庭、獨居老人、隔代教養等問題,甚至是職場上的職業災害、性別歧視等,也都需要政府伸出援手,給予協助。

為了因應各種民生問題,領導人必須帶領行政團隊,擬出各種配套措施,設立相關部門來為民服務。像消費者保護協會、婦幼保護協會等各種補助方案,才能讓人民有難時,即時得到良好的照顧和回應,不至於求助無門、申訴無路,發生各種不可挽回的悲劇與遺憾。

2.以加強環保來維護國土

「王!您有思考過,近年來天災不斷,人民損失慘重,問題出在哪裡呢?」

「不就是天災嗎?」

「話雖如此,但您一定要注重環保,不要任意開挖山林,減少對大地的破壞啊。」

《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個地球默默地承載、孕育了數十億人,但是人們對它的感謝卻遠少於破壞,因此,一遇地震、豪雨,就會傳出這裡有土石流,那裡又淹大水的災情。身為領導人,不能不正視環保這個議題,不能放任不肖業者任意破壞國土。

例如,現在世界各地,許多山坡地因為觀光休閒產業的發展以及人類的口腹之欲,遭到濫墾、濫伐。等到大雨一來,不僅引發土石流,造成泥沙淤積,導致水庫失去儲水功能,影響民生用水,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因此環境保護的工作刻不容緩。

自古以來,佛教的寺院建築時常與山林景象融合,出家人也植樹造林,維護山坡地與水土保持。例如臨濟禪師栽松;衡山福嚴禪院省橋長老,率領弟子種植杉樹十萬餘棵;明僖禪院的希問禪師,捐衣缽募款,籌得松柏數千棵,得以防止水患。可以說,最早落實環保管理的,就是佛教的祖師大德們。不僅如此,像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是那麼樣地清淨莊嚴,無有垢染,可見阿彌陀佛他也是個環保管理專家。

如今許多國家的政府設有環境保護部門,甚至民間自發性組成的山林保育協會等,也都盡心盡力地在維護大自然,政府不僅要給予他們支持,更要加強人民的環保教育,唯有依靠民眾自我覺醒、自我管理,才能共同守護這個家園。

3.以重視教育來幫助人民

「孛啊!請告訴我,人民的收入如何才能穩定呢?」

「王!人民因為沒有一技之長,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生活就會困難,國家也需要花費更多財力來照顧他們。如果能夠重視教育,讓人民學會技能,他們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照顧家庭,也能幫助國家變得更富強。」

所謂「傳子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說明教育和擁有一技之長的重要,是再多財富都比不上的。人民唯有從小接受正當教育,培養正確觀念與能力,將來才能懂得奉獻服務,從事正當職業、自力更生,不致成為社會邊緣人。

當初佛光山開山,就是為了辦教育,要建設佛學院來培養佛教人才,有了人才,佛教才有希望。同樣的,國家要發展,也要靠人才。像漢武帝因為重視教育,創建了太學,延攬最好的師資來教書,培養了許多人才為他所用,才會有漢武盛世的出現。

台灣雖然長年推動義務教育,從小學到中學皆能保障入學,但是在職業教育領域上,可以再有更完善的規劃。例如結合理論與實作,幫助學生解行並重,培養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就業輔導等,都是領導人要再思考的地方。

4.以福利事業來穩定民心

王無奈地說:「人民總是怪我沒有照顧好他們,我到底該如何做呢?」

孛曰:「您要重視國家的福利建設,讓他們安心生活。」

照顧人民,是政府的職責所在,如何建設、架構良好的福利事業,讓所有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能得到良好的關懷,相對重要。

佛教十分重視福利事業的建設,不僅《孛經》,在《佛說諸德福田經》中,也記載了印度早期就依循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做了建設上的管理。如藥品倉庫、醫院、公園、供水站、當鋪、書院、養老院等利民設施,讓人民從出生到死亡,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顧。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例如隋朝的信行禪師,創設「無盡藏院」,舉凡金錢、米糧、燈油、衣服等,都提供無息借貸,功能等同現代的當鋪。其他還有修築街面的覺先法師;修建石路的蘊常、思齊法師;策劃開鑿洛陽龍門潭的道遇法師等,他們都為了國家的建設管理竭盡心力。

現在的領導人,應該在人民的福利制度,以及國家建設上多花心思。像一些歐洲國家,政府提供各種生育補助、兒童教育補助等,讓青年能夠無後顧之憂,安心成家。台灣雖然有獨步全球的「健保」,給予弱勢家庭就醫保障,造福許多窮苦人家,但還是有許多人面對重大疾病沒有能力看診,這些都是政府可以多加努力、改善的地方。

5.以薄賦節稅來處理財政

孛看著一旁簡陋的民房,還有烈日下揮汗工作的人民,他於心不忍,叮嚀國王說:「王啊!在您享樂時,有沒有想過,子民們的生活有多辛苦?」孛一說,王默然了。

「王啊!人民的賦稅太重了,您應該體恤他們,減少賦稅,好好管理國家財政,不要浪費人民辛苦賺來的錢才是。不僅如此,還要找到經濟發展的策略,提高人民所得,才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懂得體恤人民的領導人,會帶領團隊做好「薄賦節稅」的財政管理,落實經濟發展策略,善用人民繳納的稅金,不任意浪費。即使不加重賦稅,卻能妥善運用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穩定國家經濟與物價,就是對人民的最好回饋。如果糟蹋了人民的血汗錢,不知用來發展國家,不僅引發民怨,增加人民負擔,國力又怎能提升呢?過去台灣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的政策,就是成功的管理,有效地改善人民經濟生活。

薄賦節稅的同時,還要想辦法帶動國家經濟與人民所得,例如:蔣經國總統推動「十大建設」,幫助青年人就業也讓經濟起飛,提升國家競爭力,使小小的台灣揚眉於世界,擁有「亞洲四小龍」的美稱;漢武帝勵精圖治,不僅勤於國家內部建設,還派遣使者與西域結盟、通商,打開了絲綢之路,帶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也讓中華文化遠播世界。

只要國家經濟發展得好,教育水平也會提升,連帶地社會生產力增加;國民所得增加了,人民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指數上升,社會也必然變得更美好。

結語

佛教與政治,一直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像唐太宗還是秦王時,曾經得到少林武僧的相救,為了報答這分恩情,他登基後大力弘揚佛教,例如護持玄奘大師的譯經事業等。但是,佛法還可以從更高的角度,來補政治與法律不足的地方。如同孫中山先生說:「法律防患於已然,佛法防患於未然。」

佛陀放棄政治權位出家,也是希望能在政治之上,找尋真正可以為人民創造安身立命的理想世界與方法。《佛說孛經》裡的政治管理學,就是希望領導人能夠重視宗教、自我管理,講求慈悲、道德、平等,而後推己及人,實行仁王政治來管理國家,為人民創造幸福安樂的生活。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