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到世間上來,除了要把握時間、爭取時間、利用時間,多做有益社會人群的事,以延長時間上的壽命以外,更應該擴大生活領域,開闊心靈空間,讓自己融入人群,走向世界。觀光參訪正是增廣見聞,開拓生命領域的方法之一。
觀光是無煙囪的工業。發展觀光,賺取外匯,已成為近代世界各國繁榮經濟的重要政策。舉凡自然景觀、文物古蹟、歷史文化、經貿繁榮等,都成為世界各國觀光發展的資源。
在各種觀光事業中,佛教塔寺洞窟的景觀,最富於宗教藝術之美,所以觀光資源充沛。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佛教寺院都是建築在崇山峻嶺、風景秀麗的地方,寺院建築本來就很宏偉幽美,再加上參天古樹的大自然美,所以「名山古剎」、「伽藍勝地」,一直是一般人尋幽訪勝、假日休閒的最佳去處。到佛教的寺院觀光朝聖,除了眼看耳聽之外,心靈上會有不同世俗的深刻感受,精神上更有無比的提升。佛教的教義、儀規、文化、古蹟等,都能帶給人們思想的開展、身心的安定。即使沒有佛教信仰的人,也會喜愛這一個清淨祥和的地方。
過去有些寺廟道場,建築都很險峻、奇特,非常有觀光的價值,例如:山西懸空寺*1,名副其實是一座懸掛在半山腰的寺院,上載危岩,下臨深谷,三十多處殿、堂、樓、閣,錯落有致地鑲崁在萬仞峭壁之上,宛如瓊樓玉宇從空而來。規模宏大的麥積山石窟*2,窟龕密布於山壁,棧道修建於懸崖,蜿蜒曲折,令人歎為觀止;四川樂山大佛*3雕鑿在險灘石壁之上,巍峙江岸,氣勢雄偉,留下千古的聖容,俯瞰眾生;峨嵋金頂*4的銅造佛殿,是遠從湖南運載而來,其他如敦煌壁畫、雲岡石刻、四大名山、五嶽奇景及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南京棲霞山千佛崖、西藏布達拉宮*5、台灣佛光山*6、柬埔寨吳哥窟*7、印尼婆羅浮屠*8、緬甸大金塔*9、斯里蘭卡佛牙寺等,都各自為它們的文化信仰大放光芒。
這些石窟雕刻、佛像繪畫、佛塔建築的藝術財富,至今成為全人類的瑰寶*10。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說:「中國佛教過去缺少弘法講經,還是有很多人信仰佛教,是因為有寺廟、有佛像、有內涵的建築物為眾生宣說和平的法音,所以能夠化導人心。」
現代世界各國觀光事業發達,不但中國佛教聖地朝山、觀光客猶如過江之鯽,其他如日本*11、韓國*12、泰國*13等地,也是朝聖者如織,尤以到印度朝聖*14佛陀誕生地藍毗尼園、悟道處菩提伽耶、初轉法輪的鹿野苑以及涅槃地拘尸那羅城,外加祇園精舍、王舍城、阿姜達、靈鷲山、竹林精舍、那爛陀大學等佛陀教化因緣最深的地方,都是令人嚮往的佛教聖地。
其次,到韓國參訪有千年以上歷史的三寶寺,如:佛寶通度寺、法寶海印寺、僧寶松廣寺,還有臨海的觀音道場洛山寺,也別具現代特色。到日本參訪有歷史古都奈良的唐招提寺、藥師寺及東大寺等,都是古意盎然,舉世著稱的名藍。泰國則有玉佛寺、大理石寺、鄭王寺、法身寺,尤其順道一遊湄南河,更能為旅程增添詩情畫意。
對於一個佛教的行者而言,觀光參訪就是一種行腳參學,一種修行訪師,也是一種生活上的閱歷。每到一個國家勝地,都要用「心」來了解民情風俗、歷史文化、生活的方式等,一方面開拓胸襟視野,一方面觀照自心,因為山光水色、草木叢林等,無一不是包含在「生命」這一部大書裡面;宇宙大千、人間百態,無一不是參禪悟道的契機。所以觀光參訪也可以說是透過「觀」察學習,得到心開意解的「光」明。
【註釋】
*1位於山西渾源縣南恆山下的瓷窯峽,北魏時代興建。寺在峭壁岩石間,依山面崖,懸空架屋,下承長柱,上建閣樓,崇峙數層,矗立雲際,行人仰望如空中樓閣,為建築上的奇構。
*2位於甘肅天水東南方四十五公里處,在秦嶺的西端,當地人稱為麥積崖奇峰。其峰頂呈圓錐形,垂直而下,有如鄉間堆成的積麥,故稱麥積山。山高一四二公尺,山頂有塔,山下有寺,峰身遍布龕窟和摩崖石刻,計有一九四處,保存自北魏、隋、唐、五代至宋以來一千尊以上的大佛像。麥積山石窟鑿自五世紀,至十一世紀止,為我國吸收西方精華後,開拓出的佛教藝術寶庫,與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3位於樂山縣境,故稱樂山大佛。又大佛乃依凌雲山崖石開鑿而成,故亦稱「凌雲大佛」。開元年間,高僧海通因見大渡河與岷江的水道迂迴險灘,江水暴漲,危及樂山,乃將矗立於大渡河與岷江兩河流交會處的懸崖峭壁,就整座山雕刻成一尊巨大佛像。自唐玄宗開元元年(七一三)至德宗貞元十九年(八○三),歷時九十年方得完成。大佛依山面江,頭在山頂,足在山麓,膝部以下形成倒凹字形,河水衝入凹處,水勢受挫,回流而出後,發揮緩和水流,避免氾濫成災的功能。大佛全高七十一公尺,肩寬二十八公尺,目長三點三公尺,耳中深如山洞,頭頂的寬廣,可筵開八桌,為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赤腳上可圍坐百餘人,俗謂「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其高大雄偉,可以想見。
*4峨嵋山的勝景之一。峨嵋山位於四川峨嵋縣西南約七公里處,為普賢菩薩應化的道場,又稱為光明山。山脈由岷山伸延而出,岡巒疊起,氣勢如虹。全山突起三主峰,稱為大峨、中峨、小峨,一脈相連,主峰萬佛頂海拔三○九九公尺,自山麓至山頂五十餘公里,有七十餘寺、四十餘山洞、百餘石龕。此外,另有伏虎寺、清音閣、黑龍江棧道、仙鋒寺、光相寺、金頂寺等,皆極著稱。
*5參見《佛教叢書(八)教用》〈佛教與建築〉及《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佛光文化出版。
*6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在美國西來寺召開,佛光山被推選為世界佛教十大聖蹟之一。
*7參見《佛教叢書(八)教用》〈佛教與建築〉及《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佛光文化出版。
*8參見《佛教叢書(八)教用》〈佛教與建築〉及《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佛光文化出版。
*9參見《佛教叢書(八)教用》〈佛教與建築〉及《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佛光文化出版。
*10享有「牆壁上的博物館」之稱的敦煌石窟,以及規模宏大、雕飾奇偉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乃至號稱世界上最巨大的坐姿佛像樂山大佛等,都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佛教藝術寶藏;而象徵悲、智、願、行的普陀山、五台山、九華山、峨嵋山等四大名山,更是聞名中外的佛教聖地。此外,洛陽白馬寺舉世聞名,這是我國寺院之始;少林寺因武功而聞名全球;棲霞山奇峰疊起、怪石嵯峨、林木蔥蘢、石泉清奇,清乾隆帝評為南京第一明秀山,山上千佛崖石窟與南北朝時大同雲岡、龍門石窟齊名,是中國珍貴文化古蹟。
*11日本以佛教為國教,到處可見莊嚴的佛教寺院,例如:藥師寺建築美如龍宮、法隆寺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東大寺的金堂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木造大佛殿。再如唐招提寺、興福寺、永平寺、比叡山、高山寺、本願寺、總持寺、孝恩寺、四天王寺、金閣寺、中宮寺、清水寺等,都是值得觀光、巡禮的寺院道場。此外,奈良大佛、京都大佛、鎌倉大佛等,尤其具有文化、藝術價值,是佛教徒引以為傲的佛教瑰寶。
*12韓國佛教自三二七年由中國傳入,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佛教信仰為韓國奠定堅固的文化基礎,也為韓國留下諸多觀光資源。例如並稱韓國佛寺三寶的海印寺、通度寺、松廣寺,以及洛山寺等,都是風光明媚,景色宜人,是朝聖旅遊的著名勝地。
*13泰國是一個「金碧輝煌」的佛教國家,寺院是泰國最重要的標誌,僅曼谷一地就有三百多座,幾乎每個初抵泰國的人都會被那些金碧宏偉的佛寺、佛塔所震懾。例如金佛寺、玉佛寺、大理寺、白塔寺、法身寺等,都是極具特色而值得參訪的寺院。
*14印度是佛陀的故鄉,佛陀誕生地藍毗尼園、悟道處菩提伽耶、初轉法輪處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羅,合稱四大聖蹟;外加舍衛城、王舍城、毗舍城、僧伽施等佛陀教化因緣最深的四處,共為八大勝地,這是一般佛教徒前往印度朝聖必到之處。此外,佛陀曾經駐錫說法十二年的靈鷲山、佛教第一所寺院竹林精舍、玄奘大師留學的那爛陀大學,以及名列世界佛教十二大聖跡的阿姜達石窟,都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
【習題】
1.寺院道場為何成為觀光勝地?
2.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寺院道場?
3.朝聖對於佛教徒有什麼重要性?
-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 p024 總序
- p030 第一課 佛的意義
- p040 第二課 如來十號
- p050 第三課 佛身
- p060 第四課 佛德
- p068 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 p074 第六課 他方佛名
- p082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p092 第八課 法的意義
- p100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 p128 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 p136 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 p146 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 160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 p168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 p194 第十七課 六和敬
- p200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 p212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 p014 第二課 經藏
- p024 第三課 律藏
- p034 第四課 論藏
- p042 第五課 戒律
- p052 第六課 禪學
- p066 第七課 般若
- p076 第八課 四聖諦
- p088 第九課 十二因緣
- p098 第十課 五蘊
-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 p114 第十二課 八正道
- p124 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 p132 第十四課 三法印
- p144 第十五課 緣起
- p154 第十六課 空有
-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 p196 第二十課 煩惱
-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 p004 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 p022 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 p044 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 p056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 p066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 p090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 p098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p106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 p116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 p132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 p140 第十六課童男與童女
- p156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 p166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丰姿
- p190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 p214 第二一課 圓滿菩薩道
-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 p014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 p026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 p056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 p068 第六課 佛教的東傳
- p078 第七課 魏晉佛教史
- p092 第八課 南北朝佛教史
- p108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 p120 第十課 隋唐佛教史
- p132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 p152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 p178 第十四課 西藏佛教史
-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 p21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史
- p226 第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 p240 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 p256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 p270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 p004 第一課 宗派總論
- p012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 p032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 p046 第四課 俱舍宗
-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 p070 第六課 律宗
- p080 第七課 法相宗
- p092 第八課 三論宗
- p102 第九課 天台宗
-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 p132 第十一課 真言宗
- p146 第十二課 禪宗
-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 p174 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 p188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 p20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 p232 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 p256 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 p270 第二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 076佛光教科書6 實用佛教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 p012 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 p022 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 p032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 p050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 p062 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 p078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 p088 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 p098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 p118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 p134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 p150 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 p162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 p180 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 p200 第二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p004 第一課 叢林寺院
- p014 第二課 寺院建築
- p022 第三課 道場行事
- p038 第四課 寺政外事
- p048 第五課 寺院清規
- p058 第六課 宗教法令
- p066 第七課 法器法物
- p072 第八課 衣單僧物
-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 p090 第十課 學佛行儀
- p098 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 p106 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 p132 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 p138 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 p158 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 p164 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 p170 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 p186 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 p014 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 p024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 p032 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 p042 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 p050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 p058 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 p068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 p086 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 p108 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 p116 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 p130 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 p164 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 p178 第十八課 佛教與舞蹈
- p186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 p194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 p204 第二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 p216 第二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 079佛光教科書9 佛教問題探討
- p004 第一課 信仰
- p014 第二課 教理
- p024 第三課 文史
- p036 第四課 宗派
- p060 第五課 戒律
- p070 第六課 制度
- p080 第七課 稱謂
- p094 第八課 儀禮
- p104 第九課 菩薩
- p114 第十課 修行
- p122 第十一課 宇宙
- p128 第十二課 人生
- p138 第十三課 生死
- p146 第十四課 生活
- p152 第十五課 家庭
- p158 第十六課 素食
- p166 第十七課 民俗
- p176 第十八課 應世
- p188 第十九課 神異
- p196 第二十課 破邪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p004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 p014 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 p030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 p044 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 p060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 p094 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 p104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 p114 第十課 回教概說
- p132 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 p158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 p168 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 p18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 p188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 p198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 p224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 081佛光教科書11 佛光學
- p004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 p012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 p020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 p028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 p036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 p044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p054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p078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 p088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p096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 p130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 p140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p148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p160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 p174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 p226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 p238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 p250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 082佛光教科書12 佛教作品選錄
- p004 第一課 十勸
- p006 第二課 四相詩
- p010 第三課 信心銘
- p016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p018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 p024 第六課 無相頌
- p028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 p042 第八課 辭北堂書
- p048 第九課 是非歌
- p050 第十課 十牛圖頌
- p056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 p066 第十二課 七筆勾
- p070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 p086 第十五課 勸世詠
-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 p096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 p100 第十八課 讚僧詩
- p104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
- p108 第二十課 藥師七佛法會發願文
- p114 第二一課 慈航法師遺訓
- p118 第二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p122 第二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 p132 第二四課 文選
- p144 第二五課 詩選
- p164 第二六課 悟道詩
- p184 第二七課 詞選
- p202 第二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 p230 第二九課 座右銘
- p240 第三十課 燄口召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