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新興宗教是指在傳統宗教之外,所興起的新宗教;或是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誕生的宗教。它在西方有特定的用法,在日本叫做新宗教,在台灣叫做新興宗教團體。其主要型態有二大類:一是從傳統宗教中進行教義及儀式的改革,且積極地推動與宣揚;二是整合各種傳統宗教理念,進行新的詮釋與改造,構建出一個新的宗教形式。
幾乎每個時代都有新興宗教,其數量之多,無法統計。然而它在世界宗教上卻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也擁有一定的信徒。現在日本新興宗教有七百餘教團,其中號稱有百萬以上信徒的教團有創價學會*1、立正佼成會*2及靈友會*3;韓國有圓佛教*4;目前在台灣經內政部核准立案或依法登記的新興宗教計有天帝教、理教、天理教*5、軒轅教、巴哈伊教、天德教等。以下擇其中具代表性者簡述之。
一、巴哈伊教
巴哈伊教,又稱大同教*6,起源自十九世紀之伊朗(古稱波斯)。創始人巴哈歐拉(阿拉伯語:Bahá'u'lláh),原名密爾薩.侯賽因.阿里(阿拉伯語:Mírzá Ḥusayn-`Alí Nuri),一八一七年生於貴族世家。
一八六三年,密爾薩.侯賽因.阿里自稱是上帝使者之再來*7,創建「巴哈伊教」,信徒遂以「巴哈歐拉」稱之,意思是「上帝的榮耀」。
該教重要的經典依據,稱為《亞格達斯經*8》,即律法經,核心思想為團結與正義*9。其宣揚上帝的唯一性,主張人類係屬同族,一切宗教皆是上帝為施與人類不同階段旨意與天啟*10而設,從而主張「地球乃一國,萬眾皆其民」。
一九五四年,巴哈伊教由伊朗籍蘇洛曼夫婦傳入台灣。最早於台南設立據點,後陸續傳至台北、花蓮、屏東等地,並於一九六七年正式成立「巴哈伊教台灣總會」。
於傳教過程中,雖經歷多次社會、政治等衝擊與動蕩,但巴哈伊教徒展現高度團結與向心力,使其於全球快速發展,教徒亦隨之增多。
二、天德教
清末民初,四川蕭昌明創立天德聖教。大陸變色後,在王笛卿長老領導之下,一九七五年於台灣成立天德聖教中華民國總會。一九八九年由天德教理事長蕭楚喬依規定提出申請立案。內政部以「中華民國天德教總會」之名,核准設立。
以忠、恕、和等二十字為本教之骨,撐天立地*12。是融和五教的精義,以及我中華文化道統而成,提倡宗教大同,消弭宗教界限,尊奉無形古佛*13及無生聖母,強調虛空境界皆源自羅祖*14信仰。
在禮儀上頗為莊嚴隆重,其常用禮有鞠躬、跪拜、作揖、合掌、握手等五種。在道務方面有朔望朝賀、平日禮佛、法事誦經等。
三、理教
理教是繼承堯、舜、禹、湯孔、孟等中國道統文化,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為明末楊澤*15所創立,至一九二八年始核准為合法宗教。大陸變色後,由旅台教友錢中南、趙東書等人發起重組中華理教總會,創立中國聖理書院,培育傳教人才,編纂有關典籍。
以忠君愛國、孝順雙親等十六字為基本信條*16,融和儒釋道的精華為一理,採三家之長而現代化,以天地育萬物無私無我之心為我心,貫徹天人合一之聖道。以陰陽合一生生不息之理為公理,發揚心物合一的真理。以愛國敬親為宗旨,供奉聖宗古佛為最高神祇。教義為重忠孝與五倫*17,實踐八德,以淫盜妄煙酒為戒律,每年有六大齋期,除固定齋期外,也致力於禮俗改革,有其自成形式的結婚禮、喪祭禮、生日禮等。係一種入世修的典型宗教。
四、軒轅教
前立法委員王寒生,為發揚民族精神,保存中華文化及對抗外國的侵略,遂創立軒轅教。於一九五七年三月一日由內政部批准,正式建教。一九七四年六月十九日,才正式成為合法宗教。
軒轅教以「道」為至高無上的上帝,奉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為教主,繼承軒轅黃帝道統,重建中國固有宗教,啟發中國新機運,鑄成新中華魂,促進人類達到大同盛世為宗旨。教義綜合儒道墨三家學說,上宗軒轅黃帝,人世間以祖為貴,軒轅黃帝為始祖,法祖以親睦人群。自然界以天為尊,尊天以貫通宇宙。宗教和倫理,乃合而為一,尊天法祖是中國傳統的邦本信念,軒轅教將之奉為信條。
此教派主要儀式包括三大階段的修行、靜坐*22、武術*23、來復日*24的禮拜和講道。軒轅教的成立,在中國宗教和文化史上是一件特例,把民國以來建構國族的三種不同的黃帝形象熔冶成一體,特別強調黃帝是具有法力的角色。
五、天帝教
是信奉宇宙主宰上帝的最古老宗教。於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五日,正式成為合法的宗教團體。
天帝教遵奉道統,教主當為立教始祖天帝。於人間不設教主,由天帝遴選傳人,授命為首席使者,駐在地球教化。天帝教的人間首任首席為李玉階*25,是天德教蕭昌明的大弟子。天帝教主張:先盡人道,正心修身,齊家報國;再修天道,積功累德,救世度人。該教以融會世界各大宗教聖哲立教教人的精華,以忠、恕、禮、和等二十字,為教徒身體力行,做人處事的準則。
天帝教以天人禮儀為準則,特制定五綱*26,並分為「教壇設儀」、「教壇威儀」、「樂制」等十五目*27。天帝教以服奉「帝」、服奉「道」、服奉「師」為三寶。教約有:一、天人三規*28;二、四大戒律*29等。教徒日常修持功課計有:一、奉行教則;二、反省懺悔;三、祈禱誦誥;四、填記奮鬥卡;五、靜參修持*30。
從現象上看,新興宗教的歷史比較短,大都興起於一九七○年代後;興起之初比較平淡,不為社會多數人所注目;但靈活性大,較有活力,發展迅速,變化也快。
新興宗教在宗教性質上很難加以定位,有的雖自稱為佛教、道教、耶穌教,但卻不被傳統宗教所接納,遂產生了正統與異端的爭執;有的與社會相對立,走上極端,演變成邪教;有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調整自身,漸有制度,已成為實質的新興宗教。
【註釋】
*1是日蓮正宗系下的一個在家信眾組織。一九○三年由小學教師牧口常三郎和戶田城聖所創。
*2原稱大日本立正交成會,亦屬日蓮宗系的新興教團。一九三八年由靈友會脫離出來的庭野日敬及長沼妙佼所創,會名取「立於正法,與人交往,成就佛身」之意。
*3亦屬日本日蓮宗系之一。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五年間,由久保角太郎與小谷喜美等人成立。
*4一九一五年時,在全羅南道產生的新宗派。創立者是朴重彬,法號少太山,通常稱他為大宗師,是圓佛教的教祖。
*5自稱是人類萬物的創造主,天理王諾爾格多於一八三八年十月二十六日的降臨,以教祖中山美伎為神龕而直接啟示的宗教,於光復後傳入台灣。
*6巴哈伊信仰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所提倡之「天下為公,大同之治」理念近似,故有「大同教」之稱。
*7一八四四年,聲稱自己是救世主的波斯青年,賽伊.阿里.穆罕默德,號為巴孛(Bab,意為門)創立「巴比教」,意圖喚醒世人,迎接上帝派遣的先知──「巴哈歐拉」,而能得到救贖。巴比教蓬勃發展,引來政府注目與迫害,上萬教徒殉道,巴孛也在其中。教難期間,教徒密爾薩.侯賽因.阿里,得到聖靈啟示,得知自己就是巴孛口中那位「先知」。脫離迫害後,密爾薩宣示自身先知地位,創立「巴哈伊教」,帶領門徒四處宣揚教義。
*8巴哈伊信仰所依之典籍,由創始人密爾薩以阿拉伯語寫成。內容談及巴哈伊信仰的行政機構設立規章、個人宗教實踐方法,犯罪處理等社會問題機制,以及宗教預言等。教徒視其為「母經」、「未來世界文明的憲章」。
*9巴哈伊教主張,無論佛教的「釋迦牟尼佛」、伊斯蘭教的「阿拉」,抑或是天主教、基督教的「上帝」、「耶和華」等,都是至高無上、唯一的神,只因時代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各宗教的本質是相同的,不應相互排斥與分化,應團結一致,謀求共同福祉。
*10源自於希臘文 apokalyptein,意思為「掀開來」,係一種立基於「末世觀」所創造出的思想,作用在於確立神權與救贖說。
*11台灣巴哈伊信仰的出現,始於一九四九年,由美國歸來的留學生帶入,然因人數不多,不成組織。直至上海商人蘇洛曼夫婦落腳台南後,第一個傳教據點於焉而立。直至今日,巴哈伊教在台灣已有近三百個傳教據點,為新興宗教中相當活躍者。
*12指忠、恕、廉、明、德、正、義、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等。此乃天地流行之正氣,係三才之骨幹;以之立天道則天理順,以之立地道則地膽寧,以之立人道則正氣盛,然後三才可得其和。仙佛聖賢依此而修,陰霾怨鬱以此而紓,貪瞋痴迷由此而化,是之謂道。
*13指觀世音菩薩。
*14明清時期民間祕密宗教的大多數教派崇奉的救世主。又稱無為祖。本無為教創始人羅清。先天道、一貫道等已將羅祖與歷代聖賢、神佛並列,成為傳播大道的師祖。
*15又名羊宰。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登癸未科進士,生於明朝天啟元年(一六二一)正月十五日。係理教創始人。理教信徒對其極為崇敬,奉若神明。
*16除忠君愛國、孝順雙親之外,還有尊敬長上、和睦鄉鄰等。
*17又稱五常。人與人之間的五種正常關係,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18即孝、弟、忠、信、禮、義、廉、恥。
*19指正月十三日為教宗楊澤聖誕,二月十九日為聖宗古佛顯化菩薩身聖誕,四月初八為尹來風先師創立理教公所紀念日,六月十九日為聖宗古佛顯化菩薩身授記紀念日,九月十九日為聖宗古佛顯化菩薩身度道紀念日,臘月初八日為尹先師了凡成真忌辰。
*20東北松江人,軒轅教首任大宗伯。一九五○年,蒙軒轅黃帝降靈啟示,創建軒轅教。青年時曾效命國民革命,深悟國家的衰落,乃民族精神崩潰所致。發願恢復中國傳統文化,重振中華民族精神,致力之道,當綜合道、儒、墨學術思想,上宗黃帝,貫通天人合一思想,重建固有宗教,啟發新生機運。
*21信條是尊天,就是道統,法祖指聖人訓示,就是法統。
*22稱之為心齋。
*23現已停止。
*24指星期天。
*25天帝教駐人間首任首席使者,道號涵靜老人,一九○一年出生於江蘇蘇州。曾隱居華山,獲得上帝啟示,任命為第五十五代首席使者,稱天人教主。李玉階從天德教中獨立出來,自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26天帝教以天人禮儀為準則,特制定教壇、禮制、侍師、師制、祀器五綱。
*27指教壇設儀、教壇威儀、教壇執儀、教壇修儀、教壇典儀、禮制知儀、祀天禮制、尊師禮制、同奮禮儀、侍師居儀、侍師執儀、學道則儀、獨居之儀、器制、樂制等。
*28天帝教的教約:a.畏天命,遵道統,以進大同;b.研教義,重威儀,以徵平等;c.遵師訓,守薪傳,以克奮鬥。
*29天帝教的四大戒律,即:
a.人生戒,是戒傷天害理、戒離經叛道、戒紊亂綱常、戒妄結怨緣、戒聚斂財物、戒意存邪念。
b.奮鬥戒,是戒自欺欺人、戒不守本分、戒貪瞋好色、戒逞勇鬥爭、戒高傲稱強、戒放蕩形骸。
c.平等戒,是戒逞強暴而妨自由、戒踰道範而肆妄為、戒存計較而亂是非、戒自高大而傷賢能。
d.大同戒,戒瀆先聖而辱道風、戒違教令而犯規乘、戒弄機心而傷人和、戒立門戶而妄排斥、戒擅方圓而毀規矩、戒逞私心而害大公、戒事侵略而礙和平、戒悖自然而失和諧。
*30天帝教修證課,共五項:
a.奉行教則,教徒首先需了解二十字的真義,並選任何一字切實奉行。
b.反省懺悔,教徒每日必須自我反省檢討,做人做事有無違規。
c.祈禱誦誥,教徒秉持「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的精神,一心為拯救天下蒼生,祈禱親和及虔誦「皇誥」,祈求天帝消弭暴戾之氣,以達成天帝教兩大時代使命。
d.填記奮鬥卡,教徒應為蒼生、國家、世界和平而盡心盡力,因此天帝教訂定教徒多目標奮鬥記錄卡,每日奮鬥項目逐日填記,並送教院考核,而求日益精進。
e.靜參修持,除上述外,並可修持「天帝法華上乘坐」,作為自我奮鬥的精進法門。
【習題】
1.何謂新興宗教?
2.新興宗教有哪二大主要形態?
3.目前台灣已核準立案的新興宗教有哪些?
4.請略述巴哈伊教的教義。
5.天德教的本教之骨為何?
6.試說明理教的基本信條、宗旨、教義。
7.簡敘軒轅教的主要儀式。
8.天帝教有哪些主張?
-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 p024 總序
- p030 第一課 佛的意義
- p040 第二課 如來十號
- p050 第三課 佛身
- p060 第四課 佛德
- p068 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 p074 第六課 他方佛名
- p082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p092 第八課 法的意義
- p100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 p128 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 p136 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 p146 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 160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 p168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 p194 第十七課 六和敬
- p200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 p212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 p014 第二課 經藏
- p024 第三課 律藏
- p034 第四課 論藏
- p042 第五課 戒律
- p052 第六課 禪學
- p066 第七課 般若
- p076 第八課 四聖諦
- p088 第九課 十二因緣
- p098 第十課 五蘊
-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 p114 第十二課 八正道
- p124 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 p132 第十四課 三法印
- p144 第十五課 緣起
- p154 第十六課 空有
-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 p196 第二十課 煩惱
-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 p004 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 p022 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 p044 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 p056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 p066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 p090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 p098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p106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 p116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 p132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 p140 第十六課童男與童女
- p156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 p166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丰姿
- p190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 p214 第二一課 圓滿菩薩道
-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 p014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 p026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 p056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 p068 第六課 佛教的東傳
- p078 第七課 魏晉佛教史
- p092 第八課 南北朝佛教史
- p108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 p120 第十課 隋唐佛教史
- p132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 p152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 p178 第十四課 西藏佛教史
-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 p21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史
- p226 第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 p240 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 p256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 p270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 p004 第一課 宗派總論
- p012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 p032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 p046 第四課 俱舍宗
-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 p070 第六課 律宗
- p080 第七課 法相宗
- p092 第八課 三論宗
- p102 第九課 天台宗
-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 p132 第十一課 真言宗
- p146 第十二課 禪宗
-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 p174 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 p188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 p20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 p232 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 p256 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 p270 第二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 076佛光教科書6 實用佛教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 p012 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 p022 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 p032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 p050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 p062 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 p078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 p088 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 p098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 p118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 p134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 p150 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 p162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 p180 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 p200 第二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p004 第一課 叢林寺院
- p014 第二課 寺院建築
- p022 第三課 道場行事
- p038 第四課 寺政外事
- p048 第五課 寺院清規
- p058 第六課 宗教法令
- p066 第七課 法器法物
- p072 第八課 衣單僧物
-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 p090 第十課 學佛行儀
- p098 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 p106 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 p132 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 p138 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 p158 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 p164 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 p170 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 p186 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 p014 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 p024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 p032 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 p042 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 p050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 p058 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 p068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 p086 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 p108 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 p116 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 p130 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 p164 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 p178 第十八課 佛教與舞蹈
- p186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 p194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 p204 第二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 p216 第二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 079佛光教科書9 佛教問題探討
- p004 第一課 信仰
- p014 第二課 教理
- p024 第三課 文史
- p036 第四課 宗派
- p060 第五課 戒律
- p070 第六課 制度
- p080 第七課 稱謂
- p094 第八課 儀禮
- p104 第九課 菩薩
- p114 第十課 修行
- p122 第十一課 宇宙
- p128 第十二課 人生
- p138 第十三課 生死
- p146 第十四課 生活
- p152 第十五課 家庭
- p158 第十六課 素食
- p166 第十七課 民俗
- p176 第十八課 應世
- p188 第十九課 神異
- p196 第二十課 破邪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p004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 p014 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 p030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 p044 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 p060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 p094 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 p104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 p114 第十課 回教概說
- p132 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 p158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 p168 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 p18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 p188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 p198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 p224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 081佛光教科書11 佛光學
- p004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 p012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 p020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 p028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 p036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 p044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p054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p078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 p088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p096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 p130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 p140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p148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p160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 p174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 p226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 p238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 p250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 082佛光教科書12 佛教作品選錄
- p004 第一課 十勸
- p006 第二課 四相詩
- p010 第三課 信心銘
- p016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p018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 p024 第六課 無相頌
- p028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 p042 第八課 辭北堂書
- p048 第九課 是非歌
- p050 第十課 十牛圖頌
- p056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 p066 第十二課 七筆勾
- p070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 p086 第十五課 勸世詠
-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 p096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 p100 第十八課 讚僧詩
- p104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
- p108 第二十課 藥師七佛法會發願文
- p114 第二一課 慈航法師遺訓
- p118 第二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p122 第二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 p132 第二四課 文選
- p144 第二五課 詩選
- p164 第二六課 悟道詩
- p184 第二七課 詞選
- p202 第二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 p230 第二九課 座右銘
- p240 第三十課 燄口召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