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
-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
-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蒙古位於亞洲中部,西接新疆,東抵日本海,北界西伯利亞,南鄰中國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省分。在地理位置上,以戈壁沙漠為界,漠北稱為外蒙古,漠南為內蒙古,自古即是突厥、韃靼、蒙古等三種民族遊牧地區。蒙古遊牧民族原以「薩滿教*1」為傳統信仰,佛教傳入後,取代薩滿教而逐漸成為人民的信仰中心。由於蒙古佛教傳承自西藏,故其宗教儀式、寺院組織、活佛轉世等,大約與藏傳佛教相同,尤其章嘉呼圖克圖與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2,並稱內、外蒙古二大喇嘛,對蒙古佛教有極大的影響。
西元十三世紀,成吉思汗以強大的武力建立一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元朝,蒙古佛教即由西藏傳入,成為蒙古與藏傳佛教最早接觸的時期。元太宗窩闊台之子闊端王子是最早皈依佛教的王室成員,曾迎請藏傳佛教薩迦派四祖薩迦‧班智達至涼州會面,允許喇嘛至蒙古弘法,從此佛教便在蒙古傳播開來。到了忽必烈時期,由於他的大力護持,佛教更成為蒙古人普遍的信仰。
忽必烈未即位前已皈依喇嘛上師,即位後,尊八思巴*3為國師,「統領天下釋教」和西藏地方行政事務,開元朝帝王任命國師的先河。尤其忽必烈啟請國師創蒙古新字,並校勘漢藏兩種藏經,撰成《至元法寶勘同總錄*4》,豐富了蒙古文化的內涵。此外,忽必烈依漢制所建的太廟落成時,禮請僧侶做七晝夜佛事,自此,每年定為永式。元成帝時,因皇帝信佛虔誠,而有大臣必蘭納識里代替皇帝出家,必蘭納識里並奉敕翻譯梵文經典,後來被封為「普圖明廣照宏辯三藏國師」。元武宗時,西藏高僧法光至蒙古,增訂蒙古新字,相繼有中國、回紇等佛教學者,譯藏文經典為蒙文。元朝百年中,上自皇帝宮室,下至文武百官,無不信奉佛教,對蒙古社會影響極深。
元滅後,蒙古人北退,佛教一度中落,至百年後,西藏黃教東來,佛教才又再度復興。
內蒙古的佛教
西藏黃教傳入蒙古,主要由於內蒙古俺答汗*5皈依佛教。原來元朝滅亡後,蒙古各族割據為政,相互爭戰,加上明朝的北進,使蒙古連年受戰爭之苦,經濟受到摧殘,百姓渴望和平,佛教便成為蒙古各部族首領安定民心的力量。
俺答汗最初曾請金字西藏藏經至蒙古,一五七七年派遣使者入西藏,迎請第三世達賴喇嘛瑣朗嘉穆錯巡錫蒙古,講經說法。俺答汗頒贈「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封號予瑣朗嘉穆錯,並於綏遠歸化建立內蒙首座寺廟「甘珠爾寺」。從此,敬佛息武,禁止殺戮,黃教因而盛行於內蒙古。
章嘉呼圖克圖是內蒙古的宗教領袖,也是內蒙藏傳黃教格魯派最大的轉世活佛,他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常駐多倫、北京、五台山等地。傳到十四世後,進入清朝,備受帝王重視與禮遇*6。章嘉十四世曾奉敕住持北京法源寺,受封為「灌頂普照廣慈大國師」,掌管西藏以東黃教,多倫諾爾示寂後,康熙皇帝還曾親送龕座至西寧。
清雍正皇帝曾就教章嘉呼圖克圖十五世,並言其禪之造詣得力於章嘉。西元一七三四年,雍正封他為「灌頂普照廣慈大國師」;一七三六年乾隆高宗頒贈「管理京師寺廟喇嘛札薩克達喇嘛」印,一七五二年受封「振興黃教大慈大國師」之號。章嘉呼圖克圖十五世精通滿、藏、蒙、漢等語言,其著作等身*7,並且被奉為蒙藏佛典的圭臬。
十九世章嘉呼圖克圖,是最受顯教教友歡迎的活佛,一生備受尊榮,是民國四大喇嘛、黃教四大呼圖克圖之一*8。先後受封「宏濟光明」、「召因闡化」、「護國淨覺輔教」等德號,歷任蒙藏委員會委員、蒙旗宣化使、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等要職。一九五二年參加於日本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並向日本交涉,恭迎玄奘大師頂骨回台灣,安奉於日月潭。
一九四七年後,內蒙成立「內蒙古自治區」,首府為歸綏,在共產制度下,寺院失去了宗教功能。直到鄧小平執政,宗教政策改變,內蒙古的宗教活動才逐漸活躍,例如:中國佛教協會設內蒙分會,舉行祈禱世界和平法會,開辦喇嘛培訓班、傳戒、成立佛教組織*9等。一九八九年,由民眾聚資興建的巴音浩特延壽寺舉行寺院落成暨開光法會,千餘名信眾參加,成為阿拉善地區第一座顯教寺院。
外蒙古的佛教
外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黃教傳入外蒙古,始於土謝圖汗曾祖阿巴岱汗。達賴三世大弟子大慈邁達里呼圖克圖,受阿巴岱汗延請,於喀爾喀圖拉河邊一寺院弘揚佛法,大受歡迎,因而受封「大慈諾門汗」或「博碩克圖濟農」尊號,阿巴岱汗可說是最初弘揚佛法於外蒙古的人。直至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使外蒙古佛教更加光大。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乃駐錫外蒙庫倫佛教教主,亦為喀爾喀蒙古藏傳佛教格魯派最大的轉世活佛。一六一四年,達賴喇嘛四世派遣爵南派*10僧多羅那他*11至漠北弘法,被尊為「哲布尊丹巴」。一六三四年示寂,轉世再來*12,受康熙封為呼圖克圖大喇嘛,即哲布尊丹巴一世。
哲布尊丹巴二世,曾創札尼特高等宗教學院*13於庫倫,一時僧侶雲集,成為外蒙政教中心和喇嘛教育聖地。其後歷代轉世,皆受清帝禮遇,至八世示寂為止,三百年間,具有外蒙政治、宗教的領導權。光緒四年後,清朝與外蒙關係逐漸惡化*14,並削弱蒙古佛教勢力。清滅亡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於庫倫獨立,號「大蒙古國」。一九一五年六月,外蒙古取消獨立,北京政府派遣使者前往庫倫,封哲布尊丹巴為「外蒙古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汗」,政治上採自治方式,此時佛教極為興盛。一九二四年,哲布尊丹巴八世示寂,蒙古自治政府改組為蒙古人民共和國,廢除政教合一,幾次的壓迫佛教政策*15,終於激起蒙古民眾怒潮,一九三一年,「蒙古人民革命黨」第八屆大會中才又決議採溫和政策。
外蒙古獨立後,許多寺院被改為宗教博物館,或另作他途,目前僅存庫倫甘丹寺仍保持佛教傳統,成為外蒙佛教中心。除例行功課、法會外,每年有十五天的夏安居,僧信四眾努力研究教史及文化,並致力佛典翻譯、編纂、刊印和修復歷史古蹟等*16。寺中圖書甚多,其中珍藏有七萬多冊西藏典籍,是世界上研究佛教歷史文化的主要機構之一。一九七○年創僧伽培訓所,國際佛教組織「亞細亞佛教和平會議」(ABCP)總部亦設於此。另外,「世界佛教徒友誼會」蒙古分會也與其他三十多國分會締結友誼,並邀訪參觀,以了解蒙古宗教生活風貌。
目前蒙古佛教雖不似以往興盛與開放,但我們仍然期待蒙古佛教的重建與復興,俾使佛光再度普照大漠南北!
【註釋】
*1係蒙古遊牧民族傳統信仰,以「騰格里」為天神,主宰宇宙,以「納赤該」為地神,保護子女、田產和牲畜等。他們認為死亡是從此世渡到彼世,祭祀日月山河五行,禮拜以木塊或氈布製作的偶像「翁剛」,禮請「薩滿」(宗教師)消災祈福,並以神靈附身來占卜吉凶、未來。
*2譯為「能了知前生後世,不墮輪迴,生死自如,死後還轉」,其藏語音譯珠孤,意即化身,亦為「聖者」之意。屬喇嘛教僧官之一,又作胡圖克圖、胡土克圖、庫圖克圖,乃活佛制度中,經由高僧的轉生而受政府冊封接替其前生所遺職位的職稱。清朝理藩院檔冊,西元一七八三年計呼圖克圖一四八位,其中以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稱為蒙藏佛教的四聖,達賴統領全局,班禪輔佐達賴而領後藏,哲布尊丹巴領漠北蒙古,意為聖光明,至尊寶王,章嘉,意為章嘉地方聖者,領漠南蒙古。
*3又稱發思八、發思巴。西藏喇嘛教學僧,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十五歲時,曾為元世祖忽必烈授戒,並成為宗教顧問。十九歲時,以佛教觀點批判《老子化胡經》,論破道士。師東入蒙古,忽必烈尊為國師,統領總制院事,管理全國佛教及藏族地區事務,成為中國佛教主宰者。後又受命以西藏文字為基礎,創蒙古文字,即「八思巴文」,受賜「大寶法王」尊號。師曾為太子真金開講《彰所知論》二卷(漢譯現存)。至一二七六年返西藏,興曲彌法會,自任薩迦寺第一代法王。著述凡三十餘種,以《薩迦五祖集》傳世。促進內地與西藏的文化交流,將印刷術、戲劇藝術等傳至西藏,將藏族建築技巧、雕塑藝術等引至內地。
*4元代慶吉祥等二十九位大德奉詔撰集,凡十卷,略稱《至元錄》。西元一二八五年,忽必烈敕國師八思巴等通達諸方語文、義學的沙門集於大都(北京),就西蕃大教目錄校訂漢土經典,紀錄部帙有無、卷軸多少等,而成此一切經目錄。總計收錄《開元釋教錄》等所列三藏凡一四四○部五五八六卷。其特色為有漢譯藏經與西藏藏經的對照,經律論題目均附梵名。
*5明朝蒙古酋長,雄黠好兵。晚年崇信佛教,佛教自此盛行於蒙古。
*6清朝政府授權章嘉呼圖克圖管理宗教事務,參與內蒙行政大事,居京師上位,支給月廩,夏秋二季可至五台山或多倫諾爾避暑。清高宗所設大活佛抽籤金瓶,亦委託章嘉保管。
*7十五世章嘉呼圖克圖與碩莊親王共同纂修《欽定同文韻統》八卷,以此書為本,編《滿漢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八十八卷。另有《楞嚴經》編校,蒙古譯《甘珠爾》的校正,蒙古譯《丹珠爾》的翻譯,並敕令刊行,《造像度量經》的釐訂、《喇嘛神像集》的編纂、滿文藏經的整理等。
*8清德宗曾敕封十九世章嘉呼圖克圖「札薩克達喇嘛」及「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封號,駐錫北京,奉旨管理北京嵩祝、法淵、知珠、法海等四所寺院。另外,也管理五台山、多倫諾爾、西寧等地的寺院。
*9內蒙古各地設有烏蘭察布盟佛教協會、阿拉善盟佛教協會、巴音浩特佛教會,佛教略微復甦。
*10爵南派,西藏佛教迦當派的分支。又作爵囊派、覺囊派。約創於十四世紀初,由圖解宗都(一二九○~一三五三)承迦當派的祕密新說而稍加改變,因以爵南寺(西藏日喀則以西的拉孜縣境)為根本道場,故稱為爵南派。清初,此派第五世大喇嘛將之改宗於宗喀巴的格魯派內,今已無傳嗣者。
*11西藏佛教爵南派僧。生於明萬曆三年(一五七五)。萬曆三十六年(一六〇八),師依據印度僧侶口述的資料,著《多羅那他佛教史》,內容敘述阿闍世王以下諸王朝,及佛教傳入錫蘭、西藏經過,頗見重於世。多羅那他,博學能文,兼通梵語,著有《印度佛教史》,分四十四章,詳述佛陀入滅後的佛教史事,其中尤足珍貴者,乃二十三章以下所敘的印度佛教晚期史實,多為東土未傳的資料。後因受格魯派的排擠,晚年被達賴喇嘛四世派遣至外蒙古傳法,被蒙古可汗尊為「哲布尊丹巴」。示寂於庫倫,年壽不詳。
*12喀爾喀土謝圖汗袞多爾吉生有一子,被認定是多羅那他轉世而來,後入藏學法,改宗格魯派。
*13札尼特高等宗教學院大致設有四個學部,即:顯教學部、密教學部、天文學部及醫藥學部。前二者研究一般佛教和西藏佛教,後二者研究星象、氣候、自然、醫術及藥物運用等,是佛教教化世間的方便之學。
*14光緒四年(一八七八),清駐庫倫大臣志剛廢除對哲布尊丹巴的三拜九叩之禮,下令哲布尊丹巴八世對辦事大臣起立迎接,經協調後,志剛讓步。二十二年(一八九六),駐庫倫辦事大臣桂斌又要求哲布尊丹巴起立相迎。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川滇邊疆大臣趙爾豐破壞喇嘛教勢力,清兵撕毀經典作為靴底等。
*15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不准喇嘛參與政治,禁止尋找哲布尊丹巴的轉世,取消汗、王公、呼圖克圖、呼畢勒罕等尊號和權責,十八歲以下青年不得出家。一九二八年,第七屆「蒙古人民革命黨」大會更決議:沒收寺產,強迫僧尼還俗,從事生產。
*16近年來,甘丹寺編譯有:譯《法句經》、《小部經》為蒙文;出版各種蒙、藏文字典,如《新蒙藏文字典》等;從事名相及語言學上同義字的字典編彙;歷史學者譚亭喇嘛和達磨達賴著《蒙古佛教史》,相關著作並已譯為蒙文;出版薩讀丹達喇嘛勘校的西藏版本《甘珠爾》等。
【習題】
1.略述蒙古佛教與西藏佛教的關係。
2.試述八思巴對蒙古佛教的影響。
3.簡述您所認識的內蒙章嘉呼圖克圖十九世。
4.試述外蒙古佛教現況。
-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 p024 總序
- p030 第一課 佛的意義
- p040 第二課 如來十號
- p050 第三課 佛身
- p060 第四課 佛德
- p068 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 p074 第六課 他方佛名
- p082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p092 第八課 法的意義
- p100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 p128 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 p136 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 p146 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 160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 p168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 p194 第十七課 六和敬
- p200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 p212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 p014 第二課 經藏
- p024 第三課 律藏
- p034 第四課 論藏
- p042 第五課 戒律
- p052 第六課 禪學
- p066 第七課 般若
- p076 第八課 四聖諦
- p088 第九課 十二因緣
- p098 第十課 五蘊
-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 p114 第十二課 八正道
- p124 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 p132 第十四課 三法印
- p144 第十五課 緣起
- p154 第十六課 空有
-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 p196 第二十課 煩惱
-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 p004 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 p022 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 p044 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 p056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 p066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 p090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 p098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p106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 p116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 p132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 p140 第十六課童男與童女
- p156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 p166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丰姿
- p190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 p214 第二一課 圓滿菩薩道
-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 p014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 p026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 p056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 p068 第六課 佛教的東傳
- p078 第七課 魏晉佛教史
- p092 第八課 南北朝佛教史
- p108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 p120 第十課 隋唐佛教史
- p132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 p152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 p178 第十四課 西藏佛教史
-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 p21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史
- p226 第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 p240 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 p256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 p270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 p004 第一課 宗派總論
- p012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 p032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 p046 第四課 俱舍宗
-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 p070 第六課 律宗
- p080 第七課 法相宗
- p092 第八課 三論宗
- p102 第九課 天台宗
-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 p132 第十一課 真言宗
- p146 第十二課 禪宗
-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 p174 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 p188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 p20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 p232 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 p256 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 p270 第二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 076佛光教科書6 實用佛教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 p012 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 p022 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 p032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 p050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 p062 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 p078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 p088 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 p098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 p118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 p134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 p150 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 p162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 p180 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 p200 第二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p004 第一課 叢林寺院
- p014 第二課 寺院建築
- p022 第三課 道場行事
- p038 第四課 寺政外事
- p048 第五課 寺院清規
- p058 第六課 宗教法令
- p066 第七課 法器法物
- p072 第八課 衣單僧物
-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 p090 第十課 學佛行儀
- p098 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 p106 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 p132 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 p138 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 p158 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 p164 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 p170 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 p186 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 p014 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 p024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 p032 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 p042 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 p050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 p058 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 p068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 p086 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 p108 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 p116 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 p130 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 p164 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 p178 第十八課 佛教與舞蹈
- p186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 p194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 p204 第二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 p216 第二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 079佛光教科書9 佛教問題探討
- p004 第一課 信仰
- p014 第二課 教理
- p024 第三課 文史
- p036 第四課 宗派
- p060 第五課 戒律
- p070 第六課 制度
- p080 第七課 稱謂
- p094 第八課 儀禮
- p104 第九課 菩薩
- p114 第十課 修行
- p122 第十一課 宇宙
- p128 第十二課 人生
- p138 第十三課 生死
- p146 第十四課 生活
- p152 第十五課 家庭
- p158 第十六課 素食
- p166 第十七課 民俗
- p176 第十八課 應世
- p188 第十九課 神異
- p196 第二十課 破邪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p004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 p014 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 p030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 p044 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 p060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 p094 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 p104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 p114 第十課 回教概說
- p132 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 p158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 p168 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 p18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 p188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 p198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 p224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 081佛光教科書11 佛光學
- p004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 p012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 p020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 p028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 p036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 p044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p054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p078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 p088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p096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 p130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 p140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p148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p160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 p174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 p226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 p238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 p250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 082佛光教科書12 佛教作品選錄
- p004 第一課 十勸
- p006 第二課 四相詩
- p010 第三課 信心銘
- p016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p018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 p024 第六課 無相頌
- p028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 p042 第八課 辭北堂書
- p048 第九課 是非歌
- p050 第十課 十牛圖頌
- p056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 p066 第十二課 七筆勾
- p070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 p086 第十五課 勸世詠
-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 p096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 p100 第十八課 讚僧詩
- p104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
- p108 第二十課 藥師七佛法會發願文
- p114 第二一課 慈航法師遺訓
- p118 第二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p122 第二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 p132 第二四課 文選
- p144 第二五課 詩選
- p164 第二六課 悟道詩
- p184 第二七課 詞選
- p202 第二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 p230 第二九課 座右銘
- p240 第三十課 燄口召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