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1 五、疑而好問

善財童子受了文殊菩薩的啟發後,一連串問了十幾個問題,之後的五十三參,更是有參必問。例如:如何成就正等正覺?如何行菩薩道?如何才能捨離世俗的煩惱?佛道不成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才能不忘失菩提……善財童子的「好問」,顯示了他內心長期以來對真理的嚮往,以及對接受新知識、新觀念的渴求,所謂「求知若渴」,正是成就的最大祕訣。

佛教是一個重視躬身實踐的宗教,對於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等人生問題有益的,都值得提出討論。不過,佛教雖然鼓勵大家發問,但對於與修行無關的「戲論」,則認為應該揚棄。譬如《中阿含經》的「箭喻」,一名獵人身中毒箭,要幫他拔除毒箭時,他還要先問清楚身上的箭是從哪個方向射來?箭的材質?箭的種類?才願意接受治療,等他把這些問題都弄清楚時,可能已經沒命了。佛陀真正關心的,是如何拔去眾生身上的煩惱毒箭,至於那些和修行、解脫沒有幫助的問題,何必浪費時間去討論呢?

一個好的管理者,必須具備「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素質,這是為什麼呢?代表他積極投入。認真的人,會發現問題,因為自己不懂而請教別人,問個清楚明白,不但問題得到了改善解決,智慧、經驗也從中增長;被動的人,則不懂得問題在哪裡,找不出原因,問題只會層出不窮。所以說,問題可以從「提問」中找到解決方法。

如何疑而好問呢?對於周遭事物,要有求知的欲望,好比說:「為什麼」吃飯就會飽?「為什麼」天空會有雲?「為什麼」金屬會生鏽?「為什麼」說好話別人就會歡喜?就像胡適先生所說:「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一個懂得問「為什麼」的人,必然是有思想、有見解的人。

能多知道一些為什麼,就是有一點悟了,有一點進步了。這個悟的意思是:「啊!我懂了。」「噢!是這樣啊!」「對!我想通了。」「嗯!我找到了。」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你沒有問題就不能得到答案,就像禪師們不斷「提起疑情」、「參究話頭」,用心去參,疑情不破,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反觀我們對於疑惑,又能否有這樣的魄力呢?因此,能夠在疑處上用心參修,讓「疑」來管理、來評鑑我們的學習,你通達了、透澈了,即刻就會有小悟,累積小悟,就會有開悟的一刻。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