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在現代世界文明互相交流,地球村民往來頻繁之際,佛教也逐漸突破舊有型態,走出山林,進入社會,擴大寺院功能,深入人群服務,走向家庭,助益國家,進而超越國界而延伸全球。為了促進人類融和,發揚慈悲友愛的精神,國際佛光會應運而生,為歷史寫下輝煌的篇章。歷年來,國際佛光會為推動佛教人間化、現代化、藝文化、大眾化,自一九九二年起至今,每年例行舉辦會員代表大會,更推展「主題演說」來作為會員的精神指標與未來努力的行事方向。其簡介如下:

一、歡喜與融和(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二年於洛杉磯音樂中心)

世俗之財富、感情、知識、權力等,人人希望擁有,但這一切都可能帶來煩惱,其實,最好的是擁有歡喜與融和。我們希望世界上每一個人要本著歡喜做事,要本著歡喜做人,要本著歡喜處境,要本著歡喜用心,更要本著歡喜利世,歡喜修行;而融和,則不但大小乘要融和,顯密要融和,而且應擴大到種族融和、古今融和、自他融和、事理融和。所以,國際佛光會是要把歡喜布滿人間,使世界融和一體,不分種族、國籍,同中有異,異中求同,而能和睦相處。

二、同體與共生 (第二、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三年暨一九九四年於台北國立體育館、加拿大溫哥華卑詩大學和平紀念館)

同體是平等觀,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譬如眾生雖然有男女、老少、強弱、智愚的分別,但是清淨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正如佛陀成道時發出「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宣言,揭開「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同體平等的精神,提倡「生佛平等」、「聖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

共生,是慈悲觀,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法界一切眾生是彼此互相依附成就,共存共榮的生命共同體。共生是佛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觀,是無染汙的慈愛,是無對待的包容。在工作中沒有上下階級的對待,在日常生活裡沒有計較的分別。共生,就是人我的尊重與包容,就是自然的共存與共榮。

大家同住在一個地球上,應該捐棄我見偏執,彼此守望相助,以同體來推動眾生平等的思想,以共生來發揚慈悲喜捨的精神,讓地球成為和平安樂的人間淨土。

三、尊重與包容(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五年於澳洲雪梨達令港國際會議中心)

在科技進步,來往頻繁的社會裡,尊重與包容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奪;尊重生命的價值,以喜捨布施代替傷生害命;尊重大眾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機,以環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此外,我們更應用人我無間的雅量,包容異己的存在;用淨穢不二的悲心,包容傷殘的尊嚴;用怨親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傷害;用凡聖一如的認知,包容無心的錯誤。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態度敬業樂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眾生,將娑婆建為淨土將是指日可待之事。

四、平等與和平(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六年於法國巴黎會議中心‭ ‬)

平等與和平是一體兩面的真理,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上、齊頭式的平等,真正的和平也不是只用嚇阻、限武等外在措施所能達成,我們還必須注意心靈的淨化、思想的共識來體會平等與和平所散發的喜悅。今日要推展人我共尊、互易立場的美德,在生活處事上,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強尊重弱,以有尊重無,以上尊重下,慈悲寬容,消除我執,以達世界平等共尊,和平共榮。

五、圓滿與自在(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七年於香港國際展貿中心)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不圓滿的境界,如人間的悲歡離合、生命的苦樂無常、感情的愛恨恩怨等,總為吾人帶來諸多遺憾。在佛教裡,無餘涅槃*1、常樂我淨*2的境界才是真正圓滿自在的淨土。圓滿,是最自然、最完美的意思;圓滿,是人們最嚮往,最欣慕的境界,我們應學習從心意的包容、生活的知足、人我的平等、處世的般若、社會的安定、家庭的和諧、身心的健康以及自我的解脫上,去體證世間的圓滿自在。

六、自然與生命(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八年於加拿大多倫多星座大飯店)

自然是世間的實況,如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轉、眾生生老病死的輪迴,都很自然。世間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長;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佛教一向追求自然,重視人心、人性。唯有尊重自然,順從自然,我們的心靈才得以解脫,生命才能自由。生命是不在乎一息尚存,而應在於具備有用的價值,除了人,山河大地亦能為人所用,凡對於人間有貢獻,也應視為有生命者。故國際佛光會以「自然與生命」為題,期勉大眾能在生活中體驗自然的定律與生命的尊嚴、自然的生命與生命的自然、自然的和順與生命的永恆、自然的生活與生命的佛道;更希望喚起人類的覺醒,珍惜生命的躍動,與大自然結合為一體。

世間上的每一個人,若能以自然與生命作為生命的實踐,必定能使內心自在吉祥、家庭和樂、社會安定,這就是佛法帶給我們的圓滿世界!

七、公是與公非(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二○○○年於台灣台北市國際會議中心)

「公是公非」是評論世間一切好壞、對錯、正謬、善惡的法則與智慧;有智慧才有「公是公非」。「公是公非」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公理正義為依歸;「公是公非」不是以一家一國為對象,而是以全法界眾生的幸福安樂為訴求。所以,佛陀成道時即向普世宣告「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得成佛」,而這種「生佛一如」、「眾生平等」的真理,便是「公是公非」的極致發揮。

「因緣果報」就是「公是公非」;「善惡業感」就是「公是公非」;「事理圓融」就是「公是公非」;「集體創作」就是「公是公非」。因此,希望今後凡我佛光人,都能以「公是公非」為立身處事的準則,人人都有「公是公非」的睿智,大家一起發願,共同來創造一個公平正直、法界圓融的祥和社會。

八、發心與發展(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二○○二年於日本東京國際會議中心)

人人在「發心」方面,要能發四種心:(一)要「發慈悲心,怨親平等」;(二)要「發增上心,定慧等持」;(三)要「發同體心,人我一如」;(四)要「發菩提心,自在圓滿」。「發心」之外,還要有四種「發展」:‭ ‬(一)要「發展人性的真善美好」;(二)要「發展世間的福慧聖財」;(三)要「發展人際的和樂愛敬」;(四)要「發展未來的生佛合一」。

發心,就是建設自我;發展,就是建設世界。幫助自己要「發心」;幫助世界要「發展」。

九、自覺與行佛(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二○○四年於高雄佛光山寺)

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今年的大會我以「自覺與行佛」為主題,提出四點意見,希望做為佛光人未來努力的目標。(一)用自覺心昇華自我;(二)用本土化發展佛教;(三)用新事業增廣淨財;(四)用大願力行佛所行。修學佛法,需要「解行並重」,不重慧解,盲修瞎練容易走火入魔;但是光在慧解上著力,在修持上沒有實證的功夫,所謂慧解也只是知識,和研究哲學差不多,不能獲得宗教裡的真正利益。學佛的人,必須「解行並重」,解是信佛、行就是行佛。有了慧解,才能自覺;透過行佛,才能覺他。我們既然信佛,又再發心修持,就要在生活裡每日受用佛法。自覺是自我開發,覺他是行佛之行;能夠「自覺」與「行佛」,必然「心中有佛」,而時時與佛同在。如果一個人「心中有佛」,家庭怎能不幸福安樂呢?治安怎能不安全良好呢?國家怎能不富強康樂呢?

所以,讓我們每一個人從今天開始,都自我期許「我是佛」吧!

一○、化世與益人(第十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二○○六年於台灣台北小巨蛋體育館)

為了佛教,我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化世」與「益人」,因為這才是真正的「為了佛教」。所以,今天我僅針對「化世與益人」這個主題,提出:(一)以自覺健全來化世益人;(二)以發心動力來化世益人;(三)以隨眾參與來化世益人;(四)以菩提願力來化世益人。其實發心立願並不是佛教徒的專利,社會上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發心立願。發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願,做事才有目標。如果人人都能發心立願,相信必能使社會充滿祥和之氣。

一一、菩薩與義工(第十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二○○八年於高雄佛光山寺)‬

「義工」的工作和一般工作性質不一樣,一般的工作是念念在錢,是為了獲得酬勞而付出;義工的工作則是念念在歡喜快樂和結緣,兩者的發心是不同的。甚至社會上流行「義工」與「志工」之說,二者雖只一字之差,意義卻是相距甚遠!義工是發心的,是有情有義的,是以仁義的胸懷為人服務;志工則是依自己的喜歡,但事情本身好不好卻不一定。因為「志」之一字,有善有惡,偉大的人物固然立志;江洋大盜,為害社會的敗類,也不能說他們無志。

「義」和「志」之不同,正如佛經所說,般若智慧和聰明知識之不同。因為知識有善有惡,聰明也會被聰明誤,如世間的科學,即為知識,有利有弊;而般若智慧純粹是善良的,是讓人圓滿、昇華,是純善、純淨而無染汙的。因此,有「志」於什麼事,未必都是好事、善事;而心懷仁「義」為人服務,必定是好事、善舉。做人做事如果沒有「義」,人生的價值何在!因此「志工」雖好,不如稱「義工」來得正統而有意義。

真正的義工,就是要效法菩薩們的精神,要以慈悲心普施饒益,要以平等心利樂有情,所以生活在娑婆世間的苦難眾生,不但需要菩薩,更需要實踐菩薩道的義工。(一)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二)菩薩倒駕為了度眾,義工修行為成菩提;(三)菩薩永為苦海舟航,義工常作不請之友;(四)菩薩修證階位不同,義工奉獻層次有別。

義工是公民生活重要的一環,從事不以換取經濟性報酬的義務性工作,是一項道德義務,不僅嘉惠世間大眾,也發揚同體共生的理念。經由個人自發性的努力、發心,能夠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慈悲愛心,啟發社會正義,推動良善風氣,對政府的公益事業、福利計劃、慈善救助、社會教化都有相當的貢獻。因此,若能人人當義工,社會自然會祥和。

一二、環保與心保(第十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二○一○年於高雄佛光山寺)

生態環保要靠大眾的力量共同維護,心靈環保則有賴個人淨化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平時一般的環保,都是心外的,心中的清淨才是最大的環保,因此佛教認為,環保觀念的建立,應該從人心開始。心內的環保做好,心外的環保才能完成。

我提出力行身心環保的十二大德目:

(一)口中輕聲,不製造噪音。

(二)地上清潔,不亂丟垃圾。

(三)手裡禁菸,不汙染空氣。

(四)身心莊嚴,不行動粗暴。

(五)行動禮讓,不侵犯他人。

(六)面上微笑,不出現兇相。

(七)口中軟語,不出現惡言。

(八)大家守法,不要求特權。

(九)人人守紀,不違犯綱常。

(十)開支節儉,不任意浪費。

(十一)生活踏實,不空蕩虛浮。

(十二)凡事善心,不孳生歹意。

環保要從自己做起,從個人的淨化,進而帶動國家社會,乃至全世界的淨化。環保是一份必須長期奮戰的工作,也是一個超種族、跨國界的世界性運動。今日凡是「地球村」的成員,都有責任關心「地球村」的永續生存。因為佛法明示:情與無情,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彼此有著「同體共生」的關係。因此,在遷流不息的轉變中,即使是極小的塵埃,都與環境有微妙的關係。吾人對於內心的塵垢,固然應該努力消除、轉化,但是對於外在的汙染,也應該喚起群體意識,大家身體力行做好環保,那麼二十一世紀不但是一個環保的世紀,也將是一個身心淨化的美好世紀。

一三、幸福與安樂(第十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二○一二年於高雄佛陀紀念館)

說到幸福與安樂,在現實生活裡,有多少人在享受幸福安樂?現在大家最常看到、聽到的,往往是世間的災難與哀號。諸如大自然的災害,人為的戰爭、暴力、饑餓、貧窮,以及個人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壓力,很少人真正感覺到人生是幸福的。

如何獲得人生的幸福安樂?(一)淡泊知足是幸福安樂;(二)慈悲包容是幸福安樂;(三)提放自如是幸福安樂;(四)無私無我是幸福安樂。在我們的生活中,舉心動念都可以修行。凡事都能以無私、無我、無執、無求的態度來處世應對,自然會去尊重別人,包容一切,自己人生反而會獲得更多,幸福快樂也會隨之而來。

一四、信仰與未來(第十五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二○一四年於高雄佛光山寺)

一個國家沒有希望,就不能富強;一個族群沒有希望,就不能延續;一個組織沒有希望,就不能發展。所以,人要活在希望裡,才能有美麗的未來。希望有時來自別人的鼓勵,而更多時候是靠自己立定目標,以完成希望。人生有希望就會活得精采。人生因為有這許多希望,日子才會過得快樂,生活才會富有情調。希望是生命的動力,有希望的人生才能活出意義。我們的希望到底在哪裡呢?

(一)希望在明天:經過一夜的休息,精神、體力恢復,明天又可以活力充沛的在喜愛的工作上繼續衝刺,怎麼不令人歡喜,怎麼不是充滿希望的一天呢?

(二)希望在前面:有一隻小狗一直繞著自己的尾巴轉,大狗問他:「為什麼你要這樣轉呢?」小狗說:「聽說狗的幸福、希望就在尾巴上,我要把它抓住。」大狗說:「只要你往前走,幸福、希望不就跟著你走了嗎?」所以,希望在哪裡呢?希望就在你的前面。

(三)希望在早起:所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可以享受新鮮的空氣,享受寧靜的環境;早起可以讀讀書、看看報,計畫一天的工作,如此從容不迫的過一天,怎麼會不感到歡喜呢?

(四)希望在勤勞:成功是每個人的希望,要讓希望不落空,就必須勤勞付出。所以,勤勞就有希望。

(五)希望在學習:學習一種語言,學習一項技能,學習慈悲、學習給人、學習快樂、學習熱誠,學習是人生的原動力,是人生的希望所在。

(六)希望在主動:希望不能等別人給我,希望是要自己主動去創造。主動把家裡打掃乾淨,主動拜訪朋友,主動完成作業,主動計畫未來,凡事主動,就有熱誠,就有希望。

(七)希望在發心:發心幫助他人完成一件好事,發心幫助他人閱讀一本好書,發心到醫院裡做義工,發心到寺院裡禮佛誦經。有了發心就有動力,有動力就有希望。

(八)希望在結緣:每天要想:我今天如何與朋友結緣呢?我今天能為社會做些什麼好事呢?我今天能幫助弱勢者做些什麼呢?就把今天當作「為人日」吧!為你、為他、為大眾,心裡所想都是助人,就不會為自己的一切患得患失,人生自然會充滿希望。

希望是非常美好的,有希望就有樂趣,有希望就有成就,有希望就有未來。希望在哪裡?希望原來就在我們的心裡。

一五、共識與開放(第十六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二○一六年於佛光山)

國際佛光會二○一六年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我提出了「共識與開放」。我想在一個人間佛教的共識之下,以宇宙、地球作為我們弘法的空間,全世界的人民都是我們弘法的對象,透過僧信四眾齊心合作,不分彼此,不同種族互相友愛、尊重包容,融合各地文化,推動佛教本土化,人間佛教的因緣必定可以播種於全球。今列點如下:

(一)共識

1.對人間佛教要有共識。

2.對於不同的教派要尊重。

3.對於僧信的地位,要有共尊共榮的認識。

4.佛教界應該共尊男女平等的主張。

5.對重視青年、培養人才的共識。

6.對信仰傳承要有共識。

7.重視文化的共識。

8.建立佛教僧侶養成布施習慣的共識。

9.簡明易懂的佛法,要有著力宣揚的共識。

10.讓信徒參加寺院生活的共識。

(二)開放

1.佛教的門戶要開放。

2.思想要開放。

3.開放在家信眾擔任寺院行政職務。

4.在家眾弘法講說要開放。

5.對於各宗派人事要開放。

6.佛教義理要開放。

7.國際弘法的方法要開放。

8.體育藝文活動推廣要開放。

9.開放出家僧侶可以還俗再入道。

10.開放兩岸佛教交流。

【註釋】

*1指斷盡煩惱生死之因,滅盡異熟苦果五蘊所成之身,而達灰身滅智、完全無所依處之究竟涅槃之境界。

*2是大乘涅槃與如來法身所具足四德,故又稱涅槃四德。達涅槃境界之覺悟為永遠不變之覺悟,謂之常;其境界無苦而安樂,謂之樂;自由自在,毫無拘束,謂之我;無煩惱之染汙,謂之淨。

【習題】

1.如何將歡喜與融和應用在生活中?

2.試述「同體與共生」的思想精神。

3.如何發揮以「尊重與包容」的態度來建立淨土?

4.如何達到真正的人我平等與世界和平?

5.如何超越現實生活的苦痛無常而證得圓滿與自在?

6.試論自然與生命的關係。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