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建築是一種藝術,從建築又衍生出繪畫、雕刻造型、造景等藝術,因此有謂建築是藝術之母。
從古至今,不論中外,佛教在建築史上留下許多足以傲視群倫的藝術瑰寶,例如建於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五一六)的永寧寺,被世人譽為「此寺精麗,閻浮*1所無」;又如舉世聞名的中國敦煌石窟*2、印度阿姜達石窟*3、西藏布達拉宮*4、柬埔寨吳哥窟*5、印尼婆羅浮屠*6、緬甸大金塔*7等,可以說都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處的綜合美術館,所以佛教在建築學的領域裡,一直擁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佛教建築包括佛塔、寺院、石窟等,而與現代人生活較為密切的,莫過於寺院。寺院是僧眾修行的地方,是信徒心靈寄託的中心,也是社會大眾尋幽攬勝的最佳去處。寺院更是佛教的代表,有了寺院,才有佛法僧三寶;有了寺院,才能傳播教義,才能住持正法,因此要佛法興隆,必須建寺安僧。
佛教最早的寺院建築,是肇始於印度佛陀時代。由於頻婆娑羅王與須達長者分別建造竹林精舍*8及祇園精舍*9,成為寺院建築的嚆矢。此後,世界各地美輪美奐的寺院,即紛紛於都城市郊、深山叢林興設。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五八~七五),佛教傳到中國,因為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與道士論道,啟發漢明帝的信心,下令在城內建築比丘尼寺院,於洛陽建築白馬寺,成為中國佛教寺院建築的濫觴。
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代漸以佛殿為中心,且多仿皇宮模式建造。中國現存的早期宮殿稀少,而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在結構、造形、規劃、構造等方面的宮殿形象,成為建築史中極富價值的證物,尤其對傳統建築文化的保存發揮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例如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10,便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建築藝術的精髓;日本唐招提寺*11則亦可一探早期中國建築的風貌。
此外,分布於中國西部、北部一帶的石窟寺院建築,由於係利用岩盤或山石開鑿而成,十分堅固並富有防護性,因此大多能保存迄今,其間留有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痕跡,彌足珍貴。內部多設有佛龕、佛壇、華蓋、塑像,飾以浮雕、壁畫等,並收藏各種經典、佛畫、佛具及寺院文書等,儼然是佛教藝術的寶庫,實為震撼全世界的文化寶藏,在學術、文化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從佛教的建築、雕刻以及多不勝數的壁畫,在在顯示出佛教不僅是具有莊嚴的儀式、廣大精深的教義,更具有藝術的特質。在許多藝術家與考古專家的眼中,佛教的建築是具有豐富、多變與美感特色的藝術創作,實在是世界建築界的一大資產。
總之,佛教的建築不但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無形中也推動了佛法的流傳。根據出土的遺蹟顯示:佛世時的精舍,採光通風的規劃都很完善,寮舍、客房、廚房、倉庫、浴室、病寮居住的安排,及蓮池、壁畫、經行堂等的設施,都兼具弘法與藝術功能。
佛塔、寺院或石窟建築,都代表佛教,成為信徒的信仰中心。自古以來,寺院更具有學校的功能,例如:印度祇園精舍內規劃的都是講堂;中國古老的寺院設有法堂、藏經樓,就是今日的教室、圖書館。甚至歷年來佛教曾經舉辦不少義學,寺院也成為學校,歷代名將宿儒如劉勰、范仲淹、王安石、呂蒙正、梁漱溟等,便是在寺院裡苦讀成功的。
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心靈的百貨公司,是希聖成賢的學校,也是善友往來的交誼所,更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未來寺院建築除保存傳統的佛殿、客堂、齋堂、茶堂、庫房等設施之外,尤應增設會議室、講堂、禪堂、教室、談話室、視聽中心、文教中心、美術館、文物展覽館等,讓寺院透過法務、文教、藝術,充份發揮弘揚聖教、教化社會的功能,成為僧信四眾融和共有的道場,成為社會教化的學校,成為學術研究、知識交流的會議中心,讓寺院永遠成為每個世代人心的歸趣與精神寄託。
【註釋】
*1閻浮提的略稱,又稱南贍部洲;與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合稱四大部洲,是十法界中人道眾生所居住的地方。此洲因盛產閻浮樹而得名,人民勇猛強記而能造業行、能修梵行,有佛出世於其土地中,因此三事勝於其他三洲及諸天。
*2中國四大石窟群之一,位於甘肅省敦煌縣。敦煌位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自漢代以來,此地為我國與西域諸國的交通要衝。由於一出敦煌即為大漠,死生莫卜,商旅賈人往往祈佛保佑,形成日後敦煌藝術發達的原因。今學界所稱的敦煌佛教藝術,包括安西縣附近的榆林窟與小千佛洞、敦煌西南的西千佛洞,然一般所言的「敦煌千佛洞」則指位於鳴沙山東麓的石窟群。
石窟,又稱石窟寺院,是將山岳的岩質斷崖鑿成洞窟,並安置佛像以作為寺院者。我國石窟的開鑿,約在前秦建元二年(三六六),由沙門樂僔於敦煌鳴沙山試鑿開始,直至十五世紀,歷時千餘年而不衰,其分布遍於中國西部、北部,自新疆的高昌、庫車、甘肅的敦煌、天水,及南北二石窟,大同的雲岡,洛陽的龍門,太原的天龍山,河北的南、北響堂山,濟南的千佛崖,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洞,以至遼寧的萬佛洞等,規模均極宏大。其中,敦煌石窟以壁畫名聞中外,享有「牆壁上的博物館」之稱;與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同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群,石窟內部遺存有豐富的佛像雕刻、裝飾、壁畫等,充分顯現出佛教藝術的偉大風貌。
*3位在德干高原北部摩訶拉士特拉地區的西岳山脈,開鑿在幾近垂直的峭壁上,共有三十一處人造石室,長達五五○公尺。石室雕飾華美,有的雕刻大佛像,有的鏤述佛陀本生事蹟,以及到西元七世紀為止的近九百年印度文明,皆栩栩如生,不但深具藝術價值,並充分展示出印度文明與佛教思想發展的輝煌史實。
*4布達拉宮聳立在拉薩市紅山頂上,占地一萬三千平方公尺,莊嚴雄偉。主樓十三層,高一一○多公尺,宮內有殿堂千間,佛壇萬座,主體建築是紅宮和白宮。紅宮內有八座歷世達賴喇嘛的鑲金靈塔、佛殿,並珍藏金字日珠爾等滿、藏文大藏經及法物的藏經閣等。白宮是達賴喇嘛的起居室、辦公室,以及舉行重大宗教儀式與重要政治活動的東大殿、僧官學校等。在朝聖者心中,布達拉宮是一座永不動搖的信仰堡壘,永遠吸引成千上萬人頂禮膜拜。
*5吳哥窟是西元八、九世紀,高棉政治、藝術達到頂峰時,由兩位武功最盛的吳哥王先後修建完成,占地廣達五千平方公里,區內石廟超過六百座,石廟多以長方形大石塊砌成,它的美,正在於石塊上形形色色的石雕。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吳哥廟又稱安哥大寺,後人稱為「王者之廟」,占地面積近兩百萬平方公尺,從外圍主門到廟殿中央,參道長五四○公尺,廟中心塔高六十五公尺,相當於現代的二十層高樓,寺內浮雕及建築風格堪稱是人類智慧和藝術創作的珍貴遺產。
*6婆羅浮屠是露天原始佛教聖地,是大乘佛教與密教建築聖蹟的糅合,曾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整座建築呈金字塔狀,共有九層,雄偉壯觀,是世界最大的佛教遺址。該寺於每年五月月圓日會舉行一次盛大的祭典,而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也會至此朝聖。
*7大金塔建於西元十一世紀,是緬甸佛教徒為紀念佛陀曾經至此弘法而建。整座塔總共鋪了八六八八塊黃金,塔頂更飾以五四四八顆鑽石、二三一七顆紅寶石、藍寶石和黃寶石,最頂端鑲了一顆巨星級的綠寶石來捕捉旭陽的光耀和落日的餘暉,更襯托出金碧輝煌,氣宇宏偉。英國文學家毛姆曾經描述說:「緬甸金塔雄偉聳立,金光閃耀,如黑夜裡的明燈,象徵著無限的光明與希望。」塔內據說安奉著八根釋迦牟尼佛的頭髮及過去三位佛陀的遺物,因此這座金塔已成為信徒虔誠信仰的精神堡壘。
*8位於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為佛世時頻婆娑羅王發心興建供養,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院建築。
*9又稱祇樹給孤獨園,為憍薩彌羅國的給孤獨長者發心興建,園中樹林原為祇陀太子所有,因此得名。祇園精舍與竹林精舍為佛陀經常宣揚教化的兩處道場。
*10位於山西五台山,建於北魏孝文帝,歷史悠久,世稱「先有佛光,後有五台」,寺內建築宏偉,彩塑精妙,聞名於世。武宗之難被毀,唐大中十一年(八五七),願城和尚重振佛光寺,弟子寧公遇出資重建正殿,大量採用月梁式的斗栱結構。殿身寬七間、深四間,單檐廡殿頂,位居最後,稱東大殿,冠於全寺,是現今僅存的唐朝木構建築,唐朝是中國藝術的黃金時期,唐朝主要的藝術表現全集粹於殿內,使該寺成為中國獨特的寶藏。
*11為日本律宗的總本山,位於奈良市西京五條,舊名龍興寺,為南都七大寺之一。我國唐代僧鑑真大師在七五九年所建,與東大寺的戒壇院並為傳布與研究律學的兩大道場。
【習題】
1.佛教的建築有哪些種類?
2.請敘述佛教建築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3.試述佛教建築在中國歷史上的演進。
4.現代與傳統的佛教建築有何不同?
5.佛教建築對社會有什麼利益?
-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 p024 總序
- p030 第一課 佛的意義
- p040 第二課 如來十號
- p050 第三課 佛身
- p060 第四課 佛德
- p068 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 p074 第六課 他方佛名
- p082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p092 第八課 法的意義
- p100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 p128 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 p136 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 p146 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 160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 p168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 p194 第十七課 六和敬
- p200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 p212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 p014 第二課 經藏
- p024 第三課 律藏
- p034 第四課 論藏
- p042 第五課 戒律
- p052 第六課 禪學
- p066 第七課 般若
- p076 第八課 四聖諦
- p088 第九課 十二因緣
- p098 第十課 五蘊
-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 p114 第十二課 八正道
- p124 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 p132 第十四課 三法印
- p144 第十五課 緣起
- p154 第十六課 空有
-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 p196 第二十課 煩惱
-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 p004 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 p022 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 p044 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 p056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 p066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 p090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 p098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p106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 p116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 p132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 p140 第十六課童男與童女
- p156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 p166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丰姿
- p190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 p214 第二一課 圓滿菩薩道
-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 p014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 p026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 p056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 p068 第六課 佛教的東傳
- p078 第七課 魏晉佛教史
- p092 第八課 南北朝佛教史
- p108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 p120 第十課 隋唐佛教史
- p132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 p152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 p178 第十四課 西藏佛教史
-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 p21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史
- p226 第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 p240 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 p256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 p270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 p004 第一課 宗派總論
- p012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 p032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 p046 第四課 俱舍宗
-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 p070 第六課 律宗
- p080 第七課 法相宗
- p092 第八課 三論宗
- p102 第九課 天台宗
-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 p132 第十一課 真言宗
- p146 第十二課 禪宗
-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 p174 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 p188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 p20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 p232 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 p256 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 p270 第二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 076佛光教科書6 實用佛教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 p012 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 p022 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 p032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 p050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 p062 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 p078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 p088 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 p098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 p118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 p134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 p150 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 p162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 p180 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 p200 第二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p004 第一課 叢林寺院
- p014 第二課 寺院建築
- p022 第三課 道場行事
- p038 第四課 寺政外事
- p048 第五課 寺院清規
- p058 第六課 宗教法令
- p066 第七課 法器法物
- p072 第八課 衣單僧物
-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 p090 第十課 學佛行儀
- p098 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 p106 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 p132 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 p138 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 p158 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 p164 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 p170 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 p186 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 p014 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 p024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 p032 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 p042 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 p050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 p058 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 p068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 p086 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 p108 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 p116 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 p130 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 p164 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 p178 第十八課 佛教與舞蹈
- p186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 p194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 p204 第二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 p216 第二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 079佛光教科書9 佛教問題探討
- p004 第一課 信仰
- p014 第二課 教理
- p024 第三課 文史
- p036 第四課 宗派
- p060 第五課 戒律
- p070 第六課 制度
- p080 第七課 稱謂
- p094 第八課 儀禮
- p104 第九課 菩薩
- p114 第十課 修行
- p122 第十一課 宇宙
- p128 第十二課 人生
- p138 第十三課 生死
- p146 第十四課 生活
- p152 第十五課 家庭
- p158 第十六課 素食
- p166 第十七課 民俗
- p176 第十八課 應世
- p188 第十九課 神異
- p196 第二十課 破邪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p004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 p014 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 p030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 p044 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 p060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 p094 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 p104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 p114 第十課 回教概說
- p132 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 p158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 p168 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 p18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 p188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 p198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 p224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 081佛光教科書11 佛光學
- p004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 p012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 p020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 p028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 p036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 p044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p054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p078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 p088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p096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 p130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 p140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p148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p160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 p174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 p226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 p238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 p250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 082佛光教科書12 佛教作品選錄
- p004 第一課 十勸
- p006 第二課 四相詩
- p010 第三課 信心銘
- p016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p018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 p024 第六課 無相頌
- p028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 p042 第八課 辭北堂書
- p048 第九課 是非歌
- p050 第十課 十牛圖頌
- p056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 p066 第十二課 七筆勾
- p070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 p086 第十五課 勸世詠
-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 p096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 p100 第十八課 讚僧詩
- p104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
- p108 第二十課 藥師七佛法會發願文
- p114 第二一課 慈航法師遺訓
- p118 第二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p122 第二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 p132 第二四課 文選
- p144 第二五課 詩選
- p164 第二六課 悟道詩
- p184 第二七課 詞選
- p202 第二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 p230 第二九課 座右銘
- p240 第三十課 燄口召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