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菩薩依其功德和勢力,在許多的經典,有不同的意義。《華嚴經》有開士、大士、力士、無上士等名;《菩薩地持經》有佛子、大師、大聖、大名稱、大功德、大自得等諸義;《瑜伽師地論》有普能降伏、勇健、憐愍、法師等之說。《金剛經心印疏》說菩薩摩訶薩有七種廣大的含義:

一、具大根:眾生所見、所聞、根器、樂欲等不同,而有頓、漸,有鈍、利等分別。佛陀為大醫王,視眾生根器的利鈍,能應機說法,令其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例如《法華經‧化城喻品*1》載,佛陀以權巧方便演說五乘佛法、大乘不共法等,調御二乘行人「回小向大」、「回自向他」,不以自了解脫為究竟圓滿。

聲聞以四聖諦為根,成四果位;緣覺以十二因緣為根,成辟支佛;菩薩則以悲智為根,成無上正等正覺。菩薩因為具有大慈悲、大智慧的根性,故能發四弘誓願,勇猛不退。

二、有大智:菩薩的大智,猶如《金剛經》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具足性空平等、理事平等、生佛平等大智,故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楞伽經》的「一切眾生,猶如己身」,具足「同體共生*2」的認識,故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勝鬘經》的「以無厭心為眾生說」,故能護持正法,教化眾生。

菩薩的大智,能斷三界的見、思二惑,能離去戲論,能超出二果淺薄的小智。此大智能起如幻三昧*3,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無窮妙用。

三、信大法:菩薩信解「緣起中道」的真理正法,能觀空有無礙,故能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業。菩薩信解「大悲為本,方便為門」,故能悲智雙運,福慧俱圓。菩薩信解「心、佛、眾生,等無差別」,故能如常不輕菩薩,不輕慢一切眾生。菩薩信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故能無相布施,無我度生。

四、解大理:菩薩悟解「般若」為諸佛之母,「緣起緣滅」是萬法實相,「三法印」是宇宙人生真諦,「四大非有」、「五蘊皆空」是生命本質,「同體共生」是宇宙軌則,「三十七菩提分」是福慧資糧,「上求下化」是成佛之道。菩薩體認法身真如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本體,所以雖有生死,而不畏懼,也不迷惑,此皆由於理解人生緣起緣滅的真理。

五、修大行:菩薩的大行,即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佛陀在未成佛道之前,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即使輪迴六道之中,亦無一時忘失菩薩慈悲的德行,無一念退失菩薩「上求下化」的本願。例如:作獅子王時,施其身命,滿足鷲鳥;為兔王身時,以聞法故,燒身供養;為金色鹿時,勇猛無畏,救群鹿命;為寂靜王時,日日刺血,供養病人;為大龍王時,心無瞋怨,忍其剝皮;為國王身時,剜身千燈,求於半偈;為大兔王時,自投羅網,令群兔出*4。

六、經大時:菩薩的修行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還要完成五十二階位後才能圓滿。菩薩在第一大阿僧祇大劫,是以修信心為主,滿十信階位,修到現證空性。第二大阿僧祇大劫,已轉凡成聖,為地前菩薩,修到七地清淨無相的境界。第三大阿僧祇大劫,進入八地「不動地」無相無得,無證無悟,成無生法忍,盡斷三界惑已,位居補處。

菩薩具有善根願心,能「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久集無量福德智慧,不生疲倦;具般若空慧,久住世間教化眾生,不生厭離。

七、證大果:大果是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斷二障、二惑、二施,貪、瞋、痴永盡,超越有無、大小、一多、淨穢、空有,已達到因圓果滿的境界。在《解深密經》中,說明菩薩證得涅槃果位後,又頻起悲願於有形色、方所、事業、住處、眷屬、因果等,變現那由他*5國土,分身千百億,示教利喜。

菩薩證悟無上正等正覺之後,具有廣大無量無邊的慈心悲願,能生死一如,大小互融。在《四諦論》裡更以「圓滿、清淨、最上、真如、無憂、無盡、無礙、無求」來形容菩薩聖者的情況。從菩薩到達佛的境界,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如《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佛陀也教誡世人:「見緣起法即見佛。」

從菩薩道到佛果的完成,須具菩薩慈悲的大根,了達緣起性空的大智,信仰六度四攝的大法,悟解無證無得的大理,修學上求下化的大行,不畏三大阿僧祇劫的大時,即能證得十力*6、四無畏*7、十八不共法*8的佛果,那就是從菩薩到佛果的圓滿了。

【註釋】

*1〈化城喻品〉,乃《法華經》中七喻之一。化城,指變化的城邑,比喻二乘的涅槃。《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載,有眾人將過五百由旬險難惡道以達寶處,疲極欲返,其導師為振奮眾人,以方便力,於道中過三百由旬處化作一城,令彼等得蘇息,終能向寶處前進。即藉化城比喻二乘所得的涅槃非為真實,乃佛為使彼等達大乘至極佛果的方便假說。

*2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地球上雖有各種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但是卻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眾生雖有男女、老少、強弱、智愚的分別,但是卻同為眾緣和合的生命體,有平等一如的清淨佛性。共生,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我們生存的社會,也需要士農工商各行各業貢獻每一個人的力量,才能建立祥和而共有的社會。虛空中的日月星辰不分明暗,互相輝映;大地上的山嶽丘壑不論高低,彼此連綿;宇宙間的奇珍異獸不別異同,相輔相成。因此,這個宇宙本來就是「同體與共生」的圓滿世界。佛教講因緣,認為天下本是一家,所有的眾生是因緣和合、一體不二。

*3指通達一切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亦指變現種種如幻之事的三昧。此三昧如幻師之變現男女、兵眾等,皆能如意而無所拘礙。菩薩即住於此三昧中,雖以如幻三昧的變化無礙廣度眾生,亦了知一切諸法如幻之理,故菩薩不執著度化眾生之相而化用自在。

*4以上故事源自本生譚,記述佛陀於過去世受生為各種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薩道的事蹟。

*5印度數量名稱。又作那由多,即千億、兆。

*6菩薩的十力。指在十回向中,第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位的菩薩所具足的十種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願力、行力、乘力、神變力(遊戲神通力)、菩提力、轉法輪力等。又《首楞嚴三昧經》、《大智度論》卷二十五等,亦各曾列舉類似的十力。

*7菩薩的四無所畏。《大智度論》卷五、《大乘義章》卷十一等載:a.聞陀羅尼受持演說其義得無所畏,謂菩薩能憶念教法,持之不忘,故於眾中說法時對所說的義理具有無所怖畏的自信。b.由證無我惱亂他相現行俱生不通達威儀路三業清淨大守護成就無畏,謂了知眾生根性的利鈍,施與相應的說法,於此具有無所怖畏的自信。c.常持法而不忘失畢竟通達慧方便救度有情見歡喜淨諸障難無畏,謂對一切所問,能作如法便巧之答覆,更無所怖畏。d.不忘失一切智心不於餘乘而求出離能得圓滿自在一切種利益有情無畏,謂聽受有情的問難,能如法為彼等分別解說,以開解物心及斷除疑網,說法教導而無所怖畏。

*8菩薩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寶雨經》卷四,即:

a.行施不隨他教;b.持戒不隨他教;c. 修忍不隨他教;d.精進不隨他教;e.靜慮不隨他教;f.般若不隨他教;g.行於攝事,能攝一切有情;h.能解回向;i.方便善巧,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復能示現於最上乘而得出離;j.不退大乘;k.善能示現於生死涅槃,而得安樂,言音善巧,能隨世俗文同義異;l.智為前導,雖現前起種種受生,而無所作,離諸過失;m.具足十善身語意業;n.為攝諸有情,恆不捨離,常能忍受一切苦蘊;o.能為示現一切世間之所愛樂;p.雖於眾多苦惱愚夫及聲聞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寶堅固,清淨莊嚴;q.若受一切法王位時,以繒及水繫灌其頂;r.能不捨離諸佛正法,示現悕求。

【習題】

1.菩薩具備哪些性格?

2.行菩薩道與年齡、智慧、時間有關嗎? 試舉例說明。

3.試舉出古今中外高僧大德行菩薩道的感人故事。

4.試述自己或周遭認識的居士行六度的事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