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從這首八宗偈語可以得知,法相唯識的名相繁瑣,義理層次複雜,學法相唯識者,必須耐煩,方能釐清脈絡,通達義理。

佛教思想史從阿含、般若到中觀,逐漸成熟。到了唯識思想的盛行,更是佛教教理史上的一大邁進,意謂著印度佛教思想發展的過程愈趨縝密、圓融,對於人類思想史的建設,更是一偉大成就。而開創法相唯識一宗者,便是史稱唯識家的無著大師。

無著,北印度犍陀羅人,生於三一○至三九○年之間。從小接受傳統嚴謹的婆羅門教育,後來為追尋解開生命奧祕的真理,毅然放棄繼承婆羅門國師寶座,皈投小乘「說一切有部*1」出家,修習小乘空觀。然因久未通達,意欲自戕,直到受中印阿踰闍國彌勒菩薩的開示,才悟入大乘空觀。無著得彌勒教學,授予《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金剛般若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多部大乘論典,自此盛弘大乘唯識法門,繼龍樹後,成為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論師之一。

無著的論著與註釋的典籍甚多,重要的著述如《顯揚聖教論頌》、《順中論》、《金剛般若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都是印度大乘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顯揚聖教論頌》是重新組織《瑜伽師地論》的綱要性著作,《瑜伽師地論》則是無著介紹唯識學的思想根源。

此外,《順中論》是《中論》的概說書;《金剛般若論》是般若思想的註釋書,與《現觀莊嚴論》同為闡釋《般若經》的修行次第;以《攝大乘論》論述大乘義理,《攝大乘論》後來傳至中土,又形成「攝論宗」一派,足見無著學說的偉大。

無著的唯識觀,主張出世間的清淨種子,是由「聞薰習」(即聽聞善法,薰習三學、六波羅蜜等法)成就福慧資糧,證入真如法界,最後轉識成智*2而得涅槃佛果。他以空(中觀思想)為理念根據,發揮大乘空慧悲濟的特質,又以識為學說立論根本,在印度大乘佛教弘傳史上,開創出另一個思想領域,成為印度首先弘揚唯識思想的人,也是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創始者。

無著的胞弟世親菩薩本習小乘,提出「大乘非佛說」的主張,造論抨擊大乘佛教,後來經他善巧接引,終於肯定「小乘為失,大乘為得,若無大乘,別無三乘道果」。悔悟後的世親,本欲割舌以示懺悔謝罪,無著告以「毀謗大乘的過失,縱割千舌亦無補於事,唯有發心造論,弘揚大乘,始為最究竟的懺悔」。不久,無著以七十五高齡圓寂,世親稟承遺命,竭力舉揚大乘,致力於論典的撰述。

無著與世親奠定大乘唯識教學的穩固基業,為印度佛教歷史開創新紀元;而印度大乘佛教自龍樹、提婆後,至無著、世親時期為發展的最高點,此後漸漸衰微。

無著一生專志於弘傳大乘佛教,其學說思想不僅對印度的瑜伽行派深具貢獻,對中國、西藏、日本的佛學也有深遠的影響,不但是印度佛教史上劃時代的重要人物,其度化胞弟世親回小向大的史事*3,更是千百年來佛教史上流傳的佳話。

【註釋】

*1「說一切有部」為小乘二十部派之一,約於佛滅三百年之初,自根本上座部分出。以主張三世一切法皆是實有,故稱「說一切有部」。創始者為迦多衍尼子。此派主要以阿毗達磨論書為學說根據。

*2又作轉識得智。瑜伽行派及唯識宗認為經過特定修行至佛果,即可轉有漏之八識(眼、耳、鼻、舌、身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為無漏之八識,並得四種智慧(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稱為轉識成智。

*3世親為無著胞弟,早於有部出家,才華過人,惜信小乘,不信大乘。無著悲憫弟弟經常毀謗大乘,乃偽裝重病,寫信要求弟弟探病。世親獲信急忙回鄉,卻見無著健朗康泰,內心深感訝異。無著懇切說道:「我病在心,乃因你而生。你不信大乘,反加以毀謗,來日必遭苦報,我們同為手足,焉能不為你擔憂、生病?」世親感動於心,決定暫留無著身邊。某夜,世親聽到無著弟子於窗外讀誦《十地經》,字句精湛,含義深遠,聞所未聞,不禁歡喜雀躍,喜極而泣,方感悟過去偏見,追悔不已,從此捐捨小乘,轉學大乘。

【習題】

1.無著的唯識學說師承何人?

2.唯識學說的形成,對大乘佛教的發展有何意義與重要?

3.無著的著作有哪些? 對後世有何影響?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