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
-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
-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比丘尼教團的成立,為佛陀「四姓入佛,同一釋姓」的平等精神做了最具體的註腳。因此,不只是在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對於整個世界的宗教史、人類的文明史,也都具有非凡的價值。在教團中優秀的比丘尼,或者伸廣長舌,宣說妙諦,或者悲心濟拔沈溺,或者建寺安僧,使弘法利生的佛教事業增添無比的光彩。
佛陀成道後第五年,淨飯王安詳捨報往生,摩訶波闍波提夫人便帶領王宮女眷等五百人到尼拘陀樹林中拜訪佛陀,三度向佛陀請求出家,經阿難從旁協助請求,又以女眾同樣能證得聖果為由,懇請佛陀允許。佛陀終於首肯,女眾得以出家,比丘尼教團因此成立。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出家以後,稱為大愛道比丘尼,他和五百尼眾很快就證得道果。他本著女性天賦慈悲、柔和的特質,帶領尼眾熱心從事佛化的社會服務以及各種賑濟工作,教育兒童學佛,勸導婦女皈依,推動佛化家庭,使佛教的發展得以深入女性社會,帶動社會的善良風氣。
大愛道所領導的比丘尼僧團,合乎佛陀的教誡,他們依止比丘受戒,每半月舉行布薩,懺悔過失。他們不議論僧團的是非,不妄語、兩舌、惡口,也不濫收徒眾,或隨便化緣應供。他一生為佛教奉獻努力,佛陀因此曾在僧團中讚歎他說:「諸比丘!大愛道比丘尼已除女人諸習氣,是位有德丈夫,其聖德美行,堪為僧團大眾楷模!」
在《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律部》等諸多經論中,均載明佛陀時代比丘尼眾活躍狀況以及弘法衛教的卓越風姿。在《佛說阿羅漢具德經》中,載有十五位大聲聞比丘尼眾,例如:法臘第一,威德攝眾的大愛道;智慧第一,辯才無礙的善相差摩;神通第一,善德度眾的蓮華色;頭陀第一的波吒遮囉;天眼第一的蘇摩;多聞第一的輸婆羯哩摩囉;持律第一的訖哩舍;說法第一的達磨提那;褔德第一的耶輸陀羅等十五人。其他經典還載有精進第一的索那,宿命第一的妙賢,信心第一的芝伽羅摩多,禪定第一的難陀,觀空第一的優波仙那,慈濟第一的帕扎佳拉,教化第一的摩努呵利。
南傳《長老尼偈*1》則收有七十三位阿羅漢尼證果的詩偈及生平傳略,其中剎帝利王族后妃公主計二十四人,婆羅門女十五人,富商女二十人,妓女四人,農民、奴隸女十人。例如:釋迦族公主難陀、精陀、梅陀,憍薩羅國王后烏比哩,舍利弗三個妹妹佳拉、烏帕佳拉、悉蘇帕佳拉均在其中。尤其阿拉沃卡國的賽拉小公主,剛滿七歲即聞法出家,七日後證阿羅漢果,佛陀破格為他授比丘尼戒。佛陀對待一切眾生都是這樣的示教利喜,權巧方便。
在阿育王時代,仁王化世,大法弘傳各國,王族多人出家,例如王弟維他蘇卡、王子摩哂陀、公主僧伽蜜多,以及外孫須摩那*2等。摩哂陀在阿育王敕令下,帶領四位上座比丘與須摩那沙彌到楞伽島*3弘法,受到天愛帝須王的歡迎。後因王后阿努拉意欲出家,使臣阿栗吒*4便至華氏城請阿育王派尼上座前去協助,僧伽蜜多乃帶領十一位上座尼,同攜阿育王供養的菩提樹分枝前來,阿努拉王后與五百女眷隨即出家受比丘尼戒,王為彼興建象樁寺。比丘尼在楞伽國發揮其教團的影響力,對於弘法教化多有建樹。他們修行的成就與智慧的卓越,備受世人景仰。
斯里蘭卡傳承兩千多年的菩提樹國寶,至今仍枝葉茂盛,而比丘尼教團卻因一○一七年教難,未能恢復。十九世紀末雖有蘇達摩加利十戒女*5努力奮鬥,卻受到很大的阻力。
中國比丘尼教團創始於東晉時代,第一位比丘尼淨檢*6依止智山*7剃度,並求受十戒,約四十年後,曇摩竭多於泗河船上建立比丘尼戒壇,與另二十三人共受具足戒。淨檢所領導的尼教團,安居於洛陽宮城西門竹林寺,並且「蓄徒養眾,清雅有節;說法教化,如風靡草」,為世人所敬重,也使佛教在晉朝更廣為流傳。
其後歷代名尼,從兩晉到唐宋元明清,以至現今,后妃公主等貴族階層或書香世家發出離心者眾多。這是由於佛法弘傳東土,首達宮廷王家之故。
兩晉七十年間尼眾教團初成,以曇備*8、智賢*9、惠湛*10、支妙音*11等較為有名,受到當代帝王崇敬。南北六朝一五○年間,比丘尼教團發展快速,庵舍講堂小則納眾百人,多則千數以上。許多道場受到國主、高官護持,名尼輩出。隋唐宋以降,佛法逐漸普遍於各階層,識見超卓或奇節高行的比丘尼更廣見於經傳。例如:東晉安令首*12領眾第一;六朝法宣*13弘法震浙東;隋代智仙*14預知楊堅為開國大帝;唐朝有智首*15東度日本弘傳律法;法澄*16譯經傳千古;無盡藏*17預知惠能當為龍象;如願*18為禪律元匠;宋朝法珍*19斷臂募刻大藏經;元朝真淨*20為帝后師;清代有無為蕭山尼*21治病「隨物取與,煎服即癒」;又有傳慧*22創拈花社為禪宗女眾叢林,帶動江南比丘尼參禪之風等。
清末民初,因戰亂迭起,佛法傳承幾近覆沒,幸有高僧大德先後來台,乃有臺灣佛教奇蹟之開展。及至近代,臺灣比丘尼教團成為世界之冠,比丘尼眾弘化全球,開世紀之先風,復超卓於歷朝。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佛光山在印度菩提伽耶舉行國際三壇大戒戒會,共有二十三個國家一百餘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女眾求受比丘尼具足大戒。其中,斯里蘭卡有四十位傑出女青年前來求戒。此為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佛教團結在佛陀成道處,共同寫下跨世紀光輝的一頁。
在中國方面,現代比丘尼著名者甚多,如中國大陸有北大畢業出家弘律的通願;一生頭陀苦行,舍利大如橄欖的弘定。臺灣有傳授三壇大戒的妙然、圓融;建設寺院、創辦佛學院的如學;為中國佛教開創出國際化道路,在世界各國創建寺院的慈莊;肩挑教育、文化大任,創辦西來、佛光等四所大學的慈惠;熱心慈善事業,擅長活動組織,負責國際佛光會推展委員會,在世界各國成立一百多個佛光協會的慈容;主編《佛光大辭典*23》的慈怡;創辦華梵大學的曉雲;日本駒澤大學博士達和;台灣師範大學博士依空;日本愛知大學博士依昱;創立香光比丘尼教團的悟因;創立慈濟功德會的證嚴;護法衛教熱心的昭慧等。以上均為有德碩學的比丘尼代表。此外,佛光山的比丘尼對文化工作的推動不遺餘力,例如《佛光大藏經*24》的編纂,歷數十年默默耕耘,不求聞達,為佛教文化的弘揚流傳開創新頁。
此外,世界各國之現代傑出尼眾:西藏有住持男、女二部僧團,地位僅次達賴、班禪的多吉‧菲格摩*25;泰國有法身寺蒙昆貼牟尼法師的嗣法門人詹孔那雍八戒女*26,教育出湯瑪猜優等法身寺一代住持;斯里蘭卡有蘇達摩迦利,被尊為「斯里蘭卡女性之光」;新加坡有創辦女子佛學院的廣平;菲律賓有創辦第一個施診所嘉惠民眾數十萬的廣仁;韓國有全國比丘尼會教育部長的光雨*27;加拿大有杜登卓隆於美加弘法;美國有國際佛教婦女會創辦人卡瑪勒西卓摩;德國有阿雅克瑪在歐洲弘禪。
比丘、比丘尼教團有如鳥之雙翼、人之雙足,缺一不可。比丘尼教團源自兩千六百年前佛陀親自組織成立,傳承至今日,法脈遍布各國,傑出尼眾輩出,或本分默默耕耘以利生,或承擔艱鉅的弘法重任,比諸僧眾,各有特長。面對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佛教走向人間,佛法與生活密不可分,正是佛教動員團結的時代,各國佛教界應及早更進一步的合作,儘速建立世界性的比丘、比丘尼教團,同時各國男女二眾教團亦應力求健全圓滿,四眾通力合作,共同推動世界的和平共處,使全人類同霑法益,幸福安樂。
【註釋】
*1巴利小部經之一。內容收錄佛弟子中長老尼的偈頌。記載六十九位長老尼修持生活上的體驗。
*2僧伽蜜多之子。
*3位於印度半島南端,今斯里蘭卡。謂佛於此說《楞伽經》而得名。
*4阿努拉皇后之弟。
*5出身斯里蘭卡(錫蘭)貴族家庭,其一生為成立比丘尼僧團而奔走呼籲,也積極提升婦女的教育程度,以大無畏的丈夫行贏得時人的尊敬,為女性揚眉吐氣,可稱為「錫蘭佛教女性之光」。詳見《佛教叢書‧弟子》〈智勇雙全的蘇達摩加利尼師〉。
*6詳見梁寶唱撰《比丘尼傳》卷一。
*7罽賓僧,於西晉懷帝永嘉末年(三○七~三一二)來中土弘揚佛法,至東晉元帝建武元年(三一七),西行返回罽賓。佛圖澄來到中原,曾盛讚智山德業。
*8受到晉穆帝司馬聃與章皇后敬仰,為造永安寺。詳見《比丘尼傳》卷一。
*9前秦苻堅因其冰雪戒行,特製寶袈裟一襲供養。詳見《比丘尼傳》卷一。
*10感化盜賊放下屠刀,得司空何充崇敬。詳見《比丘尼傳》卷一。
*11博學內外典籍,善文章,受晉孝武帝、太傅等崇敬。詳見《比丘尼傳》卷一。
*12中國比丘尼教團初立,安令首隨淨檢受具戒後,二百餘人依其出家,寺規嚴整,秀拔輩出,另隨學者無計;又造精舍六所,「道學莫不宗焉」。詳見《比丘尼傳》卷一。
*13受吳郡張援、穎川臾詠、汝南周顒、會稽守蕭照胄、衡陽王元簡崇仰。詳見《比丘尼傳》卷四。
*14隋文帝楊堅誕生之日,忽至,為命名那羅延(如金剛不可壞之意)。又以「此兒來處異倫,俗家雜穢,自為養之」,直至楊堅十三歲。詳見《續比丘尼傳》卷一〈同州般若寺尼智仙傳〉。
*15隨鑑真和尚東度日本弘律。詳見《續比丘尼傳》卷一〈藤州通善寺尼智首傳〉。
*16三國吳帝孫權之後,華嚴三祖法藏大師高足。法藏大師每謂徒眾曰:「住持佛法者,即此師也。」造《華嚴義疏》三卷,重譯《盂蘭盆經》、《溫室經》等多種。詳見《續比丘尼傳》卷一〈長安興聖寺尼法澄傳〉。
*17六祖惠能大師自黃梅得法後,回村安居,而人無知者,無盡藏尼因請問《涅槃經》義,知六祖為非凡之人,乃遍告里中耆德:「此有道者,宜請供養。」由此集全村之力,重建寶林古剎,禮請六祖住持。詳見《續比丘尼傳》卷一〈韶州曹侯村尼無盡藏傳〉。
*18隴西李氏女,唐太宗氏族女,有「月照千潭,寒松萬嶺」之德風。詳見《續比丘尼傳》卷一〈長安真化寺尼如願傳〉。
*19詳見《佛教叢書‧弟子》〈斷臂刻藏法珍比丘尼〉。
*20高昌人,八歲入宮,受真懿順聖皇后提攜。出家後,內而妃主,外而王公,皆事以師禮,稱「八哈石」,即「老師」之意。年六十四寂,賜號「真淨大師」。詳見《續比丘尼傳》卷三〈元京師妙善寺舍藍藍傳〉。
*21二十出俗,三十遊方,專修淨土。嘉靖年間,宮中時疫行,奉詔治癒,賜號「無為心禪師」。詳見《續比丘尼傳》卷三〈蕭山某庵尼無為傳〉。
*22首參淮安湖心南庵老人,示以話頭,悟後機辯縱橫,老參宿納不能挫其鋒。傳以大僧籍,隱跡金山大徹堂,司至維那,人無知者。後於淮安創拈花社為女眾叢林,上堂法語錄於《廩山正燈錄》。詳見《續比丘尼傳》卷四〈淮安拈花社尼傳慧傳〉。
*23《佛光大辭典》自一九七七年開始編纂,至一九八八年完成,二○一四年將原內容進行增訂。由「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集千百萬資金,聚數十人之力,搜千百種資料,共三萬一千百條辭彙,近千萬言。
*24共分十六部,乃採集各版藏經,加以考訂,並將經文分段,逐句標點,註釋名相,經題解說,是一部現代人人能讀、易解、能信、易行之佛教聖典。一九七七年至今(二○一六年)已出版有《阿含藏》、《般若藏》、《禪藏》、《淨土藏》、《法華藏》、《圖像藏—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唯識藏》、《本緣藏》。
*25有關多吉‧菲格摩之資料,詳見《一九八一年佛學研究論文集‧西藏婦女之地位》,佛光出版社出版。
*26詹孔那雍優婆夷在慈父逝世後,拜在蒙昆貼牟尼法師座下修習,後帶領麻猜優法師等創建法身寺。
*27曾任一九九八年佛光山舉辦之印度菩提伽耶國際三壇大戒戒會的尊證阿闍黎尼。
【習題】
1.簡述比丘尼教團成立的因緣。
2.《佛說阿羅漢具德經》中有哪些大聲聞比丘尼?
3.中國歷代有何傑出的比丘尼?試舉實例。
4.舉出現代著名比丘尼,並說明其事蹟、貢獻。
5.比丘尼在僧團中有何重要地位?
-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 p024 總序
- p030 第一課 佛的意義
- p040 第二課 如來十號
- p050 第三課 佛身
- p060 第四課 佛德
- p068 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 p074 第六課 他方佛名
- p082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p092 第八課 法的意義
- p100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 p128 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 p136 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 p146 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 160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 p168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 p194 第十七課 六和敬
- p200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 p212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 p014 第二課 經藏
- p024 第三課 律藏
- p034 第四課 論藏
- p042 第五課 戒律
- p052 第六課 禪學
- p066 第七課 般若
- p076 第八課 四聖諦
- p088 第九課 十二因緣
- p098 第十課 五蘊
-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 p114 第十二課 八正道
- p124 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 p132 第十四課 三法印
- p144 第十五課 緣起
- p154 第十六課 空有
-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 p196 第二十課 煩惱
-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 p004 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 p022 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 p044 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 p056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 p066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 p090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 p098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p106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 p116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 p132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 p140 第十六課童男與童女
- p156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 p166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丰姿
- p190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 p214 第二一課 圓滿菩薩道
-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 p014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 p026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 p056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 p068 第六課 佛教的東傳
- p078 第七課 魏晉佛教史
- p092 第八課 南北朝佛教史
- p108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 p120 第十課 隋唐佛教史
- p132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 p152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 p178 第十四課 西藏佛教史
-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 p21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史
- p226 第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 p240 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 p256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 p270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 p004 第一課 宗派總論
- p012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 p032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 p046 第四課 俱舍宗
-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 p070 第六課 律宗
- p080 第七課 法相宗
- p092 第八課 三論宗
- p102 第九課 天台宗
-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 p132 第十一課 真言宗
- p146 第十二課 禪宗
-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 p174 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 p188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 p20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 p232 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 p256 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 p270 第二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 076佛光教科書6 實用佛教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 p012 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 p022 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 p032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 p050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 p062 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 p078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 p088 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 p098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 p118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 p134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 p150 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 p162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 p180 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 p200 第二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p004 第一課 叢林寺院
- p014 第二課 寺院建築
- p022 第三課 道場行事
- p038 第四課 寺政外事
- p048 第五課 寺院清規
- p058 第六課 宗教法令
- p066 第七課 法器法物
- p072 第八課 衣單僧物
-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 p090 第十課 學佛行儀
- p098 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 p106 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 p132 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 p138 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 p158 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 p164 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 p170 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 p186 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 p014 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 p024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 p032 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 p042 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 p050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 p058 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 p068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 p086 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 p108 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 p116 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 p130 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 p164 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 p178 第十八課 佛教與舞蹈
- p186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 p194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 p204 第二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 p216 第二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 079佛光教科書9 佛教問題探討
- p004 第一課 信仰
- p014 第二課 教理
- p024 第三課 文史
- p036 第四課 宗派
- p060 第五課 戒律
- p070 第六課 制度
- p080 第七課 稱謂
- p094 第八課 儀禮
- p104 第九課 菩薩
- p114 第十課 修行
- p122 第十一課 宇宙
- p128 第十二課 人生
- p138 第十三課 生死
- p146 第十四課 生活
- p152 第十五課 家庭
- p158 第十六課 素食
- p166 第十七課 民俗
- p176 第十八課 應世
- p188 第十九課 神異
- p196 第二十課 破邪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p004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 p014 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 p030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 p044 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 p060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 p094 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 p104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 p114 第十課 回教概說
- p132 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 p158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 p168 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 p18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 p188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 p198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 p224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 081佛光教科書11 佛光學
- p004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 p012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 p020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 p028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 p036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 p044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p054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p078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 p088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p096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 p130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 p140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p148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p160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 p174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 p226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 p238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 p250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 082佛光教科書12 佛教作品選錄
- p004 第一課 十勸
- p006 第二課 四相詩
- p010 第三課 信心銘
- p016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p018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 p024 第六課 無相頌
- p028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 p042 第八課 辭北堂書
- p048 第九課 是非歌
- p050 第十課 十牛圖頌
- p056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 p066 第十二課 七筆勾
- p070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 p086 第十五課 勸世詠
-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 p096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 p100 第十八課 讚僧詩
- p104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
- p108 第二十課 藥師七佛法會發願文
- p114 第二一課 慈航法師遺訓
- p118 第二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p122 第二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 p132 第二四課 文選
- p144 第二五課 詩選
- p164 第二六課 悟道詩
- p184 第二七課 詞選
- p202 第二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 p230 第二九課 座右銘
- p240 第三十課 燄口召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