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3 四、五戒生活的社會管理

戒律是我們人生的護身符,如同火車的鐵軌一樣,有了堅固的軌道,人生就有了平安和前進的方向。

家有家規、校有校規,國家也有國家的法律,任何一個團體、組織的規矩制度,都是為了建立倫理秩序,給大家在為人處事上能夠有所依循。但是,外在的法規再多,仍然有所疏漏,唯有佛教的戒律,透過佛性的自覺,產生自我約束、自我規範的力量,能夠真正帶來穩定、進步。因此,一個國家社會,如果人人都能奉行五戒的「因」,必能創造社會和諧安定,人民生活無有憂患恐懼的幸福安樂「果」。

一般人以為佛教的戒律是束縛行動自由的枷鎖,何必自找麻煩,受戒律的拘束?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遵守戒律,不違背戒律的精神,就能夠得到更大的自由──解脫。

佛教的戒律主要以五戒為根本,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雖然分別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如:不殺生,不殺害自己的生命,也不侵犯他人的生命,進一步要愛護自他的生命;不偷盜,不去竊取不屬於自己的財物,以正命的方式賺取生活所得,甚至隨喜、隨緣布施;不邪淫,除了夫妻之間正常的關係之外,不外遇、不侵犯他人的名節,尊重自己的另一半;不妄語,不僅不能詐騙背信,並且要發心鼓勵、讚歎他人,常說誠實的正語;不酗酒、不吸毒,保持清醒,不要因為失去理性,而犯下了殺、盜、淫、妄等不可挽回的惡事。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受持五戒是盡形壽一生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

受持了五戒,我們不去侵犯他人,他人也自然不會來傷害我們,彼此沒有對立,辦起事來,自然能夠無往不利。因此,守戒律並不是自我束縛,而是為人生開拓更寬廣的道路。一切行止能夠合乎戒律、規矩,定能活得心安理得,問心無愧。

如果一個家庭的成員受持五戒,夫妻之間,就會真誠以待,無話不談;親子之間,也會尊重包容,鼓勵多於責備;兄弟姐妹之間,自然相親相愛,兄友弟恭;一個社會,人人受五戒,互相不侵犯對方的生命、名譽、財產,更進一步的彼此愛護對方的生命、名譽、財產,這不就是人間淨土了嗎?

對佛教徒而言,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如是因,如是果,從促進社會的和諧安定來看五戒,是使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當然,守持戒律的時候,也應該把握住戒的基本精神,才不致拘泥於戒條的形式,更好的發揮安頓身心、淨化社會的功能。

遵守戒律,就像馬路上的紅綠燈一樣,紅燈停,綠燈走,人人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不橫衝直撞,就能保障每一個人生命的安全。同樣的,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我們能遵循戒律,就會減少困難、障礙;如果不能遵守戒律,不僅傷害別人,也落得自己的身心失去自由和平安。

一個國家社會如果不能重視持守五戒的因果關係,你侵犯我,我傷害你,必然敵對、衝突,如此,冤冤相報何時了?如《三世因果經》云:「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不僅我們個人不能獲得安全,我們的家人、朋友,乃至全體社會也都不能得到安穩。縱觀國際上許多戰爭的發生,主要就是由於不尊重他人的生命所造成,而事實上,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不僅要重視人權,也要重視生權,與動物相處,也應視如親人,換句話說,唯有守持戒律,才能建立平等與和平、生命共同體的地球村。

結語

透過《三世因果經》的因果管理,讓我們了解到,小至起心動念,大至行為造作,任何時候,我們都在因果的因陀羅網裡,如《三世因果經》云:「三世因果說不盡。」交織在彼此之間的,是無始無終、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與其擔憂、害怕未來的果報,不如在因地上,播下慈悲、智慧的種子,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慎於始,防患於未然,聽聞佛法,具備正見,在生活中實踐「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只要我們肯從因上做好人生的規劃管理,積聚善緣,必然諸事圓滿,世界和平也將指日可待。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