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
-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
- p140 第十六課童男與童女
p140 第十六課童男與童女
佛教是一個非常重視青年的宗教,佛菩薩的聖像中,大都沒有鬍鬚,沒有皺紋,是象徵青年的意思。所有的菩薩聖像都是慈悲祥和,這是表示佛教重視和平。可以說每一位菩薩都是青年,都非常清淨、純潔,具備一顆慈悲的心。
青年在佛教裡有一定的地位,他們智慧具足,充滿熱誠,勇猛精進,是現代青年的楷模。今從經典裡的童男童女中,列舉數位,逐一介紹如下:
一、善財童子
說到童男,最先令人想到的是「善財童子」。莊嚴聖潔的觀世音菩薩聖像的兩旁,站立的就是善財和龍女。善財童子是福城長者的兒子,長得健康、活潑、真誠、聰明。出生的那一天,家中珍寶財富源源不斷而來,所以取名為「善財」。他受文殊菩薩的指導,到南方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1,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折伏我慢的心理,遠離惡友的交往,聚集修行的善緣,以善知識作為模範。善財童子最先到可樂國參訪功德雲比丘*2,接著又參訪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醫師、船夫、國王、王妃,最後獲得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由此可知,青年是佛教廣大行願的實現者。
二、耶舍
耶舍*3是佛陀成道後,在縛囉迦河的沿岸,第一個遇到的青年童子。他告訴佛陀說,他是迦尸城的耶舍,厭棄世間的欲樂和醇酒美食的場合,希望擁有一個清淨的生活。佛陀歡喜的讚歎:「耶舍!你很有善根,你想要捨棄的東西,確實是煩惱的根源;你想到達的希望,我能滿足你。」耶舍聽到佛陀的法音,感動得流下眼淚,要求佛陀准許他出家。佛陀悲憫地告訴耶舍:「你要跟隨我學道,必須得到父母的允准。」
當時,耶舍的父親俱梨迦長者,正驚慌地找尋愛子耶舍的下落,佛陀為俱梨迦長者講說證悟的道理,布施持戒的功德,以及無明煩惱的可怕。俱梨迦長者聽聞後大受感動,而允許其子跟隨佛陀學習。此後,佛陀的僧團即相繼有青少年的參與。
三、羅睺羅
羅睺羅是佛陀未出家前,與耶輸陀羅所生的獨生子。在他十多歲時,即跟隨佛陀出家修道。這是僧團中幼童出家的首例,因此,佛陀特別訂定沙彌的制度,要羅睺羅禮拜舍利弗尊者為師。
幼年的羅睺羅,不慣於僧團的生活,但是對於師父舍利弗和佛陀的教示,唯有尊敬服從。他每天打掃庭院,清潔環境,為在家的信徒服務,一得空閒,即修學佛陀的言教。有時候受年長比丘欺侮,經常丟棄他的衣單,羅睺羅都能忍耐。又有一次,因寮房被占而在廁所躲雨,遇到毒蛇,別人為他擔心,他卻毫不畏懼;他也曾經作弄取笑來訪客人,受佛陀嚴厲教誨而發願努力改變自己的心。由於羅睺羅的忍辱、受教,精勤修道,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即證得聖果。羅睺羅成為十大弟子中唯一的青少年聖者,實是青少年之光。他的天真、溫和、忍讓、堅強、沉著等美德和風姿,永遠值得我們禮讚!
此外,自在主童子*4、遍友童子*5、善知眾藝童子*6、德生童子*7、月光童子*8、金色童子*9、睒子童子*10、光明童子*11、聚沙童子*12等,都是佛教中有為的青少年。
四、妙慧童女
在《大寶積經》中,記載一位具深妙智慧,發堅固願的童女——妙慧*13。他是摩揭陀國王舍城中地方士紳之女。佛陀在耆闍崛山講經的法會中,年齡才八歲的他就常常在座。
妙慧童女,面貌秀麗,行動舉止端莊溫和。一次,佛陀說法時,他從容不迫地走到佛前,右繞三匝,頂禮三拜,並向佛陀提出十大問題,震驚全座,即:如何才能獲得端正的身體?如何才能獲得大富大貴?如何才能免除眷屬不和及多病死亡?如何才能像佛陀一樣端坐大寶蓮花?如何才能遊諸國土,禮敬諸佛?如何能夠沒有冤家對頭?如何講話才能令人生信?如何修持佛法才能免除障礙?如何才能降伏煩惱魔障?如何才能見佛聞法?
妙慧童女以八歲之齡,即具大無畏的勇氣和長者般的耆德,難怪文殊菩薩也要向他讚禮。
五、妙賢
妙賢是一位美麗又具賢德的少女,本已許配予傑出的青年大迦葉為妻,為了清淨修行,與大迦葉商量後,即各自投師學道。最先學習外道思想,後來棄邪向正,皈投佛陀出家學道。出家後的妙賢,遵循僧團制度外出托缽,卻因貌美而受路人指點,不禁為美麗的外表心生悲哀。妙賢少女,生性簡樸,不喜浮華,專心向道,很快地便證得聖果。
六、散華天女
《維摩經》記載,維摩居士示疾時,諸大羅漢和大菩薩前往探病。在維摩居士穿來走去的侍者群中,有位年輕貌美的少女。舍利弗對此大為不悅,認為修道的地方,男男女女,太不莊嚴。因而對這位少女生起輕慢之心。
天女知道舍利弗的心思,即從空中散出繽紛的花朵,那花朵落在菩薩身上,即時墜地;落在舍利弗等羅漢身上,卻沾黏不去。正當舍利弗尷尬之時,天女即對舍利弗說道:「尊者舍利弗!你為何要把花朵去除?」舍利弗忍耐著回答說:「這些花朵落在身上,很不如法,所以要去除。」天女微笑說道:「尊者!你不可說此花不如法,花是沒有分別的,是尊者自己心生分別!如果皈依佛陀出家,心有分別,就是不如法!」年少的天女一語,竟然使得大阿羅漢啞口無言*14。
除此之外,在佛經裡尚有月上童女*15、慈行童女*16、有德女*17、有德童女*18,以及《法華經》中的八歲龍女*19轉女成佛。可見少年女性的智慧也可以和大德菩薩平等,無有尊卑高下。
眾生本具清淨智慧德相,在佛教裡,是不可以男、女相分別道德高低,也不可用年齡大小衡量智慧的有無。
【註釋】
*1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載於《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在參訪最後一位普賢菩薩,成就普賢行願後,即成就佛道。寺院中,常設於觀世音菩薩聖像左側的善財童子像,即取材其歷訪名師過程中,參謁觀世音而受教化一事。
*2是善財童子最初參詣的善知識。善財請教他如何學菩薩行,及如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功德雲比丘乃為其解說「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3耶舍僅次於五比丘出家,為佛陀第六位弟子。後來父母及出家前的妻子,亦皈依三寶,成為最早的優婆塞、優婆夷。(相關資料可詳見《毗尼母經》卷一、《出曜經》卷二十九等。)
*4為善財童子參詣的第十二位善知識。當善財參詣時,正於河邊教導孩童聚沙築塔,他告訴善財因嚴持三聚淨戒,並於文殊菩薩處學習書寫、術學、印刷等技術,因此證得「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成為醫學家、建築師、農學家、占相家、數學家。尤其通達高深計算法,能推算出廣大無量由旬的沙堆內所藏沙粒的數量,也能推算上下四方一切世界的距離,甚至諸佛名數、諸菩薩數、眾生名數等。善財聽後,即刻增長信樂,通達甚深智慧,悟得三世平等的境界。
*5是善財童子參詣的第四十三位善知識。其因普與眾生結為善友,故名為遍友。遍友童子僅以「無法是法、無說是說、得無所得」的無言之教啟示善財,並未特別教導善財。後來推薦善財前往參詣善知眾藝童子,學習其他成就菩提的法門。
*6是善財參詣的第四十四位善知識,他以無礙的智慧窮究世間種種技藝,故名為「善知眾藝」。又他得以進入般若波羅蜜門的方法,是恆持「字母」,故其所證即稱「菩薩善知眾藝字智解脫法門」。因為字母為一切書寫、解說、文字的根本,因字的結合而有語言,因語言的詮表而有名,因名而有所詮的義,能了解義,將可獲得許多道理。因此,凡想進入般若波羅蜜門者,首應認識這些字母;一旦進入般若波羅蜜門以後,即可了悟一切言說皆不可得,唯有離言絕相,才可進入悟境。因此,善知眾藝童子便教導善財「四十二字母般若波羅蜜法門」。
*7是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五十一位善知識。與有德童女同住於妙意華門城,二人已證得菩薩幻住解脫法門,故能以清淨之智,觀諸世間皆為幻住,皆為因緣所生,乃至一切菩薩眾會等亦皆幻住,由願力與智慧所攝成。德生童子除了以他所證得的法門教導善財童子外,並囑咐善財要普修一切菩薩行,普化一切眾生,普淨一切佛剎,普滿一切願,普供一切佛,普事一切善知識,才能日起有功,日日進步。尤其善知識是引導一切菩薩行,證入菩薩道的最大助緣,如佛之法器,如功德勝處等,更須敬順承事。
*8又作月光菩薩。為佛世時王舍城長者申日之子。依《月光童子經》所載,申日聽信不蘭迦葉等六師外道之言,設計火坑要加害佛陀,月光童子以佛陀是三界大聖尊者,言教清淨,慈悲勝過母親,勸諫父親不可生起害意,但申日並不接納。及至佛陀到達,佛陀以大神通力將火坑變作七寶浴池,天雨寶華,申日大為驚悔,而歸信佛陀。另據《申日經》所述,月光童子聽佛說法後,便讚歎佛陀,並發起大誓願:「設我來世得作佛時,令我國土一切人民無有惡心,皆應質朴,有諸惡國人民剛強,五濁賤世,我願於中而開化之。」發願已,佛陀更預言當他般涅槃千歲之後,月光童子當生於秦國(中國)作聖君,持守經法,興隆道化。詳見《月光童子經》、《申日經》。
*9出生於佛世釋族王宮中,色相端嚴,光明晃耀如日月,雖常受用一切異寶珍玩,卻不貪著,常與眷屬嬪妃千五百人於宮中遊樂。一日,忽聞有人云:「世尊往昔為見三界輪迴苦惱,捨王位出家苦行,佛道圓滿。」童子聞已,心大歡喜,往詣佛陀,佛陀為其宣說四諦、十二因緣法,及往昔行好修善,造立毗婆尸佛像而得百千生為轉輪聖王、梵天王和現世得生王族等因緣。童子聞說往昔因緣果報、造像功德,乃發起無上道心,捨離眷屬,隨佛出家,不久即證道果。詳見《佛說金光王童子經》。
*10為佛陀行菩薩道中的前身。睒子前世原為一切妙仁菩薩,心慈仁善,常以天眼遍觀世間。一日,見一對盲眼夫妻發願上山為求無上智慧,菩薩為成全他們的大願,便投胎作他們的兒子,俾便照顧。菩薩出生後,取名睒子,事親至孝,奉行十善。十歲時,請求父母完成誓願,上山修行,睒子隨行照顧,供養得宜。熊羆鳥獸皆鳴唱相和,喜與為鄰。睒子性極仁慈,取水則身披鹿皮,唯恐驚擾動物,踩地則唯恐地痛。一日取水時,被迦夷國國王誤射毒箭,命在旦夕,睒子並不仇恨,唯要求國王代為照顧盲眼父母,父母撫屍痛哭哀號,願代子死,諸天神帝釋深受感動,以神藥灌之,睒子因而復活。國王受睒子影響,回國後以十善治國。有關睒子童子事蹟,詳見《佛說菩薩睒子經》及《佛說睒子經》。
*11為王舍城善賢長者之子。在他的母親懷孕時,佛陀預言其將能光耀家族,帶給家族最上吉祥。但善賢聽信外道之言,說此子生必壞家族,因此以毒藥塗在母腹,欲害腹中之子,結果母親因之命終。當母親被焚燒時,於臍中生出一蓮華,華上坐一童子,色相殊異,因從火出,故名火光明。光明童子享有天人勝福,連頻婆娑羅王的王宮富貴都不能及,因此遭到阿闍世王的謀奪。光明童子乃棄盡家財,歸佛出家,不久即證道果。詳見《光明童子因緣經》。
*12即德勝童子,是將佛法傳揚世界的大護法阿育王的前身。德勝童子曾在佛世時與童伴在路邊玩聚沙造塔的遊戲。一日,佛陀經過,見佛陀莊嚴光耀身相照徹四周,生起大歡喜心,便捧沙塔供養佛陀,並發願將來所造之塔能廣被天地。佛陀心知童子已發無上正願,微笑宣說:「德勝童子將以此施沙塔之報,於我涅槃百年之後當為轉輪聖王,名阿恕伽,並將我的舍利廣造八萬四千寶塔供奉。」詳見《阿育王傳》卷一。
*13有關妙慧童女的種種深妙悲智之行,詳載於《大寶積經‧妙慧童女會》。
*14天女散花之故事,詳見《維摩經》。
*15為維摩居士之女。出生不久,即如八歲女孩,姿容端麗,城中求婚者眾,月上女便告大眾:七日之後當自選夫婿。屆期當大眾蜂擁而至時,月上女忽升空中,手持蓮花化佛,大眾驚訝稱羨不已,月上女即告大眾,他之所以得此殊妙色身,是因往昔多修捨欲,善調六根之故。因此帶領眾中欲脫離苦海,修諸相好者去拜見佛陀,發了十個大願,佛陀微笑授記月上女將於八萬俱胝劫後成就佛果,佛號「月上」,月上童女聞佛授記,歡喜無比,立刻轉女為男。詳見《佛說月上女經》。
*16為善財童子所參詣的第十位善知識,是師子奮迅城國師子幢王的女兒,有五百位童女常隨修行。慈行童女常在宮中宣講佛法,並開放給百姓進入聆聽。慈行童女要善財注意王宮種種建築中所現各式如佛陀修菩薩行、成道、轉法輪等圖像,並表示他所弘揚的是佛教的美術教育,也就是般若的莊嚴解脫,而此法門是從三十六恆河沙佛處學得的,他以此法門教導眾生,使眾生法喜充滿,因有「慈行」之名。
*17為波羅奈城有德婆羅門之女。此女因見佛之相好,而生起淨信心,向佛請益深法,佛陀為有德女講說十二因緣、諸法實相、空無自性之理。有德女聞言,了知佛所轉法輪實為虛空法輪、出離法輪、無相法輪,並得佛授記,未來成佛。詳見《佛說有德女所問經》。
*18乃善財童子所參五十三善知識之第五十一位。與德生童子同住於妙意華門城,二人一起為善財解說種種修行因緣。
*19為娑竭羅龍王之女,常聞佛說法。年甫八歲,智慧猛利,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乃於剎那之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復以一寶珠獻佛,以此功德願力,忽轉女成男,具足菩薩行,剎那頃,住於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中,成正等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廣為人天說法,娑婆世界之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遙見而歡喜敬禮。詳見《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
【習題】
1.請閱讀《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五十三參的經文。
2.簡述你對善財參訪善知識的看法。
3.請找出二則有關羅睺羅修行上的事例。
4.佛陀如何回答妙慧童女所提的十個問題?
5.提出你最想請示佛陀的十個問題。
-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 p024 總序
- p030 第一課 佛的意義
- p040 第二課 如來十號
- p050 第三課 佛身
- p060 第四課 佛德
- p068 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 p074 第六課 他方佛名
- p082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p092 第八課 法的意義
- p100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 p128 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 p136 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 p146 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 160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 p168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 p194 第十七課 六和敬
- p200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 p212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 p014 第二課 經藏
- p024 第三課 律藏
- p034 第四課 論藏
- p042 第五課 戒律
- p052 第六課 禪學
- p066 第七課 般若
- p076 第八課 四聖諦
- p088 第九課 十二因緣
- p098 第十課 五蘊
-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 p114 第十二課 八正道
- p124 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 p132 第十四課 三法印
- p144 第十五課 緣起
- p154 第十六課 空有
-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 p196 第二十課 煩惱
-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 p004 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 p022 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 p044 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 p056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 p066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 p090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 p098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p106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 p116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 p132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 p140 第十六課童男與童女
- p156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 p166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丰姿
- p190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 p214 第二一課 圓滿菩薩道
-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 p014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 p026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 p056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 p068 第六課 佛教的東傳
- p078 第七課 魏晉佛教史
- p092 第八課 南北朝佛教史
- p108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 p120 第十課 隋唐佛教史
- p132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 p152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 p178 第十四課 西藏佛教史
-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 p21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史
- p226 第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 p240 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 p256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 p270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 p004 第一課 宗派總論
- p012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 p032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 p046 第四課 俱舍宗
-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 p070 第六課 律宗
- p080 第七課 法相宗
- p092 第八課 三論宗
- p102 第九課 天台宗
-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 p132 第十一課 真言宗
- p146 第十二課 禪宗
-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 p174 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 p188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 p20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 p232 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 p256 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 p270 第二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 076佛光教科書6 實用佛教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 p012 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 p022 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 p032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 p050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 p062 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 p078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 p088 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 p098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 p118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 p134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 p150 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 p162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 p180 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 p200 第二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p004 第一課 叢林寺院
- p014 第二課 寺院建築
- p022 第三課 道場行事
- p038 第四課 寺政外事
- p048 第五課 寺院清規
- p058 第六課 宗教法令
- p066 第七課 法器法物
- p072 第八課 衣單僧物
-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 p090 第十課 學佛行儀
- p098 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 p106 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 p132 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 p138 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 p158 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 p164 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 p170 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 p186 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 p014 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 p024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 p032 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 p042 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 p050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 p058 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 p068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 p086 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 p108 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 p116 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 p130 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 p164 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 p178 第十八課 佛教與舞蹈
- p186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 p194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 p204 第二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 p216 第二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 079佛光教科書9 佛教問題探討
- p004 第一課 信仰
- p014 第二課 教理
- p024 第三課 文史
- p036 第四課 宗派
- p060 第五課 戒律
- p070 第六課 制度
- p080 第七課 稱謂
- p094 第八課 儀禮
- p104 第九課 菩薩
- p114 第十課 修行
- p122 第十一課 宇宙
- p128 第十二課 人生
- p138 第十三課 生死
- p146 第十四課 生活
- p152 第十五課 家庭
- p158 第十六課 素食
- p166 第十七課 民俗
- p176 第十八課 應世
- p188 第十九課 神異
- p196 第二十課 破邪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p004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 p014 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 p030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 p044 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 p060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 p094 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 p104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 p114 第十課 回教概說
- p132 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 p158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 p168 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 p18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 p188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 p198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 p224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 081佛光教科書11 佛光學
- p004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 p012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 p020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 p028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 p036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 p044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p054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p078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 p088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p096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 p130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 p140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p148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p160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 p174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 p226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 p238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 p250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 082佛光教科書12 佛教作品選錄
- p004 第一課 十勸
- p006 第二課 四相詩
- p010 第三課 信心銘
- p016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p018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 p024 第六課 無相頌
- p028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 p042 第八課 辭北堂書
- p048 第九課 是非歌
- p050 第十課 十牛圖頌
- p056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 p066 第十二課 七筆勾
- p070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 p086 第十五課 勸世詠
-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 p096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 p100 第十八課 讚僧詩
- p104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
- p108 第二十課 藥師七佛法會發願文
- p114 第二一課 慈航法師遺訓
- p118 第二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p122 第二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 p132 第二四課 文選
- p144 第二五課 詩選
- p164 第二六課 悟道詩
- p184 第二七課 詞選
- p202 第二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 p230 第二九課 座右銘
- p240 第三十課 燄口召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