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寺院是傳承佛法慧命的所在,是四眾所共有,因此,寺院必須兼顧僧眾與信眾教化的工作。
過去佛教徒總以為在喪葬的時候,才需要請法師誦經超度。其實佛教與人生的關係密切,舉凡一個人從出生、成年、結婚、生子、開展事業,乃至老死等「婚喪喜慶」,佛教都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與主張。
在家庭生活方面,關於子女的婚嫁,《長阿含經》中佛陀教導父母應該「為子求善婚娶」。至於婚禮儀式,佛教主張到寺院舉行佛化婚禮*1,不但簡單隆重,尤其在佛前由高僧大德福證並宣誓,彼此有了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信念,在人生旅途上必能更加信守承諾,患難與共,相互扶持,以佛法為慈航,攜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
此外,於婚禮是日應避免殺生,或用葷腥宴客,最好能以素齋宴請賓友*2。一旦生養子女,可於孩子彌月時,至寺院舉行寄名禮,寄養給佛祖,並以素食供眾;最好能從小確立孩子的佛教信仰,儘早皈依三寶;孩子成年時,可以參加寺院舉行的成年禮,亦可自行誦經持咒回向。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歷程,對於臨命終者的臨終關懷*3,家屬應保持冷靜,不宜哀號大哭,令其不捨;可延請法師、蓮友勸說往生淨土,並安置佛像引導念佛,家屬及親友可輪班助念,二六時中,佛號不斷。親人往生後,依佛教儀式入殮*4、火化*5、安位,骨灰安放在寺院,並於寺院舉行隨堂超薦*6,一切以簡單隆重為主。
在一般人觀念中,助念是指臨終前念佛助其往生。其實消災、做壽、婚禮,及往生前的佛號,皆可謂之助念。助念者必須適時而至,不可過早或遲到,而且應該衡量場地以決定人數多寡。
往生佛事不僅超渡亡者,並可慰藉生者,誠乃「了生脫死」之事,故應以虔敬為要,但求莊嚴肅穆,無須鋪張浪費。為亡者助念,當衣冠整齊,敬悼誦念,避免閒談。餘暇當以佛法開導慰藉生者,利用機會破除迷信,建立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的觀念。
一般喜慶如喬遷、新居落成、開工、開張、開市、佛像安座、開光,乃至新車啟用等,可請法師舉行灑淨儀式,至誠誦念〈 大悲咒〉,以楊枝淨水盪滌壇場,以期消災增福。若逢長輩生日,或先亡忌日,則舉行「普佛*7」佛事。
尤其,生日是母親生產受難的日子,佛教徒應該念報親恩,可於是日誦經禮懺,也可以參加寺院舉行的報恩法會、大悲懺法會等,為母親祝福。其他如助印佛書*8、布施供僧*9、祝壽函卡*10、表彰行誼*11、捐款*12等,都是紀念母難日的良好方式。如欲過壽,應在六十歲以上,每進十歲,均得慶賀。慶祝不拘形式,可邀親友齊聚一堂,藉此聯絡情感。最好能團體舉行,集合同一年齡的壽星,定期供佛齋僧。祝壽時,應以素齋宴請親友,不收賀禮,以莊嚴節約為原則。
總之,佛教主張婚喪喜慶的原則是:不慕虛榮、不可執著、不要鋪張、不能迷信。
婚喪喜慶是人類生活中重要的一環,身為佛教徒,度死固然重要,度生更不可忽視。過去佛教透過經懺佛事,為佛教接引很多信眾,建立了佛教和信眾的關係;今後佛教更應透過各種適合大小場合及各種需要的禮儀,讓佛教從寺院走向家庭,從叢林拓展到公司行號、機關人群,唯有讓佛教走向社會,走入家庭,成為人生的佛教、生活的佛教,佛教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需要。
【註釋】
*1佛教提倡佛化婚禮,不但讓社會大眾了解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更可澄清誤以為佛教是悲觀消極、與世隔絕的刻板印象。而佛教界也應了解到,莊嚴而有意義,合乎時代的佛教儀禮,是佛法「不離世間覺」之社會性的具體實踐。有關佛化婚禮的程序、內容與注意事項,請參閱《佛教叢書儀制》〈人生禮儀篇〉。
*2蓮池大師說:「世間婚禮,自問名納采,以至成婚,殺生不知其幾。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殺,理既逆矣。又婚禮,吉禮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慘乎?」所以佛教呼籲世人,結婚宴席要避免殺生,才是吉祥歡喜之事。
*3對於臨終者及其眷屬,給予積極的關心幫助。對於臨命終人的照顧必須注意環境的整齊清淨、光線的柔和、空氣的流通。另外需注意以下四點:
a.供奉佛像,使病人觀像而生善念。
b.為病人宣說阿彌陀佛的慈心悲願,以及西方極樂淨土的種種莊嚴,使病人生起樂生佛土之心。
c.引導病人念佛,其餘探病者亦應為彼病人稱念佛號。
d.若命終後,眷屬應止哀,不宜大聲哭泣,當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隨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禮請法師或自行誦經,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
*4民俗喪葬有些不合理之處有待改善,如:死後八小時之內不能入殮之說。這是因為過去醫學不發達,曾經發生誤將尚存生機的垂危者埋葬之情形;另一方面,往昔交通困難,為了方便眷屬奔喪,故須延長入殮安葬之時間。
*5佛教的喪葬儀式簡單隆重,不求奢華,以鮮花素果祭祀,入殮不一定用豪華棺木、特置新衣、壽衣,佛事法會應莊嚴而不繁瑣,最好是配合親朋好友的時間,共聚一堂,為亡者致意。誠心的助念,勝過過度哀輓與形式送葬。葬禮種類繁多,佛教主張火化後,將骨灰安厝在寺院中。火化後的灰骸,清潔乾淨,不占空間,更省去撿骨、移墳的不便,利人利己,實在應該大力提倡。
有些人堅持土葬,看風水,選擇墓地,希望藉此改運、發達,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反而容易遭到受騙、土地糾紛、兄弟鬩牆的下場。再者,擇日入殮、出殯也是不必要的迷信,為了逢吉避凶,往往令亡者不能早日入土為安。佛教認為應以親朋好友方便參與葬儀為考慮,亡者需要的是眾人的誠心祝禱,而不是增添生者的紛擾、疲累。
有些人認為喪禮辦得熱鬧、有派頭,就是孝順、有面子,因此有宰殺豬羊大宴賓客者,有請電子花車沿途敲唱者,有遊街、哭墓者,還有許多人以為人死為鬼,要燒些紙錢、房產給他在陰間好過日子。凡此,皆因為民間依然存在一些迷信、莫須有的禁忌與傳說,佛教徒應秉持正知正見,考量亡者真實利益,儘量勸導家族宗親接受佛教的喪葬方式。
*6依照中國古禮,往生佛事必須經過頭七、二七乃至七七等等重重的祭拜儀禮,繁複又費時。現代工商社會,生活步調緊湊忙碌,實在難以配合古禮形式守孝。佛教認為最好是參加寺院的隨堂超薦,隆重又莊嚴。尤其真正對亡者有意義的是讓他遺愛在人間,為他布施,推展文教公益;為他出書,發揚其精神理念;成立基金會、獎助學金,乃至器官捐贈,成全他人。這些作為,不唯利他,更是亡者往生善道的資糧。
*7普佛分為延生普佛、往生普佛。其程序分別為:a.往生普佛:〈彌陀讚〉、《彌陀經》、拜願、回向;b.延生普佛:〈戒定真香〉、〈大懺悔文〉、〈藥師讚〉、拜願、回向。
*8助印各種佛書,以通俗、宣揚佛法的佛教書籍為佳。
*9除供養三寶外,仍可以布施捐資贊助各種佛教教育、文化、慈善事業,以此功德回向父母身體安康,福壽綿延。
*10藉著卡片傳達對父母的敬愛與感恩之心。
*11將父母的偉大行誼,透過文章、傳記、紀念冊等,留下歷史,作為子孫的典範,並以此做為賀禮。
*12專款捐助佛教或社會公益事業。
【習題】
1.佛化婚禮的好處為何?
2.照顧臨命終人應注意哪些事項?
3.佛教徒如何舉辦喪葬佛事?何謂助念?
-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 p024 總序
- p030 第一課 佛的意義
- p040 第二課 如來十號
- p050 第三課 佛身
- p060 第四課 佛德
- p068 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 p074 第六課 他方佛名
- p082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p092 第八課 法的意義
- p100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 p128 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 p136 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 p146 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 160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 p168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 p194 第十七課 六和敬
- p200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 p212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 p014 第二課 經藏
- p024 第三課 律藏
- p034 第四課 論藏
- p042 第五課 戒律
- p052 第六課 禪學
- p066 第七課 般若
- p076 第八課 四聖諦
- p088 第九課 十二因緣
- p098 第十課 五蘊
-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 p114 第十二課 八正道
- p124 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 p132 第十四課 三法印
- p144 第十五課 緣起
- p154 第十六課 空有
-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 p196 第二十課 煩惱
-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 p004 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 p022 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 p044 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 p056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 p066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 p090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 p098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p106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 p116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 p132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 p140 第十六課童男與童女
- p156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 p166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丰姿
- p190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 p214 第二一課 圓滿菩薩道
-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 p014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 p026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 p056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 p068 第六課 佛教的東傳
- p078 第七課 魏晉佛教史
- p092 第八課 南北朝佛教史
- p108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 p120 第十課 隋唐佛教史
- p132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 p152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 p178 第十四課 西藏佛教史
-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 p21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史
- p226 第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 p240 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 p256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 p270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 p004 第一課 宗派總論
- p012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 p032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 p046 第四課 俱舍宗
-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 p070 第六課 律宗
- p080 第七課 法相宗
- p092 第八課 三論宗
- p102 第九課 天台宗
-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 p132 第十一課 真言宗
- p146 第十二課 禪宗
-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 p174 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 p188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 p20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 p232 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 p256 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 p270 第二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 076佛光教科書6 實用佛教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 p012 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 p022 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 p032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 p050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 p062 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 p078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 p088 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 p098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 p118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 p134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 p150 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 p162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 p180 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 p200 第二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p004 第一課 叢林寺院
- p014 第二課 寺院建築
- p022 第三課 道場行事
- p038 第四課 寺政外事
- p048 第五課 寺院清規
- p058 第六課 宗教法令
- p066 第七課 法器法物
- p072 第八課 衣單僧物
-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 p090 第十課 學佛行儀
- p098 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 p106 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 p132 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 p138 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 p158 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 p164 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 p170 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 p186 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 p014 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 p024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 p032 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 p042 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 p050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 p058 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 p068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 p086 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 p108 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 p116 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 p130 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 p164 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 p178 第十八課 佛教與舞蹈
- p186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 p194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 p204 第二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 p216 第二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 079佛光教科書9 佛教問題探討
- p004 第一課 信仰
- p014 第二課 教理
- p024 第三課 文史
- p036 第四課 宗派
- p060 第五課 戒律
- p070 第六課 制度
- p080 第七課 稱謂
- p094 第八課 儀禮
- p104 第九課 菩薩
- p114 第十課 修行
- p122 第十一課 宇宙
- p128 第十二課 人生
- p138 第十三課 生死
- p146 第十四課 生活
- p152 第十五課 家庭
- p158 第十六課 素食
- p166 第十七課 民俗
- p176 第十八課 應世
- p188 第十九課 神異
- p196 第二十課 破邪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p004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 p014 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 p030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 p044 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 p060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 p094 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 p104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 p114 第十課 回教概說
- p132 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 p158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 p168 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 p18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 p188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 p198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 p224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 081佛光教科書11 佛光學
- p004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 p012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 p020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 p028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 p036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 p044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p054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p078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 p088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p096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 p130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 p140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p148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p160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 p174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 p226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 p238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 p250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 082佛光教科書12 佛教作品選錄
- p004 第一課 十勸
- p006 第二課 四相詩
- p010 第三課 信心銘
- p016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p018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 p024 第六課 無相頌
- p028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 p042 第八課 辭北堂書
- p048 第九課 是非歌
- p050 第十課 十牛圖頌
- p056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 p066 第十二課 七筆勾
- p070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 p086 第十五課 勸世詠
-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 p096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 p100 第十八課 讚僧詩
- p104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
- p108 第二十課 藥師七佛法會發願文
- p114 第二一課 慈航法師遺訓
- p118 第二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p122 第二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 p132 第二四課 文選
- p144 第二五課 詩選
- p164 第二六課 悟道詩
- p184 第二七課 詞選
- p202 第二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 p230 第二九課 座右銘
- p240 第三十課 燄口召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