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淨土宗是以往生極樂淨土為目的的宗派。因為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白蓮社,取義生西方淨土*1者皆由蓮花所化生,而極樂國土亦名蓮邦,所以又稱蓮宗。本宗特別以稱念佛名為主要修行法,藉彌陀本願的他力,祈獲生於西方極樂淨土,故又稱念佛宗。
淨土思想廣見於大乘諸經。淨土,是指清淨國土,也就是以清淨功德所莊嚴的處所*2。其中極樂世界彌陀淨土自古以來即被視為諸佛淨土的代表。
彌陀淨土思想乃依據《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三經所成立。《無量壽經》主要敘述阿彌陀佛成道的本緣、四十八大願*3,廣宣穢土五惡、五痛、五燒的劇苦,勸修往生法門,及揭示三輩往生的條件*4。《阿彌陀經》以阿彌陀佛的西方勝境為主體,以往生不退為宗,以「淨土三資糧」──信、願、行*5為用。《觀無量壽佛經》則陳述往生西方的淨業正因「三福行*6」及「十六觀行*7」法門,故此經又稱《十六觀經》。四世紀間,世親菩薩造《往生論*8》,力勸往生西方。此「三經一論」先後傳入中國,成為淨土宗成立的重要典據。
東晉弘揚彌陀淨土最力者,是廬山慧遠大師。他在廬山與大眾共修念佛三昧,據《般舟三昧經》修行,以期能往生見佛,是我國「結社念佛*9」的始祖,也是我國淨土的主流。
北魏永平年間,菩提流支來華,授曇鸞《觀無量壽佛經*10》,傳承完備的淨土經論,使中國淨土法門有劃時代的進展。曇鸞依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明示難、易二道,他力、自力的差別,主張依靠他力本願為五濁惡世中修行的易行道,並專重持名念佛,以求生淨土。其後,道綽著《安樂集》一書,開示末世眾生的要路,依難易二道的說法,立聖道、淨土二門的教判*11。至唐代善導大師集其大成,立正行、雜行,撰有《觀無量壽佛經疏*12》、《淨土法事讚》及《往生禮讚偈》等,甚受淨土宗重視,故經其闡揚而確立的淨土宗,特稱善導流,對淨土宗影響至鉅。
唐開元初,慧日大師自印歸國,見當時禪家視淨土為引導愚心的「方便說」,於是提倡念佛往生的必要,主張戒淨並行、禪淨雙修、教禪一致,以一切修行皆回向往生淨土。於是中國淨土宗在唐代形成三種教系,即:慧遠系統、善導系統、慈愍系統*13。
其後,三祖承遠大師承慈愍慧日三藏之說,專修淨土,營立「彌陀台」,遠近皆附。四祖法照大師於南嶽般舟念佛道場勤修般舟三昧,禪定中感應彌陀親授五會念佛方法,乃創「五會念佛*14」法門。五祖少康大師於烏龍山建念佛道場,率眾日夜行道唱讚。
六祖宋永明延壽大師,撰《萬善同歸集》,主張理事兼融、禪淨雙修,又作〈四料簡*15〉,宋代僧俗的禪淨雙修*16皆承其遺風。七祖省常大師結社集眾專修淨業,往昔廬山白蓮社的盛況於焉再現。八祖明代蓮池大師(即雲棲袾宏)精修念佛三昧,一生行持淨土,重視經教,撰《阿彌陀經疏鈔》,強調「信、願、行」三資糧為往生淨土之要;力倡「禪淨同歸*17」之說,融和二宗,令淨土宗凌駕諸宗之上,成為主流。蕅益智旭大師承襲蓮池教說,著《阿彌陀經要解》,選定《淨土十要》,為淨土行者必讀之書;又精研八宗教義,著作等身,主張禪、教、律三學一源說,並將此三學歸結於淨土法門,是為淨土宗九祖。
清代以來,淨土信仰受到在家居士熱心提倡,如彭際清居士等,尊截流行策、省庵思齊、際醒徹悟為淨土祖師。其中,省庵大師結蓮社,制定〈淨業堂規約〉,互相策勵,屏絕諸緣,專修淨業,世人皆謂永明大師之再來。民國初年有印光大師,主張以淨土法門統攝禪、教、律各宗,力倡持名念佛,又致力社會慈濟事業,各地僧俗漸次興起結社念佛的風氣,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三祖。政府遷台後,淨土宗在台灣持續受到廣大歡迎。
綜觀淨土宗的發展,千餘年來,闡揚淨土法門的高僧大德難以計數,也有廣大的信眾,但此宗不若他宗有師徒授受的法系,因此沒有祖師的直接傳承系統,一直到宋朝宗曉法師才將歷代弘揚淨土法門有重大貢獻者列為蓮宗七祖,即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大師。後人復舉明代雲棲袾宏大師為八祖、蕅益智旭大師為九祖,清代行策大師為十祖、省庵大師為十一祖、徹悟大師為十二祖,近代則推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為十三祖。這是淨土宗不同於其他宗派之處。
淨土法門歷久不衰的原因,在於易修易持,有所謂「千經萬論,導歸極樂」的統攝八宗之勢。除祖師大德親見彌陀、放光見佛、往生瑞相等事蹟*18外,歷代緇素及物類的往生實錄*19,也都令人生起無比信心。
淨土宗的行持以念佛法門為主,一般可分為四種念佛法,即:
一、持名念佛:繫心一佛,專心稱念名號,淨念相續,如《阿彌陀經》所云。
二、觀像念佛:諦觀佛像,歷歷分明。
三、觀想念佛:以觀像念佛為基礎,對所觀佛像留下深刻印象,再至靜處閉目憶念觀想,如《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及《觀佛三昧海經》所云。
四、實相念佛:觀自身及一切萬法的真實自性。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念佛法,又名「法身觀佛」。
其中以持名念佛最為普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深入民間,影響最廣。
歷代以來,淨土修行者對於持名念佛也有多種方法,如:明持、默持、半明半默持、觀想念、追頂念、禮拜念、記十念、十口氣念等*20。星雲則主張在不同的心境也可以有不同的念佛方式來修持,如:
一、歡歡喜喜的念(如歷淨土)
二、悲悲切切的念(如子憶母)
三、空空虛虛的念(如入法界)
四、誠誠懇懇的念(如見彌陀)
修持淨土法門者,應廣發菩提心,以「上求下化」的願心來稱念佛號,才能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相應。念佛,不一定要到寺院裡;但是,到寺院參加念佛法會,藉著大眾共修的力量,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極樂世界是我們幸福的國土,是身心永久的故鄉;清淨佛國是我們究竟的依止,是身心永恆的歸宿。但是極樂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現世人生的千番歷練,萬般修行,才能達到蓮華化生,不生不滅的境地。佛國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來時光,而在當下人間淨土的建立,現世人生的莊嚴。因此,淨土行人希望求生淨土,就要以現實的世界做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淨化我們現世生活。尤其對現代的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淨土是安定我們身心的殊勝法門。
【註釋】
*1西方淨土,乃淨土宗所特別重視者。淨土,指由菩薩所修的因行而感果報的報土;或指佛為救度眾生而假現的應化土;或指位於西方,經過十萬億佛土,於彼方實有的淨土;或更指於眾生心中所現的淨土等,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淨土宗認為淨土係於西方實在的報土,生於此淨土者能受諸樂,《往生要集》卷上舉有十樂:a.聖眾來迎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二菩薩來迎,引導至淨土。b.蓮華初開樂,託生蓮華,往生淨土,故於蓮華初開之際,可見淨土的莊嚴。c.身相神通樂,可得三十二相之身與天眼等五種神通。d.五妙境界樂,可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勝妙。e.快樂無退樂,受樂無窮。f.引接結緣樂,從前結緣的恩人親至淨土迎接。g.聖眾俱會樂,眾多菩薩俱會於一處之樂。h.見佛聞法樂,得見佛聞法。i.隨心供佛樂,隨心供養十方諸佛。j.增進佛道樂,修行精進,終得佛果。
*2淨土方位、莊嚴情形、住民種別,依諸經所述,各有差異,係由因位發願的不同而產生。《阿閦佛國經》卷上、《放光般若經》卷十九、《無量壽經》卷上等,均以淨土乃諸佛於因位行菩薩道,發願嚴淨佛土,成就眾生,積功累德所建立的莊嚴清淨世界。《維摩經》卷上〈佛國品〉則謂心淨土淨,娑婆即常寂光淨土,若眾生心不淨,此土即穢惡不淨;佛所見清淨,即成無量功德莊嚴。《法華經》的靈山淨土、《華嚴經》的蓮華藏世界、《大乘密嚴經》的密嚴淨土等,即以「心淨土淨說」為本。至於他方的淨土,則有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阿閦佛的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的東方淨琉璃世界、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的兜率淨土等。
*3四十八願依阿彌陀佛攝取對象的不同,可略分為三類:a.攝法身願:係阿彌陀佛成就法身之願。b.攝淨土願:係阿彌陀佛成就依報莊嚴之願。c.攝眾生願:係利益眾生之願。
*4三輩往生的條件:
a.上輩往生:出家修道,上求下化,專念彌陀,修諸功德,願生彼國。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迎接,蓮華化生,得不退轉,智光莊嚴,神通自在。
b.中輩往生:發菩提心,專念聖號,修善積福,奉持齋戒,供養三寶,所有功德,回向西方。臨命終時,化佛來迎,住不退地,具福德智慧。
c.下輩往生:發菩提心,稱佛名號乃至十念;或聞法深信,乃至一念願生彼國。臨命終時,夢見彌陀,繫願往生。
*5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三資糧,即:信──信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以及念佛決定往生。願──回向、發願往生彼國。行──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積聚善趣福德因緣。
*6《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福乃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也就是西方淨土成就的正因。
*7十六觀行中,第一觀至第七觀屬「依報觀」,分別是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第八觀至第十三觀屬「正報觀」,分別是像想觀(粗想極樂世界相狀)、真身觀(佛身觀)、觀音觀、勢至觀、自往生觀(又作普觀,觀自身生於極樂世界)、雜想觀(觀池水上丈六金身的佛菩薩)。第十四觀至第十六觀說明依行持不同,於臨終時,諸佛聖眾迎接往生的情景互異,分別是上品生觀、中品生觀、下品生觀,每品各分上、中、下生,共計三輩九品。上三品是著重於「能解第一義」的修行者,其往生後以證「無生法忍」為目標;中三品是能持戒、行善而遵循人間倫常道德者,往生後以先證得「阿羅漢果」為目的;下三品是雖曾行惡、犯戒,然因得遇善知識,而聞佛經或佛名者,往生後,在漸薰漸修下,發無上菩提之心。十六觀的主旨在於借助觀想,來達到除惡滅罪,往生淨土的目的。
*8全名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係世親依《無量壽經》所作,闡說修習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回向等五念門,以求生西方淨土。
*9慧遠大師隱居於廬山東林寺,三十餘年不出山門一步,構築龕室,圖寫佛影,日夜率眾修行,道俗聞風雲集,於是與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等緇素一二三人於般若台上,阿彌陀佛像前,共結白蓮社,立誓往生西方,期生淨土。劉遺民修念佛三昧,常於定中見佛;慧遠一生中亦三見聖容,親見彌陀告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七日後,汝當生我國。」
*10曇鸞大師家近於五台山,常聞神跡靈異之事,十餘歲即登山出家。苦節力學,精通諸經。嘗讀《大集經》,為之註解,書未成即染疾,遍求不治。一日,忽見天門洞開,其疾頓癒,乃發心求長生不死之法。聞人傳言仙方之學可長壽不老,乃往江南,於句容山訪陶弘景,從之受仙經十卷。歸途過洛陽,謁菩提流支,受得《觀無量壽佛經》,乃盡棄仙學而專修淨土。
*11凡依經教聖道,在此土積累功勳,斷惑證真,修行「難忍能忍」,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者,為「難行道」;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念佛名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清淨國土,仗佛神力,終得不退轉,此則為「易行道」。
*12《觀無量壽佛經疏》,通稱《觀經四帖疏》。乃解釋他力信仰的要義,主張一切善惡凡夫皆可依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極樂淨土(他力法門),以稱名念佛為正業(正行),以讀經、禮拜、讚歎、觀察為助業(雜行)。並強調如能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於行、立、坐、臥間,不問時節久暫,皆念念不捨者,即可往生淨土(易行道),此說對後世影響很大,為闡發淨土教相、教義的根本典籍。
*13慈愍慧日三藏以西方淨土一門為出離生死的捷徑,故提倡稱名念佛法門。上至盡形壽,下至十念,念佛必定往生淨土。淨土宗承遠、法照、飛錫等法師繼承其說,以念佛三昧為無上深妙的禪門,極力排斥禪者的空腹高心。於是,中國淨土宗在唐代形成三種教系,即:慧遠系統──「常識性理論派」,善導系統──「體解信仰的佛願派」,慈愍系統──「不捨萬行的妙有派」。
*14法照大師模仿《無量壽經》中風吹寶樹,出五音聲,而定五會念佛之法,令道俗欣羨淨土。此儀式每集合音聲優美的道俗數人,威儀齊肅,分為五會,依五種高低緩急的音調而念佛。第一會以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第二會以平上聲緩念;第三會非急非緩念,盤旋如奏樂;第四會漸急念;第五會轉成「阿彌陀佛」四字佛號,急聲加速念。此五會念佛頗具調攝身心之效,流傳至今。
*15〈四料簡〉為:「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16永明延壽大師主張禪淨雙修,宋代僧俗承其遺風,大行此法,淨土念佛法門廣受他宗奉行,如天台宗多有信奉淨土及解義者,以宋代四明知禮所撰《觀經疏妙宗鈔》最著,其約心觀佛說,即是台淨融和論,向為台家所重。元代以降,禪淨雙修之風流行愈廣,中峰明本、天如惟則等法師皆歸心西方。至明代,楚山紹琦、空谷景隆、一元宗本、雲棲袾宏、憨山德清、鼓山元賢等諸法師,相繼倡說禪淨合行。
*17蓮池大師主張:若念佛至一心不亂,念而無念,則自性即是彌陀,當下即為淨土,與禪宗「明心見性」、「直指人心」,殊途同歸。此論不僅調和禪淨二宗長久以來的互斥,更達到「透禪融淨」、「二宗平等」的境界。
*18淨宗祖師修持念佛法門,多有感應事蹟,如:善導一生戒行精嚴,至誠念佛,時有瑞相感應,乃至念佛口中放光,被尊為「彌陀化身」、「光明和尚」,度化甚眾。四祖法照大師專修念佛三昧,感得缽中見五台勝境,文殊、普賢二大菩薩讚歎宣說念佛法門,又舒金色臂摩其頂,謂大師以念佛力將證菩提正覺。五祖少康大師,於新定化人念佛,後建念佛道場,逢齋日,集信眾三千共修,每念一佛號,口隨出一佛,時人皆謂「後善導」。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勤修淨業三年後,於禪觀中見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遂得無礙辯才。八祖蓮池大師嘗被村民請予禱雨,師曰:「但知念佛,無他術也。」遂持木魚循田念佛,所到之處,時雨如注。十二祖際醒大師臨命終時,見諸佛聖眾親迎,手結彌陀印,安詳而逝。眾聞異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髮白變黑。十三祖印光大師,於念佛聲中往生,如入禪定,笑容宛然。荼毗後,頂骨裂成五瓣蓮花,五色舍利數千。
*19集錄歷代相信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淨土的傳記有:後唐道詵刪補的《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北宋戒珠的《淨土往生傳》、北宋王古的《新修淨土往生傳》、南宋陸師壽的《新編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明代袾宏的《往生集》、道衍的《諸上善人詠》、清代彭希涑的《淨土聖賢錄》、胡珽的《淨土聖賢錄續編》、瑞璋的《西舫彙征》、咫觀的《修西聞見錄》等。
*20明持,謂出聲稱念佛號,行者念佛時,若昏沉欲睡,或妄想散亂,可高聲唱念。默持,是唇動但不出聲,唯持聖號於心中,了了分明,可於二六時中行持。半明半默持即金剛持念法,念佛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觀想念乃持名念佛與觀想念佛的綜合。追頂念,以金剛持念法,緊密持念,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聲聲追頂,無稍休息,努力直前。禮拜念,即邊念佛,邊禮佛。記十念,以念珠計數念佛以達專心。十口氣念,是以追頂念法,盡一口氣念佛號,如是十次,名為十口氣。
【習題】
1.何謂淨土?
2.試述淨土宗的起源。
3.試述淨土宗的宗義。
4.如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5.試述念佛法門的內容及修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