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這一首讚偈是當初釋迦牟尼佛和彌勒菩薩共同在底沙佛*1前修學時,因為多修此一讚歎法門,持誦上述的偈頌,故早於彌勒成佛。所以,彌勒菩薩現在只能稱作補處菩薩*2,等到當來下生,才能成就佛道。

彌勒菩薩出生於印度波羅奈國,名為慈氏,又名阿逸多,跟隨舅父阿波離申修行。後來親近佛陀,有所契入,佛陀為之授記,將來在龍華樹下三會度眾*3,成為末世眾生美好的希望。

彌勒的修行,有一特色:「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他發願在世間常行布施,給人慈悲,重視持戒,內觀智慧,不急於像小乘人一樣,只求自我的了生脫死。

《彌勒上生經*4》、《彌勒下生經*5》、《彌勒大成佛經*6》是為「彌勒三部經」。《上生經》主要講彌勒上生兜率天*7的事蹟,在兜率內院說法的情況。《下生經》主要敘述在未來世,彌勒菩薩將從兜率天下生,再次降生於我們這個世界,然後成道說法度眾。

彌勒菩薩的造像,當初是頭戴寶冠,身著天衣,披掛瓔珞,或作兩腳相交倚坐之形,或作一腳自然垂下,一手扶著臉頰,半跏趺思惟的形狀,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彌勒菩薩的塑像,是一尊笑容可掬,胖大身形,光頭大耳,袒胸露腹,箕踞而坐,一般民間都以五代梁時應化的布袋和尚*8的形象,作為彌勒菩薩的造型。布袋和尚在遊化人間的時候曾說: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另外,有一首形容他自己的詩偈,尤其為人津津樂道。偈云: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

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

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

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至今,在各寺院的山門口,都有一尊皆大歡喜的彌勒聖像,世人都稱他為歡喜佛。有對聯曰:

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

笑口常開,笑盡天下古今愁。

佛寺的五觀堂中央,皆有供奉彌勒像,是為布袋和尚的遺風,如浙江天童寺*9的齋堂,有一首偈寫道:

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

密祖現海量喜讓客居,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東晉時代苻堅*10曾送一尊結珠彌勒像給道安大師*11,道安大師和他的弟子法遇、輔僧、曇戒等,發願要上生兜率內院彌勒淨土。至此以後,我國高僧大德,如唐朝玄奘大師、民國太虛大師、慈航菩薩*12、浩霖法師*13等,都是兜率淨土的信仰者,都是發願往生彌勒淨土的人。

彌勒淨土所以殊勝,是因為它不像其他的佛國淨土,距離我們的娑婆世界很遠。兜率淨土在欲界,發願往生的人,不一定出家,不必一心不亂,只要受持五戒,常參加八關齋戒,作福行善,就可以往生了。往生彌勒淨土比較容易,非常合乎現代人的意願。

彌陀淨土是三根普被,彌勒淨土是眾生平等,法界圓融。有人認為,彌勒淨土是在欲界中,恐怕將來不能了生脫死。其實,常居內院,親近彌勒,時時聽聞說法,哪裡會再輪迴生死呢?

在我國,常有一些旁門左道藉彌勒菩薩的信仰,招搖惑眾,如彌勒教、白蓮教等,常宣說:「釋迦佛已退位,彌勒佛掌天盤。」以此說非法結社,亂人耳目,自欺欺人。因為根據佛經所說,彌勒菩薩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要當來下生,於龍華樹下集會說法,廣度眾生。

一般人對於彌勒菩薩的信仰,只重視往生兜率內院的種種利益。其實,比這個更重要的是,彌勒菩薩對人間淨土的建設,但卻一直未受到世人的重視。在《彌勒下生經》中曾說,彌勒菩薩當來下生時,我們的世界一片光明,大地平整如鏡,遍地綠草如茵,花朵芬芳美麗,四季氣候宜人,農業五穀豐收,不用占有,物品隨意所有,大家和睦相處,慈眼相待,沒有戰爭,社會安全,是一幅皆大歡喜,純善美好的人間淨土。

所以,我們大家應該共同祈願,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早日降誕人間,龍華三會願相逢!

【註釋】

*1底沙佛是佛陀於過去世修百劫相好業時所遇之佛。又作底砂佛、帝沙佛、提沙佛、補砂佛、弗沙佛。據《大智度論》卷四所載,佛陀於過去世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成滿後,更勇猛精進修行百劫相好業之際,適逢底沙佛坐於寶龕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遂專誠瞻仰,翹足而立,經七日七夜而不倦怠,淨心以妙伽他讚歎彼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由此,乃超越九劫,而以九十一劫成正覺。

*2補處菩薩謂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的最高位菩薩──等覺菩薩。一般皆稱彌勒為一生補處之菩薩。據《彌勒上生經》等記載,彌勒菩薩現居於兜率天,待此生盡,則下生於人間,以補釋迦之佛位。另據《無量壽經記》卷上之說,一生補處之菩薩又分為四位次:住於正定位之菩薩、接近於佛地之菩薩、住於兜率天之菩薩、由兜率天至人間下生而成佛。

*3指彌勒菩薩於龍華樹下成道之三會說法,又稱龍華三會、龍華三庭、彌勒三會、慈尊三會,略稱龍華會。乃佛陀入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出家學道,坐於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正等覺,前後三次說法。於昔時釋迦牟尼佛之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會時,以上中下三根之別,悉可得道。

據《菩薩處胎經》卷二〈三世等品〉所載,龍華三會中,第一會說法度眾九十六億,乃受釋迦牟尼佛之五戒者;第二會度眾九十四億,乃受持三皈者;第三會度眾九十二億,乃一稱南無佛者。然於《賢愚經》卷十二〈波婆梨品〉、《大智度論》卷三等所載之三會度眾人數則略有出入。

古來即盛行願於彌勒佛出世時再生人間,逢遇三會之說法,如《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序〉舉出宋明皇帝初造〈龍華誓願文〉、京師諸邑造〈彌勒像三會記〉、齊竟陵文宣王〈龍華會記〉等。又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四九九)十二月比丘僧欣造立之〈彌勒像光背銘〉,即記載彌勒出現之時,其願再生人間成為王侯,參預龍華之說法。具此種造像銘之佛像,後世亦留傳不少。

此外,供養彌勒佛之法會及灌佛會,亦稱為龍華會。據《荊楚歲時記》龍華會條載,四月八日諸寺備辦種種齋食,以五香水浴佛作龍華會,以象徵彌勒之下生。

*4全稱《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又稱《彌勒菩薩般涅槃經》、《觀彌勒上生經》、《觀彌勒經》、《上生經》,全一卷,劉宋沮渠京聲譯。為彌勒經典中最晚成立之作品,亦為彌勒淨土信仰所依據主要經典之一。

內容敘述彌勒菩薩命終往生兜率天宮,為教化諸天,晝夜六時說法。又謂欲往生天宮,必修行十善、念佛等,以此功德並可超越九十六億劫生死之罪。

*5又稱《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觀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彌勒當來下生經》、《下生經》,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古來說彌勒下生諸經中,本經為最受重視者。內容敘述於未來蠰佉轉輪聖王時,彌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為父、梵摩越為母。成道後教化善財、父母等八萬四千大眾,並與今世之釋迦佛同對眾生勸說三乘教法。又大迦葉於過去諸佛時,善修梵行、十二頭陀行,故得佐彌勒勸化眾人。本經之對告眾為阿難,乃本經之一大特色,其他經之對告眾則多為舍利弗。異譯本有姚秦鳩摩羅什、唐代義淨各別譯出之《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註疏有憬興之《彌勒下生經疏》一卷、善珠之《彌勒下生經義疏》一卷,及作者不詳之《彌勒下生經述贊》一卷等。

*6略稱《彌勒成佛經》,全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本經在《彌勒經》中具有最完整之型態,內容亦最豐富,故冠以「大」字。內容記述佛陀因舍利弗之問,在摩伽陀國波沙山說彌勒出世之時代及國土。

*7又作都率天、兜率多天,意譯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樂天,與夜摩天合稱為兜夜。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於夜摩天與樂變化天之間,距夜摩天十六萬由旬,在虛空密雲之上,縱廣八萬由旬。關於此天之名,《立世阿毗曇論》卷六謂:「歡樂飽滿,於其資具滿足,於八聖道不生知足,故稱為兜率陀天。」《佛地經論》卷五則謂:「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喜足,故稱為喜足天。」

此天有內、外兩院,兜率內院乃即將成佛者(即補處菩薩)之居處,今則為彌勒菩薩之淨土。又昔時釋迦如來身為菩薩時,亦從此天下生人間而成佛。一般所傳內院有四十九院,或即依據《彌勒上生經》之說而來,其經文謂:「此摩尼光迴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外院屬欲界天,為天眾之所居,享受欲樂。天人之壽命約四千歲。

*8五代梁時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謂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詳,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見物則乞,故人稱布袋和尚。有偈曰:「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可為其一生之寫照。《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載,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貯於囊中,時人稱為長汀子布袋師。師能示人吉凶,頗能預知時雨。後梁貞明二年(九一六)三月,師將示寂,於嶽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入寂。其後,有人於他州見師負布袋而行,世人以其為彌勒之化現,江浙之地多畫其像流傳之。又傳至日本後,成為七福神之一,民間多祭祀之。

*9位於浙江四明天童山,距鄞縣(舊稱寧波府)東約三十五公里處。西晉永康年中,義興於會稽郡鄮縣東南約十七公里之山間巖上草創一宇居之,因感太白星幻化為童子,日供薪、水,遂以太白為山名,寺號天童。東晉隆安三年(三九九),寺毀於火災。唐玄宗開元年間,法璿於山之東麓,依故跡建寺,稱太白精舍,又於寺之西南隅造多寶塔,日日誦讀《法華經》。唐肅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宗弼等移寺基至今地。歷唐武宗、唐懿宗、宋真宗等數百年間,曾先後賜號改稱為「天童𤫩瓏寺」、「天壽寺」、「景德禪寺」等,成為十方叢林之重心。並有懷清、寶堅、普交等先後駐錫於此,宏智正覺亦住於寺中,前後達三十年,建立七塔,整備僧堂、眾寮等,又立寺產之制,寺觀一新,四方衲眾雲集,其數逾千。另有日僧明庵榮西、希玄道元、寒巖義尹、徹通義介、西澗子曇、雪舟等楊等人先後抵寺參學請益。

明思宗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密雲圓悟主持本寺,大振臨濟宗風。每遇講經會,徒眾常逾三萬之數,王公名士問法者亦眾。至清世宗時,亦曾賜以「慈雲密布」之匾額。寺有客殿、伽藍堂、雲水堂、禪堂、方丈、天王殿、佛殿、法堂等,堪稱我國一流之大禪剎。

*10東晉時代之前秦王。字永固,一字文玉,略陽氐族人。博學多才,有經世大志,雅量能容,士皆樂於歸順。弒其主苻生而自立,號秦天王,平服北土,兼併宛襄。後與東晉戰於淝水,敗歸,為姚萇弒於新平佛寺,時為東晉太元十年(三八五)五月,享年四十八。平生頗知禮敬三寶,優遇高僧,躬聆講說。曾送佛經、佛像於高麗,為韓國、日本知有佛法之始。迎道安法師於襄陽,待以殊禮,諮以大政。又聞鳩摩羅什名,遣將帥往迎。既遇弒,將被害,猶整衣禮佛而後受死。

*11為東晉佛教之中心人物。常山扶柳(河北正定)人,俗姓衛,生於東晉永嘉六年(三一二),一說建興二年(三一四)。十二歲出家,敏睿逸倫,研習經論,識志超卓。嗣入佛圖澄之門,其後北方大亂,與其師輾轉避於諸方,而於湖北襄陽講說教化十五年。前秦苻堅聞其名,率兵攻陷襄陽,迎至長安,居五重寺,事之以師禮。道安嘗勸苻堅召請西域之鳩摩羅什,並著手整理漢譯經論,編成《綜理眾經目錄》一書,所作目錄等雖不存於今,然《出三藏記集》係根據其著作而編成者。此外,復致力於經典翻譯,及諸經序文、註釋之作,共註序二十二部。將經典解釋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科,此法亦沿用至今世。另於僧團儀式、行規、禮懺等,多所制立,且定釋氏為僧姓,悉為後世所準。其研究以般若經典為主,另又精通阿含、阿毗達磨,開拓經文批判之先河。一生功業,於佛教史上貢獻至鉅。太元十年(三八五)示寂。又道安手上有肉瘤隆起,世人每稱為印手菩薩。其與習鑿齒二人復嘗以「四海習鑿齒」、「彌天釋道安」之語對答,甚為著名,後世遂以「彌天釋道安」呼之。

*12慈航菩薩(一八九五~一九五四),福建建寧人,俗姓艾,字彥才,號繼榮。幼失怙恃,年十七禮拜自忠和尚為師。次年,受具足戒於九江能仁寺,曾遍禮九華、天台、普陀等各處道場。學禪於常州天寧寺、揚州高旻寺,遊學於諦閑法師之門,復於度厄法師座下習淨土。一九二七年,入閩南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受其薰陶,而有革新佛教之志。此外,又曾親近圓瑛法師。曾兩度閉關,閱藏六載。一九二九年,主持安慶迎江寺,致力於弘法事業,倡言改革僧伽,整頓佛教,嘗創設中國佛學會於緬甸仰光。一九四○年,隨太虛大師訪問東南亞佛教國家,繼而留居馬來西亞,創辦星洲菩提學院、星洲佛學會、怡保佛學會、檳城佛學會等,並發行《人間佛教月刊》,極力推行佛學社會化,南洋佛教由是大興。一九四八年,至台灣中壢主持妙果法師所興辦之台灣佛學院,僧俗兼收,開台灣佛教之新紀元。旋為安置大陸來台之僧青年,乃於汐止成立彌勒內院,並開講因明、唯識、楞嚴等大乘經論,盡心致力於教育弘化。一九五四年五月示寂,世壽六十,僧臘四十二。遺體跏趺盤坐於缸內,並安置在靜修院後山。五年後開缸,肉身不壞,教界傳為美談,並建慈航堂,以紀念其德業。後人輯其遺著成《慈航法師全集》行世。

*13生於一九二七年,安徽合肥人,俗姓黃,法名圓證。年十四,披剃於江蘇東台義阡禪寺,禮厚寬和尚為師。一九四五年春,於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先後畢業於鎮江竹林、常州天寧二佛學院。大陸變色後來台,曾住汐止彌勒內院,親近慈航法師多年。先後任義阡禪寺監院、善導寺維那、松山寺住持等職。曾赴美弘法,於紐約創建東禪寺。

【習題】

1.彌勒菩薩的修行有何特色?

2.試述「彌勒三部經」的主要內容。

3.試述彌勒淨土的殊勝。

4.試述彌勒菩薩對人間淨土的建設藍圖。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